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贵州省纳雍县民族乡镇概况
[打印本页]
作者:
molly45828
时间:
2009-10-7 04:36
标题:
贵州省纳雍县民族乡镇概况
左鸠戛彝族苗族乡
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位于县城的西北面,乡ZF驻地距县城61公里,总面积57.6平方公里,东经104度59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47分至26度52分,东南接猪场乡,西邻水城县金盆乡、赫章县,北连锅圈岩乡,东面接壤昆寨乡。整个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摩鼻梁子、唐家梁子、猫儿谷梁子、羊子坡山峰四条山脉呈南北走向,把乡内截为四条谷流地。有草场、煤炭资源,建有1000亩联户林场1个。建新河发源于西部白马冲,流程20余华里,乡内最高海拔2101米,最低海拔1462米,年降雨量1095毫米,无霜期238天,属四季分明的温湿性气候。
左鸠戛属彝语,汉语意思是茶树盛产地。远在秦汉代古西南彝人移居耕织生息,元末罗甸国定都定,始有定居,明朝洪武年间,水西诏所居此,遂开通驿道,清康熙年间属定府所辖,民国3年定设县,属悦服里,1941年前属定,后划归纳雍。1953年建立左鸠戛乡,1958年建立左鸠戛人民公社,1966年与坡其公社合并为兴文公社,1972年分开为左鸠戛公社、坡其公社,1982年又建乡,1992年建并撤时,坡其乡、左鸠戛乡合并为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乡ZF住上瓦房村心组的庙子包包。
全乡所辖10个村,64个村民组,70个自然村寨,1995年有1950户,8297人,居住有汉、穿青、彝、苗、白五种民族。耕地面积为7280亩,其田830亩,旱地6450亩,主产玉米、水稻、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产量为2000吨左右,拖歪发仲两村的马血泥田所产的米纯香可口,是当地的土特产之一。全乡有牲畜2000头匹,生猪存栏4000头,年肥猪出栏2000头左右。
近年来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较的发展,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民办卫生员5人。公办党校所,民办学9所,公民办教师45人。心完开始兴办代帽初班。全乡在校学生750人,入学率70%以上。公路由水城线路和纳昆线路修通乡ZF所在地,全乡有6个村通公路,5个村安装上自来水。1989年10月架通纳雍至左鸠戛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现有4个村安上照明用电,1993年安上了地面卫生接收差转站,已初具集镇规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刘兴文烈士的故居在菜凯箐,他1950年参加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归国代表参加国庆典礼,1952年在上甘岭战斗光荣牺牲,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治昆“万古不磨”彝文碑篆刻在菜凯箐硝壁的岩上。
猪场苗族彝族乡
猪场苗族彝族乡位于县的西部,乡驻地距县城45公里,地处东经105度02分至105度11分,北纬26度44分至26度51分。东邻勺窝乡、龙场镇,西连左鸠戛乡和昆寨乡,南接新房乡和水城的青林乡,北依昆寨乡,总面积88.5平方公里,居住着苗、彝、汉、穿青、白等民族,1995年有3301户13797人,其苗族4528人,占32%,彝族2035人,占14.5%。
猪场是以甲子亥日赶集而得名。1941年前属方县管辖,以后属纳雍县管辖,1953年初土改后,隶属纳雍县治昆区管,当时辖区有猪场乡、多拱乡、新寨乡,三乡并立,1962年6月乡改名为公社,三乡并为“红旗公社”,1963年1月红旗公社又分为3个公社,1965年4月三个公社又并为红旗公社。1972年1月全区恢复为8个公社,现猪场辖区再次分为三个公社,1984年实现党政分家,公社改名为乡,队改为村,一直沿续到1992年初建并撤结束。自新新、猪场乡、新寨乡三乡并为猪场苗族彝族乡,辖13个村委会,96个村民组,95个自然村寨。乡ZF驻地在猪场街上,属农业乡。
