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达斡尔族简介》[中国达斡尔族论坛]
[打印本页]
作者:
ahsdwhasd
时间:
2009-10-8 03:06
标题:
《达斡尔族简介》[中国达斡尔族论坛]
《达斡尔族简介》
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
(一)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十七世纪中叶,达斡尔族人民在黑龙江以北英勇抗击了沙俄匪徒对我国的侵略,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祖国东北领土。
达斡尔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土语,但语言、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有相当一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在三种土语中,除吸收上述这些民族的语言之外,还有不少满语和赫哲语借词,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达斡尔语。清代,达斡尔族多用满文,辛亥革命以后普遍使用汗文。
达斡尔族约十三万二千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有三千多人,是清代乾隆年间迁去的。
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特别是嫩江左畔的莫力达瓦旗是达斡尔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五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宣告成立。莫力达瓦旗北依巍巍兴安岭,因境内有莫力达瓦山而得名,自治旗的面积达一万一千九百四十三平方公里。旗内自然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有诺敏河等四十二条江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有着取用不尽的水力资源和水产,四季可以捕捉的鳌花、鲤鱼、白鱼,远近闻名。南部有较大的平原和丰美的天然牧场。盛产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水稻等。北部是资源丰富的山区,丛生着柞、桦、榆等十多种树木和黄芪、赤芍等百多种药材。森林中栖息着熊、猞猁、狐狸、灰鼠、袍子以及水獭等多种野兽。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砂金、云母、鉄、煤、萤石等矿产。
嫩林鉄路横贯东部山区,偏僻的达斡尔聚居的农村都通了汽车,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代替了往日的勒勒车等古老的交通工具。
尼尔基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一座美丽的城镇,在达斡尔民歌中享有“明珠”之称。解放前,尼尔基只有几组茅草房和几座草顶的砖房,街道十分破旧和萧条。如今一座座耸立的楼房,市容壮观,琳琅满目的商店、文化和医疗设施、现代化的宾馆接待着来自各地的宾朋。现在尼尔基(达斡尔语:意为繁荣)真正体现了她名字的意义。
作者:
szading
时间:
2009-10-8 04:24
(二)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风格,依山傍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房屋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屋,给人一种大方的雅观的印象。家家户户的院墙都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十分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落较远的地方,这使院落经常保持清洁。
房子一律朝南,南面和西面都开窗子,窗上糊纸。一般都在东则开门,偏中间有半间的间壁,于是有里屋,堂屋之分。里屋南北西三铺大炕,连接在一起,组成所谓“蔓子炕”。三面墙又都多用光滑油漆的木板镶嵌着。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鹌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还直接把那些美丽的雉羽、带花丝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达斡尔族的摇篮很有特色,它象一叶扁舟,半倾斜地挂在屋梁下,这是一个又扁又窄,仅有二、三寸高的小槽,婴儿睡在里面,用皮条和皮带子缚着。摇篮端底部,挂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兽骨、鱼骨,下端底部常常用绳缠在室内做活的妇女的脚上,她们手里忙着各种活计,只要脚稍微一动,摇车就可随意摇动起来,随着摇动,上边的兽骨、鱼骨撞击着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响,于是婴儿便渐渐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达斡尔族妇女心灵手巧,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男子夏天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天戴狍头皮或狐狸头皮做的帽子,帽子双耳翘起,足穿“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为主。冬季也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袜子、花鞋。年节或喜庆时穿各色绣花的绸缎衣服,外面套坎肩,和清朝满族样式基本相同。男人出外打猎时,穿狍皮制的猎衣。中年以上的妇女,部分还保留着满族式发髻。
