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侗族的文化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捉丫    时间: 2009-9-21 17:59
标题: 侗族的文化生活
  侗家有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这是一种传统的表示最隆重欢迎礼节的仪式。往往在迎宾时,主方在路旁门楼边设置板凳、竹竿等障碍物,挡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词诙谐逗趣。这种迎宾活动进行到主方把拦路的障碍一一拆除,将客人迎进寨内为止。   侗家平时来人,不论亲疏,都以宾客相待,换酒“交杯”。邻居来客,得知即去作陪,并延请至家中作客。不识之客,从鼓楼分别拉到各户,由个人宴请,或各备酒菜,集中在一家同餐共饮,或大家集资买酒、肉,在鼓楼共同宴请。   侗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传说,历史上曾盛行“姑表舅婚”,后来实行“破姓结婚”。侗族就由氏族的血亲集团过渡到以父系家族为基本单位的家庭组织。同姓同房族的不能通婚,不同房族的可以通婚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现时,侗家人在结婚时,尚有姑家之女出嫁,要征求舅家同意;甥女婿要给舅家送礼的习俗。此为“姑表舅婚”的残迹。   侗家婚礼多在春节期间举行。婚姻的缔结,大都是经自由恋爱方式--“行歌坐月”和“玩山对歌”,情投意合,再经父母同意:父母包办者也有;不经父母同意,双双约逃者也有。正常的婚姻通过“说合”、“订婚”、“迎娶”等阶段。举行婚礼期间,南部地区有“不落夫家”①[不落夫家:侗族南部地区,新郎新娘举行婚礼后,大都不入“洞房”:也有同房数夜即返娘家。到农忙或过年、节,或夫家有事,再着人接女方来。次日或数日后,女方又返娘家,较长时间的来来往往,怀孕后,始居夫家。]习俗。   侗家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悬葬等形式。通常是人死之后,洗身、理发、更衣。寿衣为一、三、五件,忌双数。殉葬品忌用铜、铁器。出殡时,长子走前,其余子女在后,房族、亲属等,哭送至墓地,吊棺入坑后,鞭炮大作。至晚,举行丧宴,忌荤吃素,但可吃鱼。侗族火葬多用于非正常死亡人的葬礼。悬葬限于夭折婴孩挂葬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且只行于个别地区。   侗族信仰多神。在信奉的众神之中,以女性居多。其中一位至高无上之女神,叫做“萨岁”,又称“萨麻”,即“大祖母”之意。几乎村村寨寨都有祀把她的场所,如建有“祖母堂”,设神坛等。 此外,侗家人热心公益事业,如修桥补路,建屋众助,花桥、凉亭之中,备水备鞋,方便行人。传统风尚,由来已久。   鼓楼、花桥的建筑艺术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也是族姓的标志。侗族民间有“建寨先造楼”之说。有的寨子鼓楼乡到三四座以上,广西龙胜平等寨就有7座之多。   湖南通道的马田鼓楼①[《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8米见方,高15.6米共9层,下宽上窄,层层叠上。由8根大柱支撑;1至8层都是四角形,第九层为八角形。四方瓦檐塑有飞龙、麒麟、凤凰、孔雀、鳌鱼、雄狮等象征吉祥幸福的图案。   建于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②[《从江县志通讯》。1985年。]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3.6来,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栋梁骨于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在此层楼较宽敞的顶阁中,有一个长3米,直径50厘米的木鼓③[木鼓:木鼓系用大树挖空心,用牛皮蒙面而成。过去侗家每遇重大事件要聚众商讨,则击鼓为号,群众闻鼓声而至,听从寨老召唤。鼓楼由楼内设有木鼓而得名。]。最顶部编为陶瓷宝珠尖顶,直插云霄,远望犹如重叠的两把彩伞高耸入云。   顶阁下面各层钉椽皮,用大小羊桃藤捶烂与石灰拌合架瓦,十分牢固。檐角下画有龙、凤、鱼、蟹、虾等动物图案,美丽壮观。 楼内有4层楼梯走廊,蜿蜒而上到鼓楼顶层。楼梯都装有花格栏干。 鼓楼的最底层有3扇大门,正中设1个火塘,四周用青石片围住,垫柱全用青石雕成串珠。四壁悬挂对联、匾额。   此外,还有从江信地鼓楼、高千鼓楼,黎平肇兴鼓楼、纪堂鼓楼,榕江车寨鼓楼等都很著名。在广西三江有马胖鼓楼、龙胜龙坪鼓楼。1934年12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广西龙胜侗乡。