猪场乡地处高山夹谷丘陵地带,群山环绕,山谷纵横,山脉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最高点是公鸡岭2213米,最低处是山脚村的河谷地带1580米,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境内有猪场河发源于自新红旗水库,由东南向西北,经乡部流经龙场镇、寨乐乡,汇入鼠仲河,在乡境内全长13公里。年平均气温12.5度,无霜期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1.5度,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全乡土质多系黄泥土和沙土,有耕地面积10751.6亩,其土10708.6亩,田43亩,林地有以龙井口林、草坟上林、黄泥坡林场为主和3356工程退耕还林地5300亩,草坡资源约4000亩,他们之间的比例是1:0.5:0.3。耕地分布在半坡山间河谷地带,林地分布在山腰丘陵地带,草地颁在山顶周围。乡内矿产资源贫乏,仅有煤及少量品位不高的锑铁锌等矿产,主要以农为主,主产玉米、马铃薯、烤烟等作物。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这几年来科技兴农得到推广,玉米播种面积9500亩,豆7800亩,马铃署9800亩,烤烟种植2000亩,95年粮食总产量达3000吨,总产值13万元,畜牧业发展较快,山区优势得到发挥,黑山羊和生猪存栏逐年递增。水利工程有全县最的红旗水库,蓄水量2703立方米,以及95年动工修建的硐口、蛇场两处水浇地工程。个体工商业、家庭手工业、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1500人左右。乐咪营的竹制品远销水城一带,全乡有红拖4辆,马车10架,砖瓦窖3支,荒山荒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属少边穷地区,全乡解决照明有9个村65个组1850户人,解决自来水有2150户人。
改革开放以来,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乡有5所公办学,公办教师56人,民办学15所(班),民办教师35人,在校学生数1970人,69个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2.5%。有乡医院1所,医生11人,床位6间,村卫生室3所,医生9人,床位6张。1993年建立了电视差转台,电视普及率为7%。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猪场乡1993年被省民委誉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乡,是誉满国内外民族民间艺术“滚山珠”的发源地,现继“滚山珠”之后的民间艺术“满山金”已开始走出了县门。与青林乡、新房乡交界处,有闻名县内外的牛马市场-打磨石,民族跳花场所-神仙坡。
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
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乡驻地距离县城70公里,东经105度04分至105度09分,北纬26度48分至26度52分。东邻龙场镇和猪场、化作两乡,南靠猪场乡,西与左鸠戛乡相连,北与锅圈岩、董地相邻,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8公里,全乡总面积86.5平方公里。
昆寨,又名烹宰,是以其解放前在此居住的一位土司烹宰之名的谐音而取名,1941年前属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建立昆寨乡,1958年成立昆寨人民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民族乡,属治昆区,1992年撤并建,撤销治昆区,将原区所辖的猪场苗族彝族乡、治沟苗族彝族乡、左鸠戛乡、百新苗族乡、新寨苗族彝族乡、建新河乡合并为三个乡,其昆寨苗族彝族乡、建新河乡、治沟苗族彝族乡合并为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ZF所在地因此而由原住地迁往原治昆区住地。
乡人民ZF驻地昆寨街上,也属于王家寨组,有一条主街,由于近几年各级领导的重视,经过反复规划,街面清洁宽敞,新建楼房群立,总长约0.5公里,乡机关设于此,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心,为纳雍西北部边远山区的主要集市之一。
昆寨乡地处高山地带,群山环绕,沟壑纵横,部是槽形,昆寨梁子象一天天然屏障,把昆寨乡与龙场镇、猪场乡隔离。乌戛梁子更有一览众山之感,境内最高山乌戛山,最高海拔2257米,最低海拔碓窝河1333米,平均海拔1795米,山上绿草覆盖,灌木丛生,适宜规模发展畜牧养殖业,昆寨乡因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在发展板粟、生漆、核桃等经果树木等方面也有前途,建新河沿河一带,由于土质的特殊,产出的米味香可口。
乡人民ZF辖1个居委会,22个行政村,居住着汉、穿青、苗族、彝、白、南京等民族,1995年有4405户,17466人,其男8920人,女8546人,专文化154人,高初文化2895人,学文化6584人。苗族2450人,占总人口的13.5%,彝族1810人,占总人口的9%,白族620人,占总人口的3%。农业人口18186人,占总人口的97.8%,非农业人口3280人,占总人口的2.8%。
