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原创]三亚回族歌谣文化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兆丹    时间: 2009-9-20 16:51
标题: [原创]三亚回族歌谣文化初探
<STRONG> 三亚回族歌谣文化初探</STRONG><STRONG></STRONG>            摘要:回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三亚市凤凰镇的回族,在汉、黎文化圈中,仍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从他们的歌谣中,关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内容的歌谣,无不强烈地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精神维度与价值取向。三亚回族歌谣不仅有许多文化认识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关键词:回族  歌谣  习俗  价值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民族之一,分布极广,在中国的最南端就生活着一群回族人。他们居住在三亚市凤凰镇回辉、回新两个村庄,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富有创造力,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在生活劳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海南岛独特的椰风海韵和美景,使他们孕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谣,对他们来说,歌谣是爱情婚姻的媒介,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    一、三亚回族文化的独特性    (一) 回族溯源    三亚回族主要聚居于凤凰镇(原为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村,现有人口约8300人。⑴与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相比,在民族的形成上,回族不是由中国境内原来的氏族部落融合发展形成的民族,而是基本是由许多外来人在中国土地上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其来源述说如下:一是自唐以来,陆续有波斯、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在海南岛沿海停泊并留居下来,这些人俗称[/img]    (二)生存环境独特性    海南岛上世居着黎汉回苗四个民族,不安于现状,不满足既有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劳作创造精神当数回族最为显著。回族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汉、黎文化[/img]    (三)保持自身民族独立性    三亚回族,长期以来在其他民族民众的眼中,始终蒙披着一袭[/img]     这种神秘色彩表现在浓郁的回族文化氛围之中,许多回族孩子受过最典型的回族传统家庭教育,接受过经堂教育的启蒙和洗礼,经历过节日庆典时群众会礼的宏大场面,感悟过宗教活动中那种既庄严神秘,又刻骨铭心的震撼力。三亚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教义思想渗透在人们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比如其歌谣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由此歌谣的内容具有丰富性。但由于人们早晚要念经礼拜,除了古尔邦节、开斋节等节日及婚礼外,很少有聚众会歌的活动,故歌谣数量很少。    三亚回族使用的语言是[/img]     三亚回族的衣食住行深受着伊斯兰教的影响,衣着方面,男的要穿白长袍戴绣有阿拉伯经文[/img]    三亚回族有谚语:[/img]    除了以上这些,民族意识也是三亚回族保持独立性的一个因素。回族人的民族意识是最强烈的。比如对于禁忌食物他们不但不吃,且连盛过这些禁忌食物的器皿,如炊具、碗筷等也都不会用。假若在旅途中或处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非用汉族的锅不可,那么在用之前,必须经过大火烘过,并洗刷多遍,然后才能使用。    以上所谈的方方面面,正是三亚回族独特文化的呈现,而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在他们的歌谣中又表现得极为充分。    二、三亚回族歌谣文化    你若有机会走进三亚回族人居住的回辉村或回新村,可能会听见从居民家里传出的高亢而悦耳的歌谣,也许你听不懂,但仍然可以感受它优美的旋律,那是老人们在摇着孙子或孙女,父母们在催孩子睡觉时而吟唱的。