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推荐美文]故园入梦来,作者:王建伟少将
[打印本页]
作者:
crierlofty
时间:
2009-9-20 23:54
标题:
[推荐美文]故园入梦来,作者:王建伟少将
王建伟 家乡新晃侗族自治县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秦汉时期属古夜郎国,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新晃地处湖南省最西部,素有湘西门户之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被誉为“湘西明珠”。尤其是夜郎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绚丽多姿,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李白、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大作家沈从文的“湘西”记忆里这样描述她:“……小小的红色山头一个接一个,一条河水弯弯曲曲地流去,山水相互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读过历史的必以为传说中的古夜郎国,一定是在这里……沅水到此不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丽”。以前我曾经思忖,沈从文为何在创作中如此醉心于湘西的山水风情。人到中年,我终于明白,家乡是一壶人生永远饮不尽的美酒,愈陈愈香,历久而弥新。 家乡山美。云贵高原余脉莽莽,群峦叠嶂,崇山峻岭在这里起伏不断,气势磅礴而各有雄姿。东有天雷山巍然傲立,中有普耸山鹤立鸡群,天高云淡时登高望远,可南眺贵州天拄县城;北瞩横阻新晃镇的滚马坡。 家乡水也美。在我少年时代的作文里,“舞水河像一条缠绕在美丽姑娘身上的玉带……”这样的句子总是成为我最得意之笔。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时,路过舞水龙溪口,贺龙沿着小巷踏上沿河的阁楼,谈笑间歼敌于舞水河上。 家乡人更美。“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侗乡人民世代相袭的美德。走进新晃的每一个村寨,一个个山岔路口,都立着醒目的“指路碑”给人引路;一处处坡头山坳,古树成荫,有木凳石凳以供行人小歇;河边路途,有风雨桥、长亭石凳以供行人避雨乘凉;冬天,亭里火塘生着火,给行人歇脚取暖;人烟稀少处,放有自编的草鞋供路人急需;路弯间或掘有水井,并放有木瓢、竹筒……“出门不带仓,有饭同吃。出门不带家,有屋同住。”新晃侗家祖祖辈辈都遵循这一准则,总是把路人的投宿当成主客相识的一次缘分,一番盛情款待后,还是念念不舍地送上一程。为路人“寒冬送暖,酷暑送凉”的民族心态,展示在家乡所有的桥、亭、石板路上以及一个个山弯的小井旁。 1969年,怀着最热切的激情和最神圣的理想,我一个15岁的少年,经过汽车的颠簸抵达安江,然后翻越雪峰山,到达邵阳,踏上了入伍从军的征程,也是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育我的家乡。 入伍前我在新晃一中念书,那是所在抗战的烽火中诞生的学校。虽然校园不大,校舍简单,却坐拥湘边美景。国家在那个时代频多动荡,我们的中学却没有太多的波澜,先生多风雅治教,学生多严谨求学。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岁月。记得我带着学校的演出 队下乡演出,大伙空着肚子刻苦排练,乡民们像赶集一样,拖家带口在我们的舞台下快乐地吆喝;也记得在舞水河边,习水性的同学都在河里畅快地游泳,不会游泳的同学则在岸上高声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像那金色的太阳……”歌声悠悠,飘荡在舞水河上,也一直飘荡在我的灵魂深处。 关于家乡的记忆,是以我15岁那年为分水岭的。在15岁之前,我是亲身经历的;而在15岁之后,我已是作为故乡的一个游子,只是几年重返一次,感受她的变化与发展了。每次重返家乡,总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长久未曾亲近的缘故。但也是每次,家乡熟悉的乡音、乡情、乡亲,总会一瞬间冰释我所有的惶惑不安。每次重返家乡,总会有意外的惊喜,让我为家乡新颜而欢欣鼓舞。 1969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我坐了10多个小时的汽车,一直到邵阳才搭上赴部队的火车;1977年,湘西铁路已经延伸到家乡,昔日的山重水复,一朝变得柳暗花明。如今的新晃,交通已是四通八达,快捷方便。 曾几何时,舞水河上来往的只是运载物资的货船。斗转星移,日月递嬗,随着陆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货物已经淡出了舞水河这片水域。