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广东瑶族概况 [打印本页]

作者: cokes14277    时间: 2009-10-11 18:33
标题: 广东瑶族概况
瑶族主要分“过山瑶”和“排瑶”两个支系。瑶族的他称很多,因衣饰、居住方式等不同而称为白瑶、黑瑶;东边瑶、西边瑶、高山瑶、平地瑶。瑶族还有自称,如过山瑶自称“勉”或“优勉”,排瑶自称为“敏”或“藻敏”等。
省内瑶族主要从湖南、广西、福建等地迁入,其次是融合部分徒入瑶区的汉族,再有是通过收养、婚姻等途径融入瑶族的其他民族的成员。

瑶族入粤约在北宋初年或稍前的五代时期。据连南火烧坪八排瑶房姓族谱,其始祖入粤至1985年共41代,约1025年,里八洞排瑶沈姓自称其先祖入粤已历39代,由此推断出瑶民入粤最早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至天禧(1017—1021年)间。此后,历南宋、元、明至清,陆续有瑶族迁入我省。
大部分瑶族入粤后仍过着流移不定的游耕生活,“吃尽一山,则移一山”,被称为“过山瑶”。一部分则逐渐定居下来,被称为“排瑶”或“八排瑶”。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瑶族群众基本上定居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其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2000年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东省瑶族人口为1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清远市的连南、连山、连县、阳山和韶关市的乳源、曲江、始兴、乐昌、翁源、英德、仁化以及肇庆市的怀集等12个山区县,惠州市的龙门县和阳江市的阳春县也有部分瑶族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特点以“大分散、小聚居”为主,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是瑶族主要聚居区,连南占了全省瑶族人口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连县三水、瑶安和阳山县秤架、龙门县蓝田、始兴县深渡水等瑶族乡,也是省内瑶族相对聚居点。

排瑶(“排”,即居住的村寨)因世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瑶老制是排瑶自行管理村寨内部和公共事务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天长公是瑶老制的首领,每排一个。瑶老制的主要成员民主选举,定期轮换。瑶排诸事,如决定排际械斗、讲和或赔偿条件等,均集体民主公议。排瑶主要聚居在连山、连南,建国后实行民族自治。排瑶多从事农业。早在唐汉年间已从汉人区引进铁器、耕作技术及稻种,生产活动多由各家独力承担。其居住地域多为纯林地区、半林半农地区以及以垦山为主的石灰岩地区。

过山瑶是迁徙型民族,并以游耕生活而得名。居住相对较分散,过山瑶以从事耕山、狩猎、采集山货为主。耕作方式较粗糙,广种薄收。曾长期残存氏族社会集体劳动的方式。过山瑶主要居住在乳源。

瑶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族内婚为主,较少与其他民族通婚。排瑶同姓不同房者可以通婚。过山瑶则不同香炉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自建国后,瑶族与汉、壮民族或瑶族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之间相互通婚日益见多。瑶族以歌求爱,以物定情的方式比较普遍。排瑶“沤莎腰”,是典型的以歌求爱的自由寻偶方式。排瑶出嫁、娶亲的场面隆重,婚礼前后举行3天。瑶族婚俗中还有“抢婚”、“担名”、“不落夫家”等。

婚姻的居住形式有男娶女嫁从夫居和男子上门从妻居(俗称招郎婿)两种。过山瑶两种形式并存,通婚圈较宽,间中有汉族男子到瑶族女家入赘。瑶族离婚、再婚均不受歧视。夫妻双方均可提出离婚,由瑶老或房族中老人作证,喝过他们的一杯酒,或折断一物双方各执一半后,婚姻便告结束。

瑶族的家庭结构、规模和类型各支系不尽相同。排瑶家庭以男性为中心,世系按男子计算,父母与未婚子女居住,子女婚后第二年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故排瑶家庭多数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甚少祖孙数代同堂的大家庭。过山瑶的家庭存在两种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男娶女嫁,从夫居,以丈夫为主,男性继嗣;一是女子招赘,男子上门,按婚前协议,从妻居,或两边走,婚生子女可以均分,或一子两顶,继嗣双方的香火,称“两边顶”。

财产继承视家庭结构不同而有别。排瑶实行子嗣继承制,一切财产均由儿子继承,女儿则无继承权。若无子嗣,则由近亲男性继承。无近亲者则充公作为宗族“公赏”,供日后祭祀等公用。部分女子出嫁有数量不等的陪嫁田,但该女子死后得归还娘家。过山瑶除嫁女外,在家子女均可继承父母的财产。

瑶族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有古老的神话;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学;歌谣、谚语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挑花刺绣、印染、编织等民间手工艺。过山榜是瑶族人民用汉文记录本民族历史的文献。它记载着瑶族族源、迁徙和远古生活时代的经济、文化、婚姻和习俗。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山瑶民间歌谣多以7字1句,4句为1首,间有3字、5字、12字句。排瑶歌谣多以长短句为主,亦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曲调有“歌堂调”、“讲歌调”、“情歌调”等几种曲调。民间乐器有:长鼓、锣、鼓、钹、铃、箫、牛角、唢呐等。乐曲有牛角号曲、五月箫曲、唢呐曲等。歌谣形式上基本都是叙事歌。大体上可分为祭神歌、历史迁徙歌、生产生活歌、婚姻爱情歌、礼仪歌等。歌唱形式主要是一问一答,或群问一答或一问群答,互相盘歌。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为长鼓舞。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排瑶的弓箭、刀剑、顶杠、爬杆、打陀螺、火枪射击和过山瑶的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梯、武术等。有些瑶族还保留跳高台、跳田沟、掷石子等。

瑶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有刺绣、挑花、印染、编织、打制饰物以及花裙、披风、童帽、挂袍、鱼篓、箩筐以及银质首饰等。

瑶族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异,同一支系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地域特点很明显。过山瑶妇女头饰分为顶板高架、尖头、平头3种不同的发髻装饰。乳源县柳溪、游溪与东坪一带的必背瑶族妇女头戴顶板,高约一尺,宽约两尺许,内撑竹架,上盖白布巾,顶部再覆以绣花巾,是一种古老的头饰,也是瑶族妇女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头饰。连山三水和连南板洞、三联、白水坑过山瑶妇女头饰则用几十层花色彩布头巾包成三角尖顶头饰;连县瑶族妇女头髻只覆盖三尺布巾,简洁方便。连南的排瑶妇女头饰多样,或束发盘髻,扎以方帕,或束髻高耸,套上用布浆成的花冠,盛装的头饰还持上各种银鼓、银牌、银铃等。男子头饰,过山瑶男子头上围7尺黑布巾或白头巾。头巾中央绣四方形图案。排瑶男子束发挽髻梳成朝天髻或后枕髻,围着7尺红头巾,发髻插数支雉鸡尾羽或白色鸡毛。
瑶族装饰品以银饰居多,亦有金、铜、竹、木等饰物。有头簪、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带、手钏、戒指、银铃、银鼓等。乐昌、始兴、曲江、翁源及阳春、阳山一带的过山瑶基本着汉装。

瑶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红薯、芋、麦、高梁、木薯等杂粮。在饮食上,除与汉族有共同的习惯外,还有自己特有的食品,如炕猪肉、猪红香肠、香粳烤肉饭、竹筒饭、野蕨糍、酿竹笋、大苋焖豆腐、苦斋鸡汤、天鹅菇鲜汤、水酒等。

瑶族一年的节日除与汉族大致相同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如“耍歌堂”、“盘王节”、“舞火狗”等。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