昆寨乡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2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2.5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1度,最低气温-8度,最高气温28度,无霜期245天,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17860亩,其田1263亩,土16597亩,主产玉米、麦、马铃薯、水稻、油菜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现已形成本乡的财政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柱,199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074吨,其夏粮播种面积7300亩,总产量740吨,农业总产值1080万元,烤烟栽种面积1000亩,总产800担,总产值80万元,95年人均粮食158公斤,人均经济收入185元,畜牧业发展也较快,现有存栏牲畜5675头(匹),存栏羊8000只,存栏生猪4850头。现有林场一个(凉水井林场),面积10000余亩。草场覆盖面65个片,30000余亩,分布在全乡22个村,境内覆盖率达2.5%左右,林业、畜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乡内自然资源丰富,心、古苏、凹猪河、满乡、永新、狗场等村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目前,由于受交通运输的制约,未面向外运,夹岩境内的墨晶玉理石资源,经过加工后,双面平整,手感细腻,色泽美丽,是最好的装潢装饰品,经加工后,远销省内外和许多国家地区。
近几年来昆寨乡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全乡16个村,61个村民组已通自来水,龙场至治昆的高压输电线路的架设也纳入了党政领导议事日程,近几年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通了建新村至长春村、狗场村至夹岩村、高峰村至碓窝村的村级公路,现全乡已有14个村已修通村级公路。
为纪念1950年初为解放纳雍而在治昆战斗牺牲的2位国人民解放军革命烈士,在昆寨乡境内的牛头坡建有烈士墓,烈士墓始建于1981年2月,于1981年11月竣工,烈士墓上共有烈士坟墓2座,建有凉亭2座,纪念塔一座。环境幽雅,树木参天,空气宜人,属昆寨乡一风景地。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81年普查时,治昆民族学和民族学合并,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重新修建了民族学,现全乡共有学1所,教师20人,公办学3所,教师45人,民办学17所,教师6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有卫生院1所,医生12人,民办卫生院2所,医生8人,共有病床28张。
锅圈岩苗族彝族乡
锅圈岩苗族彝族乡位于县的西北部,乡驻地距县城60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9分,北纬26度51分至21度58分。东以米落河为界与董地乡相望,西以干河为界与赫章、水城相望,南邻左鸠戛、昆寨两乡,北靠姑开乡。总面积102.38平方公里。
锅圈岩乡ZF所在地形如锅圈而得名,原名锅圈岩马场。1941年以前属方,后划归纳雍,为马场乡。1981年地名普查因其他地区内重名,经上级批准,更名为锅圈岩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民族乡,乡驻马场。92年撒区并乡时与马摆苗族彝族乡合并,合称锅圈岩苗族彝族乡(以下简称锅圈岩乡)。至此,锅圈岩乡辖15村委会,109个自然村,115个村民组、居住汉、穿青、苗、彝、白、水等民族4339户17712人。
该乡地处高山槽谷地和高山丘陵谷地,从西北向西南倾斜,被干河卡子河断割,两条河段在境内流程11公里,汇入建新河,主要山峰有东南面的角开梁子,南面的三棵桩,西南面的罗盘枪等,均在海拔1900米以上,全级最高石人梁子,海拔2291米,位于乡的北面,最低米落河出境口,海拔1265米,其次是卡子河与建新河的汇水点,海拔1462米,年平均气温12.05度,年降雨量1047毫米,霜期为236天,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
全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17882亩,其有田520亩,主产玉米,豆、麦、薯类。1994年粮食总产量达3750000公斤。经济作物有生漆、烤烟、油菜等,乡办林场1个,面积20000亩,乡办茶场2个面积约1360亩,全乡多荒山,灌木林广,适宜发展林业,牧业,并有无烟煤矿藏,比地质队测量,含量储量很,只是覆盖得委深。
十一届三全会以来,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文教卫生事业上了较的提高,有乡卫生院12个,有学校8所,教师113人,学生1973人(含幼教)。
