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贵州毛南族简介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光尢    时间: 2010-1-20 20:59
标题: 贵州毛南族简介之二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军事、政治、经商、灾害等原因,人口大量迁徙,多族人杂居,风俗、文化互相影响,很多民族都已融合。到清朝末年,只剩下聚居在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河谷称为“武威世第”的石姓人群共同体,至今仍自称“印绕” [\in11ra:u11]或“哎绕” [ai11ra:u11]即“佯僙人”。他们还保持独特的民族语言、节日、习俗、体育舞蹈。1、语言:即佯僙话,是内部日常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专用语言。2、习俗:“狗肉敬外家”、“丧葬仪式”。3、节日:“火把节”、“开蛇硐即龙抬头节”、“塞蛇硐节”。4、体育舞蹈:“耍火龙”、“地牯牛”、“猴鼓舞”等。
1、佯僙人称谓的来源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石姓的先民们居住的地方,来了异族人,为了争占这块地盘,双方经常发生纠纷,后来决定各派代表,各自在一河沟之隔的山头上对话谈判。事前石姓的先民们在自己所占的山头上,挖一个大硐坑,将很多羊子藏于硐坑里,上面盖木板进行伪装,谈判时,双方争吵,石姓的代表装做很生气的样子,在土硐上用力跳、蹬脚,惊动了洞里的羊子咩咩直叫,便向对方诈称,此地本来是我们的,你们来争,地脉龙神都不答应,叫了起来,对方不知底细,只好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居住。先民们保住这片土地,同时也得了“羊慌”之名,故自称为“羊慌人”。虽然在后来各朝各代的史籍和方志记载用字不同,但音和意都不变。
2、佯僙人的他称和自称
汉文史籍和方志记载,早在公元六世纪初就有佯僙蛮的称谓,十二世纪以后,对佯僙人的生产、生活、居住、习俗等记载更加详细。过去佯僙人聚居地卡蒲周边的独山、平塘、都匀等地的汉民族,称卡蒲佯僙人为“佯僙崽”,周边的布依族同胞称佯僙人为(补绒)[pu53
zo
G35]
毛南族历来自称“印绕”[\in11ra:u11]或“哎绕”[ai11ra:u11]
3、贵州毛南族称为“佯僙”二字的来源
“佯僙”二字,首见《黔南职方纪略》谓:“播州杨氏,其族在贵州者曰佯僙。今都匀、石阡、黎平诸府皆有之”。其次,贵州省民委一九五七年绘制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图》,佯僙是贵州的少数民族。第三,《新华词典》一九八零年八月第一版附表1138页(亻易
yang
阳)[亻易
僙]我国少数民族,在贵州省,也作佯僙huang黄)。

4、佯僙人的族属结论
佯僙人公元六世纪前就在贵州居住,历来都称为佯僙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都登记为佯僙族,一九五六年建立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时,将这一民族共同体划归“布依族”,违背佯僙人的意愿,他们长期向上级申述自己的民族意愿。
一九八一年国家决定对“佯僙人共同体”的族属问题进行识别,省、州、县联合组成专门的民族识别工作组,进行调查识别,报贵州省人民政府审批。根据国家民委(86)民政字第252号文件精神和贵州省委常委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办公会议纪要,一九九零年七月二十七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90)黔府通106号文件批复:省人民政府同意平塘县佯僙人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五名认定为毛南族;独山县佯僙人四百五十五名认定为毛南族;惠水县佯僙人一千九百七十四名认定为毛南族。批准建立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国务院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五日以国函字[1986]75号文件批复:同意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至此,贵州佯僙人有了自己的族称——毛南族。
(一)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的过程
汉文史籍和方志记载,唐朝五德四年(公元621年)以前就有佯僙蛮称谓的存在,但一直都没有佯僙人自己的族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1951年初中央民族访问团贵州分团来到卡蒲乡(当时叫仁化乡)访问时,他们口头同意佯僙人填报为佯僙族,但后来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1956年建立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时,把佯僙人这一民族群体并为“布依族”,违背广大佯僙人的意愿,他们长期向上级申述自己的民族意愿,鉴于我国后来一段时间的政治运动因素,未能引起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十二位佯僙人于1979年12月5日给国家民委写报告,要求派人识别恢复佯僙人的族称——佯僙族。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