达斡尔族喜欢吃“稷子米”,它生长期短,收获早,煮出的饭又松又软。他们经常吃加牛奶的热稷子米饭,加牛奶的荞麦面,燕麦米粥加大豆等。带牛奶和狍肉的燕麦和荞麦粥,是老年人最喜欢的食物。另外还有“哈合面”(炒燕麦面粉)和“滚特勒”(较粗的燕麦面),吃时都混合牛奶、黄油、糖。
副食品有白菜、萝卜、菠菜、茄子、黄瓜、豆角、辣椒等。还有木耳和蘑菇。他们平日都喜欢吃腌菜。除了宰杀饲养的牲畜外,有时也吃猎取的野鸡、雁、水鸭、鹿等肉。肉食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不习惯吃炒肉。节日宴会里待客的珍贵菜有“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拿着煮熟了的大块猪肉用小刀切着吃。 过去,达斡尔族的交通工具是勒勒车,这种车,轮大车身小,从十来岁的儿童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太,都会驾驭,用牛拉车。经常把勒勒车串联起来,一个人能驾驶七、八辆,这些车走动起来,活象一条游动的龙,适于穿山越岭,可载七、八百斤重。
作者:
ë
时间:
2009-10-8 07:00
(四)
解放前,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性内禁止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氏族),女婿在岳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权。
婚姻由父母包办。订婚后,男方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斡尔语叫作“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结婚前一个月还要送一次小礼叫“托列”。礼品主要是衣服、被褥等;这时女婿和姑娘可以见面,在一起吃“拉里”粥或挂面,有的人家当晚男女便同房。女婿过一两天后回家。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婚礼。按传统习惯,男方要迎着初升的太阳去接新娘,预祝新的家庭如旭日东升一样,永远幸福美满。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认识,都分给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结束后,男女双方的青年男子举行赛马,赛后常以地方风味的炒犴鼻和酒席宴客。按流传已久的风俗,女方的送亲者要在新郎家里偷偷地把一些碗碟带回家里去。
离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俗话说,“写离婚的那块地方,三年不长草”。如果男方坚持要离婚,也要举行离婚的仪式。仪式由娘家主持,男人俯伏地上,妻子跨过他的颈,然后在男家的炉灶口和烟囱上缠一块白布,象征丈夫已经死亡,这样才算正式离婚。
在达斡尔人的亲属关系中,以舅家的关系为最密切。第一个外甥出生时,舅母必须送礼,外甥家无论喜庆、丧事,舅家是必到的贵客。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如祭“腾格尔”(天),“祭卾博”(即在山顶上用土或石垒成的圆堆),每年阳历五月,屯众集聚其前,杀牛或猪祭祀天地山川诸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猎人祭“白那查”山神,伐木者和渔人祭“毕尔格巴尔汗”(河神)。还崇信“霍列力”神(包括十七种神,它们是由五十八种生物和物件组成的);“斡卓尔巴尔汗”(祖神)、“那吉勒巴尔汗”(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祖神);“华咪巴尔汗”(用桦树皮或其他木制的日、月、虫、蛇等,盛于木匣内供奉于檐下小洞内)等。
每个氏族有一个萨满叫“雅达干”。当疾病、家宅不安宁、孕妇难产、人死后没有留下遗言等事发生时,便请萨满“转达”神灵的帮助。当萨满的男女都有,早期以女人为多。但他们都还没有以巫术活动为职业。萨满举行宗教仪式时,通常是穿一套特别的法衣、法帽,以唱歌、跳舞、击鼓的方式向神灵祷告。除“雅达干”之外还有“巴格奇”,巫术活动限于祈祷、求雨、祭卾博等,请“雅达干”治病跳神,必须杀牛、羊或猪、鸡等。祭神所宰牛、羊皮张要送给萨满做报酬。
达斡尔族人死后通常举行棺殓土葬。在本家族的共同墓地上,同一“莫昆”(同宗)的人死了以后,按辈分的先后,自北向南一代一代埋下去。殉葬品有死者生前所用的什物,如首饰、烟袋、鼻烟壶、小锅、勺、碗、筷和刀子等,并有杀马殉葬的遗风。
达斡尔族人敬老、互助和好客的风气很普遍。老年人在社会上的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里都受到后辈的尊敬。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某家生活上有困难,屯里的人都设法帮助解决。家里杀牲时都分送给邻居和亲友共享。狩猎或捕鱼回来,所有在路上碰见的人都分赠他们一份。家里来了客人即使生活贫困,也乐于设法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在大门外放“烟火”,并在所有神位前点蜡烧香,每间屋都点上灯,人们聊天,玩个通宵不眠。大年初一,人们一早就梳洗打扮,然后大家一起向长辈请安、敬烟、磕头。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每年都要准备蒸糕,拜年一进门就打开锅盖,抢吃糕。人们七嘴八舌议论谁家的糕甜,谁家的糕酸,糕甜意味着做糕的人心地善良。
——待续