在交通方面,已有主要公路两条,一条是姑开乡经垭口接田坝村;一条是姑开乡经锅圈岩乡ZF所在地接田坝村、治安、下田坝、拥护、民生5个村已开通了乡村公路。有北京吉普2辆,卡车1辆,拖拉机6辆。
锅圈岩乡现存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乡村饮水困难,全部是煤油灯照明,交通不够方便,今后该乡要发展,必须先抓“三通”即通路、通水、通电。
姑开苗族彝族乡
姑开苗族彝族乡是撤并建时原姑开区的引底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凹书苗族彝族乡的安坪村合并而成。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乡ZF驻地距县城75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55分至27度02分。东南接锅圈岩乡,西南接赫章县、水城县,西接羊场乡,北靠毕节、维新镇,总面积77.5平方公里。
姑开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组,现有5045户,21383人,其苗族1042户,4705人,占总人口的22%;彝族603户,2603人,占总人口的12.2%,穿青人140户,579人,占总人口的2.7%,水族41户,162人,占总人口的0.75%,白族6户,10人,蔡族5户,23人,占总人口的0.1%,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
姑开地处高、、低山谷,地势从北向南逐渐低高,平均海拔1560米,境内有最高峰阿楷箐,其次是垭口、沙开梁子、老鹰岩、牛落洞山等。有发源于合心村和田坝村交界处的沙子河(流程7.5公里),由于地形差异较,北部较为干燥,南端气候湿润,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
全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5899亩,其田1150亩,土14749亩,主产玉米、水稻、洋芋、豆类等作物,九五年粮食总产量2158.6吨。
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1974年建有茶场一个,年产量10000公斤,有兴源煤厂1个,年产煤2500吨;合心村的沙开有零散的铅锌原矿等。93年得到地区民政局、县体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有姑开、引底两个杜仲、党参药场基地和姑开红岩砖厂1个;79年修建的沙子河电站,装机容量200个千瓦。
姑开乡地处通往维新、古达、兴发的三岔路口,是一个交通运输的驿站,全乡通公路的10个村。
全乡有学一所,校舍1037平方米,教职员工33人,学生465人;心完及所辖的公民办学19所,校舍2235平方米,公民办教师146人,学生22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78.9%,有公办卫生院一所,卫生员10人,床位12张,民办卫生院2所,民办卫生员8人,床位2张。
乡ZF驻地有直属人供销、税务、工商、邮电、粮管、烟草、营业所、信用社、农、林、牧、水、派出所、法庭等单位,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心。
化作苗族彝族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座落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乡ZF驻地距县城33公里,东经105度11分至105度18分,北纬26度53分至26度58分。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方县猫场镇、纳雍县沙包乡、寨乐乡、龙场镇、昆寨乡、董地乡等分别接壤。全乡辖21个村,160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寨,5709户,25893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苗、彝、白、布依、仡佬、蔡家、穿青等8种民族,其: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0%。
化作乡是建并撤前的化作乡、以麦乡、黑塘乡和沙坝乡的耸古、羊场、安山(伙仲)构成,属原龙场区管辖。化作乡1941年前属方县,1941年划属纳雍县,1958年建立原化作公社,1966年与以麦合并为红岩公社,1972年又恢复成化作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成民族乡(不含现在的以麦、黑塘、羊场),1992年撤并建后建立现代化作苗族彝族乡。
