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侗族文明简史(吴跃军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uncurbhanoi    时间: 2009-9-21 02:20
标题: 侗族文明简史(吴跃军原创)
[B]以下是引用[I]拉弓[/I]在2005-10-9 11:23:08的发言:[/B][BR]好,不知我转到走进侗乡行不?
作者: skive17344    时间: 2009-9-21 04:17
[B]以下是引用[I]二进制[/I]在2005-10-12 22:44:11的发言:[/B][BR]  看了,就龙大道烈士的介绍有矛盾之处。[em03][em03][em03]
作者: unmownwisket    时间: 2009-9-21 06:15
[B]以下是引用[I]腊茅宁[/I]在2005-10-7 23:40:39的发言:[/B][BR]侗族说唱韵语/龚宗唐搜集整理;天柱县文化局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2.--242页哪里能够找到这本书?谢谢!
作者: sopshoe562    时间: 2009-9-21 08:12
[B]以下是引用[I]梁波[/I]在2005-10-20 15:33:11的发言:[/B][BR]有很多珍贵的资料。但是需要更加系统的整理和充实。
作者: skive17344    时间: 2009-9-21 10:09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3日 17:48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一奇:杂异的食源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二奇:无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三奇:欢腾的宴席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四奇:谢厨师   侗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宴席上客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如一首《谢厨歌》就是这样唱道:“厨师师傅常操心,睡半夜来起五更,坐了几多冷板凳,烧手烫脚费精神。扣肉堆成鲤鱼背,萝卜切成绣花针,内杂小炒加木耳,猪脚清炖拌香葱,蛋调面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办出十样锦,艺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里生百味,多谢厨师一片心。”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 (编辑:郭翠潇
作者: saury65777    时间: 2009-9-21 12:06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2日 14:51  新华网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王勉、黄娟)折嘎、末伦、陶力是什么意思?这些听来陌生的词汇,实为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且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曲艺形式。   2004年10月18日至21日,有45个曲种、15个民族参加的曲艺盛会——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绿城广西南宁举行。这是事隔11年以后的又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盛会。   今天,我们选择一些民族曲艺精品简要介绍,但愿更多的人认识这些民族艺术,进而去传承和发扬。   折嘎 藏区最古老的曲种之一,其本意是指在每逢新年佳节和喜庆盛会之际上门祝福唱赞颂词的民间艺人。他们社会地位很低,一般都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怀揣大木碗到全藏各地进行“乞讨”性表演。他们口齿伶俐,语言优美,被称为不识字“作家”;他们见到什么就说唱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代表作《吉祥的祝词》   壮族末伦 壮族代表曲种之一。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广西靖西、德保、大新等县及越南北部边境乡村。它的曲调有大(宫)调,小(羽)调两种调式,唱词多为五七言体,运用南壮方言,表演形式有说有唱,一人多角,可群唱群演。代表作《春暖虎将》。   大本曲 白族群众喜闻乐见曲艺形式。在白族民间歌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叙事为主,把叙事和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说唱艺术。由两位艺人一弹(弹三弦伴奏)一唱的表演逐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形式。起源于唐代,到明代完整形成。唱腔以大理为中心,分为南腔、北腔、海东腔三个派。南腔优扬婉转,北腔奔放高亢,海东腔流畅自如。代表作《木雕金花》。   陶力 意即“史诗”或“英雄史诗”,属于古代蒙古族文学艺术形式之一。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叙事诗歌。它主要歌颂蒙古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英雄业绩。描写的一般是重大历史事件和受到普遍尊敬的英雄。在形式上,一般由演唱者一人自拉自唱。代表作《江格尔》。   平鼓弹唱 朝鲜族喜闻乐见的曲种,以唱为主,唱说演结合,二人唱或重唱,以平鼓伴奏的表演形式,唱腔以朝鲜族的民俗音乐或盘嗦里为基调,结合其它旋律,动作活泼富有激情。代表作《军嫂宋顺女》。   宁夏坐唱 根据回族说唱发展而来,音乐取源于宁夏民间说唱“小曲子”、“宴席曲”、宗教“宝卷”等,节奏明快,语言生动、风趣。代表作《塞上古城看新貌》。   打溜子 土家族一种古老打击乐。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是近年来国家文化部指定要重点保护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广受欢迎的“溜子说唱”就是在“打溜子”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成。表演时说、唱、奏结合,以土家族乐曲“呆嘟哩”、“巴列咚”为主调,其代表曲目有《首长来到洛塔坡》、《岩生左阿》。   侗族琵琶弹唱,又称为锦琵。“锦”在侗族语的含义是故事,即用琵琶弹唱的故事。琵琶弹唱唱腔风格各异,为了区分,多以地区命名,如贵州榕江县的锦琵琶,又称为牛腿琵琶弹唱。代表作《说不完的爱和情》。   尼呐哩 流行于广西北部地区的苗族传统曲艺形式,曲调优美活泼。传统苗族“尼呐哩”采用坐唱形式唱故事,多为一至二人演唱,基本上不插道白,但观众可在唱段间提问,演唱者则以唱答之。苗寨节庆晚上,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或火边,演唱者和大家坐在一起用“尼呐哩”演唱本民族传统故事。代表作《偷脚印》。   瑶族铃鼓 产生于湘粤桂三省(区)边界的瑶族地区,已有近500年历史。演唱者一律采用最具瑶族特色的铜铃和长鼓伴奏,通常用系在手腕或手指上的铜铃拍击鼓具,既伴奏,又作道具,拍击时发出铿锵、清脆的节奏,在琵琶、三弦、二胡等乐器演奏的乐曲声中,产生出鲜明而独特的艺术效果。代表作《钟声阵阵》。
作者: kibblepasty    时间: 2009-9-21 14:04
[B]以下是引用[I]吴跃军[/I]在2005-10-20 21:23:34的发言:[/B][BR]]我们正组织一个写作班子编辑侗族英雄史、侗族革命史——《侗族军事史》,谢谢关注,请楼主告诉龙大道书记的正误,谢谢了。
作者: 卢猛    时间: 2009-9-21 16:01

作者: timaruterser    时间: 2009-9-21 17:58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