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丹寨:“锦鸡舞的故乡” [打印本页]

作者: 民族妹妹    时间: 2010-9-1 13:28
标题: 丹寨:“锦鸡舞的故乡”
春有龙泉山上一望无际的红杜鹃,夏有“黔东第一瀑”——排廷大瀑布的沁凉,秋有优质硒米、毛尖名茶的清香,冬有“苗年”等节庆上锦鸡舞与芒筒舞的热烈……这个吸引无数客人一来再来的魅力之地、就是地处贵州东南部的丹寨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距州府凯里70公里,距省府贵阳210公里,321国道和即将建成的厦蓉高速公路及贵广快速铁路穿境而过。总面积940平方公里,辖4乡3镇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6万,分布着苗、汉、水、布依等18个民族。
    丹寨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苗族、水族等各民族人民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苗族文化尤为古朴厚重,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代表。
丹寨县委书记古鹏告诉记者,丹寨拥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光有彩色溶洞——金瓜洞、排廷瀑布等五处胜景,物产则以硒米、毛尖茶、韭菜根、猕猴桃等闻名。近年来,丹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当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美好和谐的自然胜景。丹寨已经成为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胜地。  丹寨不仅拥有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历、百鸟衣、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汇集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堪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陶醉:锦鸡舞和芒筒舞
    这是苗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舞蹈。锦鸡舞由数支“四滴水”芦笙带动一群女子款款舞动,芦笙悠扬,舞姿优雅而美丽;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则多见于庆典、祭祀场合,芒筒芦笙声音雄浑,舞姿豪放而张扬。
    2009年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获太阳神银奖,在杭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以最高分被评为中国传统舞蹈金奖。
自豪:“东方第一染”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从织布到印染均为纯手工技艺,图案精致古朴,以鸟为尊,蕴含着丰富的苗族历史文化。丹寨精通蜡染的艺人辈出,上世纪80年代,苗族高级工艺师王阿勇受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之邀赴美,出席其家宴并表演蜡染。丹寨苗族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
神秘:古法造纸“活化石”
    国人皆以造纸术为自豪,但古法造纸的技艺却少有人知。而在丹寨南皋石桥村,蔡伦造纸的技艺历经千年流传至今。这里有千年历史的造纸坊遗迹,村中上至70岁的老者,下至20几岁的年轻人都掌握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树皮,杉根、糯叶、滑树、弥猴桃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1985年,丹寨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正在向文化部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惊艳:苗族“嘎闹支系”服饰
    丹寨苗族“嘎闹”支系有7个亚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
    对比现在能收到的古老服饰,7个亚族群古装差别微小,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厚重:口头经典“贾”
    贾,苗语意为苗族经典。流传在丹寨、凯里、黄平、台江、雷山、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影响最深广,亦诗亦歌。贾,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狂欢:苗年
    苗年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这里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具体日期在各个苗寨里不同,各寨按顺序进行庆祝。各个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从这天开始,苗族群众便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一直欢乐到春天二月里的翻鼓节。
    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斗牛等活动。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