化作乡地质地貌复杂,地面群山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落差,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地倮都约1800米,最低海拔地双岩头河尾巴约1000米,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化作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5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141毫米。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9090亩,其:田3556亩,土15534亩;林地85000亩;草地38038亩。9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85822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48.9公斤,比1984年增长1.5%。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洋芋、花豆、黄豆、麦、荞子、花生、油菜、烤烟、红苕等十余种。
化作乡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无烟煤)、理石、硫磺、铁、高岭土、硫铁等矿。其:无烟煤和理石藏量最多,目前正在开发。理石是化作的主要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纳雍县的主要矿产资源,到现在约已开采十年了,但都是表皮开采,且利用率较低。著名的“墨晶玉”理石就产于此,被专家命名为“贵州黑”,深受国内、国外用户好评,经过深加工的理石目前已出口美国、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煤是化作乡矿产分布较广的一种,分布于全乡13个村80多个村民组,在乡煤厂的带动下,现已成规模开采,其已有万吨级煤井4个,从业人员200多人。煤质优良,离地表近,易于开采,是生产化肥的理想原料,目前主要销往毕节和临近的几个乡镇。煤炭企业是化作乡未来企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也是化作经济新的目标。
荒山、荒坡资源和旅游资源。荒山、荒坡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的基础。畜牧业以枪杆岩商品牛、商品羊专业村为龙头,现已逐步辐射到各村。经果林应以扑仲河野鸡落、黑塘、双岩头为发展基地,力引进新品种,采用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经果林。森林以化作林场、尖山林场、国家3356项目工程种植的树木和长防林工程为起点,很好的利用荒山荒坡力发展。
旅游资源。旅游是贵州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化作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乌江第一漂”是省级风景区,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级。另外,还有九洞天、彭家洞都在化作乡。游人在饱览了“三峡”风光后,可领略溶洞风光,既消除了旅游疲劳,也享受了自然美景,其收获不言而喻,让你流连忘返,其乐无穷。
基础设施。化作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同时也是制约化作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全乡已通电村14个,通路村13个,且部分只是简易公路,雨天无法通车,通水村10个。缺口较,还需加快投入。有公办学校4所,教室47间,教师180多人,学生2368人。民23所,教室61间,教师68人,学生243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9%。卫生室3个,卫生员17人。
董地苗族彝族乡
董地苗族彝族乡地处毕纳公路线,距县城45公里,属撤、并、建以来的新建乡,是全县贫困乡镇之一。在县城西北部,乡ZF驻地为东经105度11分。北伟26度55分。全乡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东接方县猫场镇,南临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北面与维新镇和厍东关乡接壤、西面与姑开、锅圈岩乡、昆寨乡三乡邻。
董地,系彝语地名,原意指象厢子一样的田。1941年前属方县,后划规纳雍县,1958年成立董地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1991年撤并建由原沙落、石关、董地乡合并建成董地苗族彝族级,乡ZF驻地董地街上,辖17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35个自然村寨,4454户,19379人。全乡以种植业主要产业,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居住着苗、彝、穿青、汉、仡佬、布依、白、蔡等民族。