今日的舞水河有了另一番景致,焕发出了别样的风采。当视线中出现了紧傍着湘黔铁路和320国道的三个绵延相连的湖泊时,我惊异于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三个湖泊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两岸人家图画里,一川风景云水中”。货船淡出了历史的背景,代之而起的是雕龙饰凤的花船,船中香花芷草,丝乐声声。置身船中,赏青山秀水,犹置身画中,再品侗乡油茶,堪称悦目赏心之事。当远行的游子重回你的怀抱,家乡啊家乡,你温暖如斯,夫复何求! 有人说,家乡是用来想的。这里隐隐包含着一丝遗憾。可我想说,家乡既是用来想的,可更是用来祝福和祈盼重回的。因为每一次重返故乡,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心中就有十二分的熨帖,也给我一种昂扬的朝气和前进的动力,让我感到了心灵靠岸的地方。 久不回故乡,故乡就渗进了骨子里。家乡县庆50周年,给了我一个游子对家乡倾诉心声的机会。 永远热爱你,新晃!永远感恩于你,新晃!永远祝福你,我的家乡!</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故园风雨入梦来,将军情怀涌笔端;</center><center>五十岁月鸣军号,新晃夜郎思变迁。</center><center></center><center>十五少年读一中,侗家精神冠其中;</center><center>多才多艺多学习,舞水扬波不老松!
</center><center></center><center>王建伟(1954- )简介: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院长,2004年晋升少将军衔。</center></center><center>故园风雨入梦来,将军情怀涌笔端;</center><center>五十岁月鸣军号,新晃夜郎思变迁。</center><center></center><center>十五少年读一中,侗家精神冠其中;</center><center>多才多艺多学习,舞水扬波不老松!
</center><center></center><center>王建伟(1954- )简介: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院长,2004年晋升少将军衔。</center>
[推荐美文]故园入梦来,作者:王建伟少将<div class=[/img]2006-12-28 11:26
作者:
xinxi000
时间:
2009-9-21 02:31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hr align=[/img]<hr/>.com 2006年11月30日 17:29 来源: 家乡新晃侗族自治县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秦汉时期属古夜郎国,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新晃地处湖南省最西部,素有湘西门户之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被誉为“湘西明珠”。尤其是夜郎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绚丽多姿,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李白、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大作家沈从文的“湘西”记忆里这样描述她:“……小小的红色山头一个接一个,一条河水弯弯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读过历史的必以为传说中的古夜郎国,一定是在这里……沅水到此不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丽”。以前我曾经思忖,沈从文为何在创作中如此醉心于湘西的山水风情。人到中年,我终于明白,家乡是一壶人生永远饮不尽的美酒,愈陈愈香,历久而弥新。家乡山美。云贵高原余脉莽莽,群峦叠嶂,崇山峻岭在这里起伏不断,气势磅礴而各有雄姿。东有天雷山巍然傲立,中有普耸山鹤立鸡群,天高云淡时登高望远,可南眺贵州天拄县城;北瞩横阻新晃镇的滚马坡。家乡水也美。在我少年时代的作文里,“舞水河像一条缠绕在美丽姑娘身上的玉带……”这样的句子总是成为我最得意之笔。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时,路经舞水龙溪口,贺龙沿着小巷踏上沿河的阁楼,谈笑间歼敌于舞水河上。家乡人更美。“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侗乡人民世代相袭的美德。