或者你若有机会参加喜庆的伊斯兰节日或他们的婚礼,会听到动听的歌谣在天空中回荡,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的吟唱,歌声不绝,对歌、接歌、独唱、对唱、联唱,形式多种多样。    回族歌谣属于崖州民歌,大约产生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如今仍然传唱的,在加上新民歌民谣,数量不到一百首,主要有爱情歌、生活歌、儿歌、摇篮曲、婚礼歌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一)爱情歌    爱情歌是歌唱男女之间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它是民间传统歌谣中一支最艳丽的花朵。在各类歌谣中,爱情歌数量最多,民歌艺术传统的精华,在爱情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与其他民族的歌谣一样,三亚回族歌谣也是以爱情歌为主旋律,于是这种歌唱爱情的歌谣成了男女表达幽情,倾吐思慕的艺术手段。这类的歌谣很多,从不同角度反映青年男女相互认识、爱慕、追求、恋爱的甜蜜。如:    月亮出来光塔塔,    照着那霞⑹象朵花,    照着蒲瓜好甜口,    照着那谈⑺选那霞。    三亚回族人的恋爱是自由的,每月十五,村子里的青年人都喜欢到海边的沙滩上玩,踏着满地的月光,男青年就在姑娘中寻找自己中意的对象,一旦发现之后,便向姑娘步步靠近,进行试探。如果女方有回应,就代表女方心中也有意,如:    男:远路行来闻花香,    不知鲜花在何方?    不知鲜花是谁种?    哥愿出钱买一丛。    女:远路行来闻花香,    花丛就是侬家种,    多少钱银侬不卖,    花香在枝给人扬。    女方虽然没有直接表明心意,但回应了,就表示只待父母点头。所以男方就要在相识的第一个[/img]    妹挑饭到海边等,    看见哥船帆顺风,    目送哥船捕鱼去,    去也一帆回一帆。    这首歌谣使我们看到,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男青年天天出海捕鱼,女青年则给男青年送饭菜,帮忙晒鱼网,等待男青年的归来。男青年勤劳,女青年贤惠,两人情意绵绵。 类似这样的爱情歌很多,有的倾诉了男子的爱慕之情,有的表现了忠诚高尚的爱情,还有的则反映了男女离别时的伤感和担忧,如:    送哥来到番村坡,    明月伴随妹与哥,    明月知道赤情长,    句句语言记清楚,           送哥来到铁路上,    侬把心情述给哥,    去到省校勤书诗,    成长赴任前程好。    送哥车站来等车,    泪如掉珠湿妹衣,    哥去大成靓女多,    只怕丢侬无人查。    送哥上了大巴车,    送行语言哥可听?    推手分离心难舍,    天水一方几份情。    这首歌谣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的爱与愁,心上人要去省城赴任了,面对离别,依依不舍,送了一段又一站,既希望心上人有个好前程,又担心城市靓女多男子会移情别恋。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不信任,又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女子的深情。    以上所举的歌谣尽管表现的是男女之情,但仍然可以看出三亚回族的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择偶标准,如第三首就很好的反映出回族以捕鱼为生的生活习俗。三亚回族落籍海南岛以来,一直是以捕鱼为生的,所以善于捕鱼、勤于劳作的男子是女性择偶的人选之一。回族人择偶的标准不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女子注重的是男子自身的勤劳、勇敢、憨厚、诚实,最好是不吸烟,不喝酒;男子注重的是女子是否贤惠、忠贞等。回族以诚信笃实为立身之本,[/img]    总之,这些爱情歌,毫不隐瞒自己的思想感情,爱就爱,想就想,直率大胆,激情似火,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扣人心弦,韵味无穷。  (二)婚姻歌    三亚回族人是十分重视婚礼的,回民的婚礼是回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所谓婚礼歌,就是在婚礼上唱的或反映婚礼过程的歌谣,如:    鞭炮噼啪响,    斗撇⑼迎进门,    夫妻俩相爱,    儿孙便满堂。    这是结婚时,迎亲队伍中经常唱的一首歌谣。回族婚礼一般举行四天,婚礼前夕,双方家庭各自在庭前的空地上用椰叶或帆布搭成大凉棚,从左邻右舍搬来桌椅,备菜肉、糖果、饼点、水果等接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婚礼的第一天是[/img]    所有婚礼歌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哭嫁歌,如:    阿爹阿妈好辛苦,    养育我大嫁好人,    今日离家去别家,    往后谁来顾他们,    只求真主保健康。    这是新娘离家时哭唱的内容之一,表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家庭的留恋。新娘离开家之前,都要放声大哭,这时朋友、亲戚使来安慰,于是有了:    斗撇啊请不要哭泣,    今天是你的大喜日,    以后斗格⑽是你伴侣,    念了尼卡哈⑾便甜蜜蜜。    