每逢春节时,按照恭贺新年的习俗,妇女们互相赠送礼物。把最好的烟叶,一份份包好,同奶皮、糕点、冻肉等物一起送给老人、亲友。
一般出外作客,无论男女都必需互相敬烟,以示尊敬,烟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东西。姑娘们去参加舞会,总是带着自己的烟荷包,趁机偷偷送给自己的情人,表示自己的爱情,情人将烟荷包藏在怀里永远为姑娘保密。
达斡尔族有和蒙古族相同的角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青年男子打“贝阔”,即类似冰球游戏,场地約及半里,双方设有球门。球是用牛毛或树根做的,达斡尔语叫“模列”,用尖端弯曲的木棍运球、传球,以将球打入对方球门为胜。这是春节男子的活动项目之一。
春节一直热闹到正月十六。十六那天是“黑灰日”,即人人往脸上抹黑。据说,谁若是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就不吉利。所以青年人手上都抹上黑锅烟,彼此争着向对方脸上涂抹,年青的媳妇和姑娘们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呼呼的。
作者:
linger7844
时间:
2009-10-8 08:18
(五)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的自称,由于音译不同,曾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古尔”、“达糊里”等不同的写法。“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可能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十七世纪中叶以前,达斡尔族的先民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清初,这一地区称为索伦部,居民除达斡尔之外还有鄂温克、鄂伦春等。他们在经济生活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达斡尔族已经从事农、牧业,兼营捕鱼和狩猎,比专事渔、猎的部落为先进。通过商业交换,用皮毛取得内地的金属工具、布匹和其它用品,又推动了达斡尔族生产的发展。
随着达斡尔族生产水平的提高,阶级分化和氏族贵族开始出现,早期的父系血缘集团“哈拉”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相传达斡尔族原有十八个“哈拉”。每个“哈拉”包括一个至数个不同名称的“莫昆”,在“哈拉”内部严禁通婚。同一“哈拉”的“莫昆”是一个“哈拉”始祖的后代,每个“莫昆”都有自己的“斡卓尔?巴尔汗”(祖神)和墓地。由于血缘关系相近,因此“莫昆”的内部联系更为密切。每个“莫昆”都以原始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的“莫昆达”(氏族长)。“莫昆”内部的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讨论处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莫昆达”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氏族民族制度不复存在,“莫昆”组织也成为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一六三四年,达斡尔族的头人巴尔达奇最先向满族统治者进贡貂皮,每年都到盛京,进贡的貂皮最多,后来成为清朝皇室的额附。从而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了索伦部。一六三九年至一六四〇年满族统治者又进一步统一了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在内的索伦部。顺治年间,达斡尔等族人民南迁至今日居住的嫩江两岸及其支流地区。
清统治者将达斡尔族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三个“扎兰”(队),将卾温克族编为五个“阿巴”(猎区),由黑龙江将军下属的布特哈(打牲部)总管、副总管管辖。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清政府又在三个“扎兰”五个“阿巴”的基础上建立了布特哈八旗,又称“打牲部”。达斡尔原来三个“扎兰”分别编为厢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清朝统治者利用达斡尔族原有的“哈拉”组织将其改编为佐。迁居嫩江之后,达斡尔族各个“莫昆”基本上聚居于同一屯落,所以佐和“哈拉”、“莫昆”结合作为基层行政组织更便于为清廷服务。在村屯之内,“莫昆达”负责管理本莫昆内部事务,由清廷设置的“嘎辛达”(屯长)负责全屯事务,后者职能的扩大逐渐取代了前者。
八旗制度的建立,对于达斡尔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一六八四年编为“扎兰”之时起,规定达斡尔族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五年测量身高一次,体高够五尺的即需负担各种公差徭役,岁缴貂皮一张。每年阴历五月由黑龙江将军、布特哈副都统率领大小官员集聚在齐齐哈尔附近,举行“楚勒罕”(集市),挑选征收的貂皮。一年一度的选貂制度是达斡尔族人民极为沉重的负担,辛苦猎获的貂皮和皮毛大多被贱价强行“收购”,贡貂义务成为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的好机会。为了便于统治达斡尔族人民,在建立八旗时清朝统治者利用部分达斡尔族上层,任命他们为佐领,其中少数还擢升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等高级官职。按照清代制度,他们即有优厚的饷银,又有权克扣旗下兵丁的银粮,还有数目不等的“戈什哈”(跟丁)为其服无偿劳役,形成了达斡尔族内部的封建统治阶级。