传说,周恩来同志曾登上龙坪寨鼓楼,指挥战士救火。因此,龙坪的侗寨鼓楼,被称作“红军楼”。   在桐乡能和鼓楼比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桥,俗称花桥。 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是侗乡最著名的桥梁之一。 程阳风雨桥,桥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1965年,郭沫若同志曾题“程阳桥”三字,并赋诗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甘丈四寻高。重领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湖南通道的坪坦回龙桥,也很著名。其特点是桥身每间参差一分,成一度弧形,致使全桥向寨中环成20度弧形的蛾眉月形状,在侗乡风雨桥中所独有。   此外,贵州黎平地坪风雨桥,人称“花桥鼓楼”,也是侗族建筑精华之一,驰名侗乡。   别有风格的鼓楼和花桥,同是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这种木质结构的建筑物,不用一钉一卯,均用杉木挖榫衔接,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分毫不差。同时还巧妙地运用杠杆原理,采取挂枋吊柱的形式并配以雕梁画柱,造型奇特,工艺精美,飞檐重阁,蔚为壮观。   鼓楼文化面面观   鼓楼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寨的公共活动中心。侗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节日集会以及文化艺术等构成侗族文化的各方面都离不开鼓楼。这种以鼓楼建筑特色为中心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被称作侗族鼓楼文化。   “款”是古代侗族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范围有大有小。“小款”由三五个以至一二十个相邻的村寨组成。“大款”则由若干个“小款”组成。实际它是以地缘为纽带的一种部落联盟形式,带有一定的军事性质。对外,抵抗侵扰;对内,维护社会秩序。 “款”的组织有“款首”、“款约”。“款首”由各寨老推举。“大款首”由“小款首”民主推选。“款约”则是在鼓楼集款时,共同议订的条条款款。这些条款,虽非王法,实则是约定俗成的古代侗族社会的法典,也是侗族社会最早的法律。   “款约”的内容广泛,它包括了既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生产、保障婚姻、反对偷盗,反对内奸,也有战争记事,并寨联防等条款。后来“款约”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歌颂英雄人物、建立新的村寨、山水风光、风俗习惯、民族关系、历史记述、赞颂美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集会议定乡规民约的大事,都在鼓楼进行。   在祖母堂前举行的大规模祭“萨”①[“萨”即“大祖母”。]活动,在侗族南部地区,保持了传统特色。侗寨凡有较重大的事件,必须举行“祭萨”,有的是定期举行。这种大型活动,流传至今。 对“萨”的祭祀活动,一般安排程序为:第一天请“萨”,是把“萨”请出来和大家一起活动,主祭人由寨老担任;第二天祭田,为请“萨”出来到固定的田里去祭田,预祝来年丰收;第三天祭寨,和第一二天一样,也要请“萨”,祭田。这天的活动进入高潮。 在3天的祭“萨”活动中,特别是新春佳节,男女青年尽情歌舞,主要是“多耶”,吹芦笙、抬“官人”,节日气氛异常浓厚。 “多耶”汉意是踩堂歌,流行于侗族南部地区,是一种集体歌舞形式。分为“耶补”(颂歌)和“耶堂”(堂歌)两种类型。 “耶补”表演方式由一人领唱,众人重复每句歌词的后面一个音节,衬词为众人合唱。参加演唱者围成一大圆圈,边舞边唱。“耶补”曲调简单,可以随便参加很多人。其内容多为祝福、赞颂性质,如“耶补楼”(赞颂鼓楼的歌)、“耶补老”(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歌),等等。   “耶堂”表演方式为女队与男队各国成一个圆圈,边舞边唱,互相对答。“耶堂”的衬词多,曲调复杂,并有多声部合唱。其内容有“耶萨”(追念赞颂祖母的歌)、“耶卜内”(赞颂父母养育之恩的歌)、“耶腊尼”(男女青年恋爱歌)、“耶短”(谜语歌)等多种多样。   抬“官人”经常和“多耶”是两种相连的活动。抬“官人”队伍由外寨人组成。由主寨订好时间,到了约定的那天,客寨的数名青年,装扮成各式奇怪模样的形象,到了主寨,向寨老报告抬“官人”队伍已到。   主寨人吹芦笙,敲锣鼓到寨门外迎候。一群穿盛装,手拿内装各种食品竹篮的姑娘,走在抬“官人”队伍前面。坐在轿子里面的“官人”一般由男青少年装扮,穿长袍、戴礼帽、墨镜,由4个人抬着,做出达官贵人姿态。