随着迎亲队伍的前进,新娘也来到了男方家,这时乡邻好友鸣放鞭炮夹道鼓掌欢迎,气氛十分热烈。婚礼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最重要的是请阿訇主持婚礼的宗教仪式,在新房内举行,新婚夫妻头带礼帽,男带白帽,女带盖头,坐待征询,阿訇分别征询男女双方是否恪守教规,真心相爱,贫富相扶,获得肯定的答案后,阿訇开始念[/img]    对回族人来说,婚姻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有[/img](三)生活歌     生活歌主要是指反映广大民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人生经验的歌谣。如有一首反映生活状况的歌谣:[/img]    椰树的影子虽歇凉,    单仍打个清凉的伞,    宁可三天不吃粮哩,    没茶喝便精神儿短。    三亚回族男女都特别嗜爱茶,视喝茶为生活中的要事和礼俗,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品茶,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已成为三亚回族人的重要习俗。    除了这些外,还有:    阿妈生我妹了姑,⑿    天天叫我守椰树,    椰树高高不分枝,    槟榔树矮矮不过河。    阿妈生我格了姑,⒀    天天叫我爬椰树,    椰子甜甜心里爽,    槟榔红红嘴里嚼。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三亚回民的饮食文化,椰子和槟榔是回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物。人们以椰子水为饮料,做任何点心都离不开椰子,经常是用椰子来榨椰油、挤椰肉来揉面,做出来的点心十里飘香。回民男女老少都喜欢嚼槟榔,他们把订婚叫[/img]    除衣食住行外,三亚回族人对教育也很关注:    知识海洋最要紧,    多国语言要学精,    侧重精通《古兰经》,    万象包罗她说明。    三亚回民是个崇尚教育,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民族,其传统教育的基本类型有[/img](四)儿歌    儿歌,也被称为[/img]    一片糕,    竹碗放,    弟一半,    哥一半,    哥吃完,    伸向弟,    弟不依,    捡垃圾。     又如:    老鼠娃娃,    吃白糕呀吃红糕?    白糕红糕全吃尽,    锁不锁啊开不开?    西边,哪边?    那边来呀啊!    这两首儿歌是孩子们做游戏时唱的,这种游戏一边唱一边玩,又歌又舞,考验人的机智。同一首歌谣可用在不同游戏中,例如第二首就可以用在类似[/img]     这种糕点是结婚时必备的聘礼之一,但现在一般很难吃到,因为做工费时又费力,除非是节日或参加婚礼时才能吃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用蛋糕、年糕等食品代替,只有少数人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教育孩子的,如:    大眼睛的娃娃呀,    日日赶集都叽喳,    老鹰飞过会来啄,    娃娃在家等妈妈。    在农村都有赶集的现象,在笔者生活的回新村也如此,[/img]传授知识的,如:    你拍一,我拍一,首先保守伊玛尼;⒂    你拍二,我拍二,认主独一绝无二;    你拍三,我拍三,信主信圣信天仙;    你拍四,我拍四,坚信天经和后世;    你拍五,我拍五,五大功修是支柱;    你拍六,我拍六,穆民都是亲骨肉;    你拍七,我拍七,财帛都是主赐予;    你拍八,我拍八,天下穆民是一家;    你拍九,我拍九,沿主指引大道走;    你拍十,我拍十,觉悟宜早不宜迟。    这是一首大人有意之作的童谣,三亚回民认为,作为一名穆斯林,伊玛尼是最重要的,只有坚定伊玛尼,死后才有可能进入天堂。因此父母从小就得教育孩子认主独一,教育孩子懂得感谢真主等等。为了便于孩子记忆,大人们于是就创作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所反映的全部内容,都是每一个穆斯林身上、心中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修养。    这类儿歌有明显的教诲意义,对儿童能够起到增长知识,启发智慧和想象,培养品德,陶冶情趣外,还可以起到统一游戏的作用。(五)摇篮曲     摇篮曲,又叫催眠曲。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唱给婴儿听的,倾注了母爱和最崇高、最温柔的感情。这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艺术,如;[/img]    又如:    摇呀摇娃娃睡觉觉,    等阿妈百里挑水去,    挑得水啊来装满缸,    煮呀饭来给娃娃吃。    摇呀摇娃娃睡觉觉,    等阿妈挑箩去坡裴,⒃    坡得裴来啊掀锅煮,    煮生煮熟带娃娃吃。    