董地属高山坡地类型,最低海拔1285米,最高海拔2139米。全乡地形由西向东呈梯次下降状态,由于受到山势海拔高度的影响,使全乡气候温凉,最冷月平均气温(一月)2.84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2度,无霜期248.5天,年降雨量1093.3毫米,乡境内主要山峰有雾戛梁子,蒲达达、色山,正掌岩、坡梁子等,均在1700米以上。
乡境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无烟煤,尤其是罗戛村高煤洞一带,素以煤层高,煤质优良而著称,储量在1亿吨以上。其余矿产有理石、硫铁矿等。
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玉米、豆、麦、花生、烤烟等作物,共有耕地17682亩,其田1780亩,土16902亩,粮食年产量在3400吨左右。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年种植4000亩,年产量800000斤左右,近年来,畜牧业生产有所发展,共有牲畜5560头(匹)。森林覆盖率达13.2%。公路有毕纳公路、维南公路、乡村公路遍布乡境,照明覆盖率达61%左右。
全乡有34个教学点,一个心学,共有112名教师,2215名学生,有心卫生院1所,2名主治医师,9名医士,有村卫生室10所,个体开业医1个。乡卫生院有两个门诊,建于1974年,共有6个床位,如含个体开业医、村卫生室则有23个床位。
新房彝族苗族乡
新房彝族苗族乡位于纳雍县西南部,乡ZF驻地距县城约35公里,东经105度06分,北纬26度40分,东南邻本县阳长镇,西邻水城县,北同本县猪场乡相邻,地处高山丘陵缓坡谷地。南低北高,总面积为98.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纸厂尖山2186.4米,最低海拔三岔河村,、平硐村1300米,年平均气温13.2度,全年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度,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0.5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35天。
全乡辖152个村民组,113个自然村,土地多属砂土和黄泥土,以农业为主,有耕面积19402亩,其:田1535亩,主产玉米、洋芋、水稻、麦、烤烟、豆类农作物。1994年粮食总产量2010吨,1994年有农户6225户27784有,主要居住有汉、彝、苗、穿青、布依、南京等民族。年人均现金收入400余元。
新房系汉语,原名摆社,后有一安姓官家迁了一栋规模比较的房子,当地人们习惯叫为新房家,做称新房。1941年前属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由硐乡的半个村和永和乡的牛场村合并成新房乡。1958年并社名为新房人民公社。1984年7月经批准建民族乡名为新房苗族彝族乡,1991年11月并乡撤区由原来的阳长区的新房苗族彝族乡、黄家屯彝族苗族乡、以角苗族彝族乡和营盘乡合并为新房彝族苗族乡。乡ZF驻地新房街上。
文教、卫生、交通等事业有一定发展,现有公民办学校22所,教职工133人,学生35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卫生院4所,卫生人员24人,病床位10张。石板寨河一条发源于阿聋科村马吃水,流经石板寨村、得勒科村、于得勒科桥下进入阴沟,全长约8公里。牛叉河一条发源于卢家营村包包营,流经三岔河汇入阳长河上游,流程约6公里。以角河一条发源于猪场乡新春村倮保泥,流经河头上街,河边村、通作寨村,于河姆楷村进入暖流,全长约5公里,有山峰献牛山,位于石板寨村、海拔高度2073.8米,位于营上村北面。纸厂尖山。位于纸厂村尖山组,是全乡最高峰,海拔高度2186.4米,神仙坡,位于通作楷村北面,是新房和水城的界山,海拔高度2165.8米。有洞穴黑洞,位于阿聋科村,黑洞组,洞高20米,口宽15米,河深300余米,黑洞位于黄家屯营脚组。洞高10米,口宽6米,洞深700米,有桥梁得勒科桥,是新房境内的重要交通桥梁,属单孔石拱桥,桥长25米,宽7米,高8米,载重量20吨。不都寨吊桥,位于营上村不都寨,属钢丝绳和木材构成,桥长35米,宽2米,高10米,载重量50吨,是营盘通往水城的主要通道。有乡办林场5个,总面积约1430亩,煤井25个,是邻近村寨的生产和生活用煤。现逐步运销水城方向,汽车2辆、拖拉机6台,县乡公路2条,分别通往新房和以角、长约30公里,供销社分店4所,职工8人,粮管所分占2所,职工5人。毛家洞位于黄家屯村、田家寨组,洞宽15米,高50米,深60米。
作者:
outhitunco
时间:
2009-10-7 07:12
介绍得很详细,不过苗族占比都少了些
作者:
midas67579
时间:
2009-10-7 09:49
那么多民族乡啊假如到了那里随处可见同胞的哦
作者:
sward12346
时间:
2009-10-7 12:25
详细,学习了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