另有装扮奇异滑稽的卫队,前呼后拥。主寨人还设置了障碍物,客人来到,拦路对歌,才准进寨。这时,主寨姑娘唱起祝愿歌和迎宾曲。“官人”将所带物品,如香烟、糖果、硬币等一把把地向人群中抛撒,并送红包给唱歌的姑娘。姑娘们也围着“官人”的随从们开玩笑、打闹,使得鼓楼坪上的气氛极其热烈。这种风趣而诙谐的活动,一直进行到食品散尽,“官人”被送走为止。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在民间,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歌师更受人尊敬,成为侗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侗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和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歌谣。侗歌一代传一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在侗族文化史中,诗歌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侗乡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名不虚传。而在歌的海洋中的侗族大歌堪称是侗族灿烂的古老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精粹部分,它是侗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最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在艺术水平上,比其它侗歌有更高的发展。大歌的歌词,多系一些长篇的抒情诗或叙事诗,内容极其丰富。它揭示了古代侗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侗家思想感情的特征以及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思想。同时,还保留了侗族古代诗歌体裁形式的特征和优美的语言。在音乐方面也有极珍贵的研究价值。大歌的曲调,为了表现上述歌词的这些丰富内容,在音乐上形成多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集体合唱中,产生了运用多声部的表现手法。这就是著名的侗族民间合唱,它是我国民间音乐园地中的一支奇葩。   大歌,主要流行于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通道等地区。在这一带地区,有传统的以房族为单位的歌班组织,以鼓楼为活动中心。歌班分成男班和女班。歌班中要选拔出领唱和高声部的歌手。高音一般培养数人,但演唱时,只由一人担任,或轮流担任,其他歌班成员唱低声部。这些歌班的主要任务是演唱侗族大歌。演唱时,每段先由领唱者唱一两句,而后众人随声分高、低部合唱。大歌类型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礼俗大歌等。如声音大歌(嘎索)以表现曲调的优美和嗓音动听为主。模仿蝉鸣虫叫,以及溪水潺潺,维妙维肖,引人入胜。总之,大歌一类的歌曲,皆为集体多声部合唱,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爱。   侗歌和侗戏   侗家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家人人会唱歌”。侗家人用歌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和进行社会交际。据老歌师们说,侗歌不下200种之多。除了其中最著名的鼓楼大歌外,在南部地区,小歌类型的侗歌,有乐器伴奏的为琵琶歌、笛子歌、牛腿琴歌,还有琵琶叙事歌;徒歌有:山歌、河边歌;风俗歌有酒歌、款歌、童歌等。北部地区的侗族民歌有劳动歌、山歌、河边歌;礼俗歌包括有好事歌、酒歌、伴嫁歌、孝歌、龙灯歌、挑源歌、佛歌;其它还有白话、儿歌等。   根据侗歌的演唱形式和乐曲类型,可分为“合唱歌曲”、“伴奏歌曲”、“徒唱歌曲”三种。其中属于小歌曲调类型的侗歌,大部分为情歌,如“牛腿琴歌”的唱腔轻柔,唱到拖腔时,伴奏乐器出现一个与主歌不同的旋律,构成复调;“笛子歌”和“琵琶歌”也都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它们的艺术魅力。   “玩山歌”是北部侗家最喜爱的歌。在山坡对唱,别有情趣。歌中有别具一格的“唱里夹白”,称为“白话”。 侗戏的历史,至今已有150年了。侗戏为贵州黎平县腊洞侗族吴文彩所创,主要流传于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通道等县。