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对布特哈八旗进行了频繁的征调,据不完全的统计,前后共达六十多次,有的远戍新疆,镇守边卡,使达斡尔族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都受到影响。有于八旗制度的建立,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清朝所采取的措施,对于促进生产和物资交流,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密切了达斡尔族和汉、满各族人民的联系。
许多世纪以来,勤劳淳朴、骁勇善战的达斡尔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六四三年沙俄瓦西里?波雅科夫一伙哥萨克匪徒,第一次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最先闯入我国精奇里江达斡尔族居住区,遭到达斡尔居民的坚决回击,迫使哥萨克匪徒狼狈逃窜。这是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居民第一次英勇的武装抗俄斗争。
一六五一年哈巴罗夫又率领沙俄侵略军再次入侵黑龙江。当到达桂古达尔达斡尔族联防城时,威胁居民向沙皇缴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首领桂古达尔义正言辞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要我们交贡,除非我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用大炮、火枪武装到牙齿的匪徒进攻面前,达斡尔族人民手持大刀、长矛和弓箭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达斡尔族战士在桂古达尔领导的守城战中,宁死不屈,六百六十一人英勇牺牲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不朽业绩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心中。
一六八四年的雅克萨之役,达斡尔族人民也积极投入了反抗沙俄侵略的正义战争。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达斡尔族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反抗斗争也更加坚决。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人民反对反动军阀强行放荒招垦、霸占土地,在少郎和岱夫领导下,打豪强、抗官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压迫。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以后,达斡尔族人民从不屈服,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联军。许多达斡尔族群众为抗联送粮、带路、掩护伤员,多次协助抗联队伍抢渡嫩江、英勇牺牲的达斡尔族船夫巴哈布的英雄事迹,在人民中传颂至今。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也积极参加了一九四四年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英勇作战,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达斡尔族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了解放。一九四七年,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牧区也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从一九五二年开始,根据达斡尔族人民的愿望,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七个达斡尔民族乡。一九五八年八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全文完
作者:
crime49465
时间:
2009-10-8 09:36
系统规范的简要介绍——萨妮娅姐姐辛苦了!
作者:
bocksdarky
时间:
2009-10-8 10:55
热烈欢迎萨妮娅!
作者:
syh731
时间:
2009-10-8 12:13
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 写的,那应该是非常全面且准确了,非常感谢楼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4 19:14:22编辑过]
作者:
fenghui
时间:
2009-10-8 13:31
以下是引用saniya在2009-2-24 15:36:00的发言:
(三)
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十分丰富人。。。。。。民间玩具以“哈尼卡”为主,这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小人,有八公分左右,很富有民族特点。
作者:
divestblush
时间:
2009-10-8 14:49
以下是引用孤思客在2009-2-24 16:40:00的发言:系统规范的简要介绍——萨妮娅姐姐辛苦了!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