走进新晃的每一个村寨,一个个山岔路口,都立着醒目的“指路碑”给人引路;一处处坡头山坳,古树成荫,有木凳石凳以供行人小歇;河边路途,有风雨桥、长亭石凳以供行人避雨乘凉;冬天,亭里火塘生着火,给行人歇脚取暖;人烟稀少处,放有自编的草鞋供路人急需;路弯间或掘有水井,并放有木瓢、竹筒……“出门不带仓,有饭同吃。出门不带家,有屋同住。”新晃侗家祖祖辈辈都遵循这一准则,总是把路人的投宿当成主客相识的一次缘分,一番盛情款待后,还是念念不舍地送上一程。为路人“寒冬送暖,酷暑送凉”的民族心态,展示在家乡所有的桥、亭、石板路上以及一个个山弯的小井旁。1969年,怀着最热切的激情和最神圣的理想,我一个15岁的少年,经过汽车的颠簸抵达安江,然后翻越雪峰山,到达邵阳,踏上了入伍从军的征程,也是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育我的家乡。入伍前我在新晃一中念书,那是所在抗战的烽烟中诞生的学校。虽然校园不大,校舍简单,却坐拥湘边美景。国家在那个时代频多动荡,我们的中学却没有太多的波澜,先生多风雅治教,学生多严谨求学。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岁月。记得我带着学校的演出队下乡演出,大伙空着肚子刻苦排练,乡民们像赶集一样,拖家带口在我们的舞台下快乐地吆喝;也记得在舞水河边,习水性的同学都在河里畅快地游泳,不会游泳的同学则在岸上高声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像那金色的太阳……”歌声悠悠,飘荡在舞水河上,也一直飘荡在我的灵魂深处。关于家乡的记忆,是以我15岁那年为分水岭的。在15岁之前,我是亲身经历的;而在15岁之后,我已是作为故乡的一个游子,只是几年重返一次,感受她的变化与发展了。每次重返家乡,总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长久未曾亲近的缘故。但也是每次,家乡熟悉的乡音、乡情、乡亲,总会一瞬间冰释我所有的惶惑不安。每次重返家乡,总会有意外的惊喜,让我为家乡新颜而欢欣鼓舞。1969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我坐了10多个小时的汽车,一直到邵阳才搭上赴部队的火车;1977年,湘西铁路已经延伸到家乡,昔日的山重水复,一朝变得柳暗花明。如今的新晃,交通已是四通八达,快捷方便。曾几何时,舞水河上来往的只是运载物资的货船。斗转星移,日月递嬗,随着陆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货船已经淡出了舞水河这片水域。今日的舞水河有了另一番景致,焕发出了别样的风采。当视线中出现紧傍着湘黔铁路和320国道的三个绵延相连的湖泊时,我惊异于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三个湖泊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两岸人家图画里,一川风景云水中”。货船淡出了历史的背景,代之而起的是雕龙饰凤的花船,船中香花芷草,丝乐声声。置身船中,赏青山秀水,犹置身画中,再品侗乡油茶,堪称悦目赏心之事。当远行的游子重回你的怀抱,家乡啊家乡,你温暖如斯,夫复何求!有人说,家乡是用来想的。这里隐隐包含着一丝遗憾。可我想说,家乡既是用来想的,可更是用来祝福和祈盼重回的。因为每一次重返家乡,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心中就有十二分地熨帖,也给我一种昂扬的朝气和前进的动力,让我感到了心灵靠岸的地方。久不回故乡,故乡就渗进了骨子里。家乡县庆50周年,给了我一个游子对家乡倾诉心声的机会。永远热爱你,新晃!永远感恩于你,新晃!永远祝福你,我的家乡! 责编:曹劲
作者:
kiddle2977
时间:
2009-9-21 05:07
<td class=[/img]<div style=[/img]
作者:
llanoshaduf
时间:
2009-9-21 07:43
作者:
sultryabsque
时间:
2009-9-21 10:20
以下是引用<i>李正生</i>在2006-12-26 12:59:33的发言:我们民族最需要多出这样的大才.他有本上事,却不忘家乡.他的文章充满情感和精神,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和宣传.顶!!!
作者:
gedacttendon
时间:
2009-9-21 12:56
以下是引用<i>客人(219.141.*.*)</i>在2006-12-26 10:20:02的发言:三建伟中学生水平,鉴定完毕。建议不要置顶了。
作者:
wdckele
时间:
2009-9-21 15:32
作者:
dudewholes
时间:
2009-9-21 18:09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