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布依族研究硕士论文《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a455584165    时间: 2009-10-7 04:29
标题: 布依族研究硕士论文《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
(二)外文译著47,[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8,[法〕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49,[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0,〔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1,【日本]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译馆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52,「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3,[美〕卡尔·海德:《影视民族学》,田广,王红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54,[美〕爱德华·萨王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5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部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57,「法]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一一巫术·宗教·艺术·神话》,陆晓禾,黄锡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58,[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9,[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60,[美〕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61,〔美]克利福德·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一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6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 bocksdarky    时间: 2009-10-7 05:48
(三)专门关于布依族书目、论文63、周国茂:《摩教与摩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4、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5,《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布依族部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66、陈国钧编译:《贵州苗夷歌谣》,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42年版。67-《布依族文学史》编写组:《布依族文学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68、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卷》,贵阳:1988年。69、韦启光等:《布依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0、罗朝柱:《布依族铜鼓曲谱》手抄本。71,、贵州省安顺、镇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古谢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72,《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73、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74、韦兴儒:《瀑乡四季民俗一一黄果树景区布依族风俗亲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75、贵州省编辑组编:《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76、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9集,贵阳:1983年。77、王芳礼:《布依族的信仰习俗》,台湾《黔人杂志》第12卷第2期,1995年4月版。78、周国炎:《“方块布依字”及其在布依族宗教典籍传承过程中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作者: 13400302    时间: 2009-10-7 07:06
(四)学术论文79、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80、蒋廷瑜:《铜鼓研究一世纪》,《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81、张新民:《边缘的焦虑与中心的渴求一一在“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张明整理,打印稿。8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8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8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85、李伟卿:《铜鼓纹饰与民族文化互渗》,《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 (五)非纸质资料86、张新民与蒋庆对话录音磁带。87、罗祥摄制:《布依情歌》(共4集)光碟。
作者: chisindruse    时间: 2009-10-7 08:24
致 谢回想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快乐与幸福萦绕左右,读自己喜爱的书,做自己乐意的事,交四海良师益友,如果说做人问学有所长进,皆得益于众多</personname>老师、同学和乡亲的关爱、鼓励和帮助。首先感谢给我们上课的吕幼樵</personname>老师、于民雄</personname>老师、李双壁</personname>老师、阎明恕</personname>老师以及选修的陈奇</personname>老师、王良范</personname>老师、陶渝苏</personname>老师;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还得到蒋英</personname>老师、石峰</personname>老师、杨斌</personname>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本论文是我三年学习的总结与提炼,成稿与平时这些</personname>老师的谆谆教诲分不开。特别感谢恩师张新民</personname>先生。先生对我不仅在生命成长与学问进路上点拨指引,而且于日常生活与做人行事亦悉心呵护。先生坦荡的胸襟,随和的处事原则,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乃是弟子为人为学之楷模;既传授知识学问,又直指生命进路的教育方式,举手投足间尽显学问的风范,追随左右,聆听教诲,如时雨润物,催生感化不已。本论文从选题到成稿的每一个阶段无不凝聚先生的心血,先生的点滴关怀和教诲感化,弟子铭记于心,感念不忘。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承得乡亲长者的关爱和帮助,本论文没有他们就难以成文,真诚地感谢罗仕泽、罗朝柱、伍登甲、王芳仁、廖大云、廖正儒、罗祥及其他们的家人亲朋。感谢贵师大2002级的朋友们,三年的相处我感到无比的惬意;还要感谢先于我工作的学友们,我快乐和幸福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最后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是他们把我从偏僻山村送到县城、省府,是他们勤奋向上、坚韧耐劳的性格鼓舞鞭策我。他们为了给我经济上的补助和精神上的支持,不顾年逾花甲,四处奔走于乡间城市,拼力卖劲干细工粗活。特别感谢姐夫韦兴儒,在贵阳的几年里,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不仅大力支持,而且倍加爱护。还有一些在学习期间帮助过我的人,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罗正副谨识于贵阳花溪养牛村  <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5" year="2005">2005年5月15日</chsdate>
作者: 张利利    时间: 2009-10-7 09:42
硕士论文已全文发完。[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2 12:04:03编辑过]
作者: jiemei828    时间: 2009-10-7 11:00
贝侬辛苦了。这篇论文果然不错,架构宏大,落笔精致,主题突出,细节丰富。待认真阅读之后,再来和贝侬们谈论心得体会。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