侗戏剧目已达百出以上,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本民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珠郎娘美》、《莽岁榴妹》、《美道》、《甫贯》、《陆本松算账》等;另一类是根据汉族小说情节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侗戏曲调可分为:“平板”、“哀调”和“仙腔”。伴奏乐器主要用二胡。戏班由群众自愿组合。节日期间,侗寨戏班常到外寨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侗戏祖师吴文彩是清代廪生,汉文程度较深。他编的歌和戏,与当时流入侗族地区的汉族“传书”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前期以侗歌为主,大多数是情歌,代表作有《两贰银歌》等。还有历史歌《开天辟地》、《吴家祖宗》、《十代清朝》和劝世歌《酒色财气》等;后期作品主要是侗戏剧本,除《梅良玉》外,还有《毛洪玉英》、《刘知远》等。   侗歌和侗戏的关系密切。侗族俗语说:“好的侗戏,必先有好的侗歌”。侗戏是在侗族叙事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侗族是一个擅长建筑、农田耕作、种植杉树和富有诗歌、音乐等传统文化的民族。侗寨鼓楼、花桥和罕见的民间多声部合唱--鼓楼大歌等卓越的艺术杰作,无不闪烁着侗族人民智慧的光华,谱写了一曲曲奉献祖国的欢歌。   侗寨鼓楼和花桥,从它们的科学结构、优美造型和艺术装饰,以及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显示出它在社会历史、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是极高的。鼓楼、花桥的艺术造型,反映出侗族建筑也具有中国古代建筑亭、台、殿、阁的风格,同时又有侗族别具一格的特点。充分说明,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侗族和汉族以及其它兄弟民族是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   侗歌和侗戏被誉为侗族文化艺术的两颗明珠。现代侗戏剧目中最为光彩夺目而首屈一指的为贵州戏师梁少华和梁跃庭所编,后又经广西三江吴居敬改编的《秦娘梅》。1955年,广西三江侗戏班的《秦娘梅》,曾到北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后改编为黔剧《秦娘美》,还搬上了银幕。   鼓楼大歌从侗寨鼓楼不仅多次飞向首都北京,并且飞向号称“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城。1986年9月的巴黎秋季艺术节,侗歌合唱团被邀至巴黎中心的夏乐宫演出。到这里来演出的都是各国杰出的艺术家。在这里,侗族鼓楼大歌使巴黎各界社会名流惊奇地发现:既不需借助话筒,也不需要乐队伴奏的鼓楼大歌,由于它的非凡的韵律感,使得法国的各电台、电视台都承认,“侗歌是第一流的艺术”。鼓楼大歌走向世界,这是侗家人继承、发扬了侗族鼓楼文化的精髓所致。当今侗族之所以有比较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同历史上不间断地接受汉族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这样一个带有规律注的传统分不开的。今后,也必将按照这条规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侗族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侗族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历史上,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逐步加剧,因而不断地激起了广大侗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吴勉、林亮、姜应芳、姜芝灵等率领侗族农民起义,给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名将王天培、李世荣直接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女罗统一、田嘉敏、姚伯阳、姚季卿、龙大道、粟裕等共产党人,为各族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div id=[/img]
作者: plaquerover    时间: 2009-9-21 19:56
着文章写出来很不错!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