这是一首普遍传唱的摇篮曲,其中倾注了最伟大的母爱,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前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家的井水,吃水特别困难,煮饭用水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挑水。[/img]    以上,笔者就在三亚回族歌谣的一些内容作了具体概述,这些歌谣涉及到回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具体的生活习俗,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等都在歌谣中得到体现。可以说,歌谣是三亚回民娱乐和游戏的工具,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三、回族歌谣的特点(一)演唱方式    三亚回族歌谣的演唱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联唱和对唱。联唱,又包括接唱,一般见于节日庆典时或婚礼上,这时候人们会采取联唱的方式来欢度节日或祝贺婚礼,每人唱一段,一段接一段,歌声不绝,内容各异。对唱比较少,这是受伊斯兰教教规影响所致。(二)歌词    歌词内容丰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歌谣的题材,歌谣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即演唱者可以自由随意填词、作词。歌词的字数、行段也是自由的,一般都押韵,这当然是指用[/img](三)表现手法    回族歌谣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喻,大多数是把姑娘、小伙子比作自然界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动植物。运用比喻既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又能含蓄地表达出心意。最常见的是把姑娘比作花朵,如:    朵朵花儿开厅中,    那谈走过玩花丛,    那谈用钱买花朵,    花朵不卖留厅中。    类似这样的比喻很多,还有把姑娘、小伙子比作月亮和太阳,凤凰和梧桐树等等。    由于回族歌谣从产生以来,人们一直都是在口头传唱的,从没有固定的演唱者或歌手,所以它的曲调非常单一,也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以清唱呈现,尽管如此,回族歌谣仍有它自身的价值。四、回族歌谣所具有的价值    回族歌谣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劳动人民生活中并不是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现象出现的,而是一种具有多种性质和内容的综合体出现的。除文学的性质和内容外,它还有民族的、历史的、语言的、宗教的、民俗的等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因此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伦理认识价值    三亚回族歌谣有一部分是渗透着伊斯兰文化的,通过歌谣,可以清晰地看到伊斯兰教教义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深刻影响,如[/img](二)历史认识价值    海南三亚回族是没有文字的,关于历史也就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于是人们使用歌谣来传承民族文化,口耳相传的歌谣成了其保留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歌谣是人民的心声、历史的回音,保留于口头的[/img]    番人爱唱番人歌,    番人歌情传世上,    番人经商飘过洋,    千里不忘返家乡。    通过这首歌谣可以清楚看到,人们自称[/img](三)语言认识价值     歌谣是语言的宝库,三亚回族歌谣是用当地方言[/img]方言离不开歌谣,歌谣也离不开方言,沈兼士在《段砚斋杂文·今后研究方言新趋势》一文中说的好:[/img]    回族歌谣的价值当然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抛砖引玉之举,希望能引起各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五、对回族歌谣的思考(一)回族歌谣发展的新动向    歌谣本来主要是以方言[/img]    回民的鱼汤鲜又鲜,    酸杨桃酸豆伴其中,    香喷喷的椰饭上空飘,    老外吃了说good-good-good,    汉人来了不绝口。    歌谣与当地群众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环境在变,歌谣也跟着在变,这实际上突出反映了民间文学的[/img](二)对歌谣前景的思考    歌谣从开始形成至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定的时期,虽然在海南丰富的歌海中没有独树一帜,但也形成了它独特的风姿,然而在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中,却出现了让人担忧的问题。1、宗教信仰与歌谣的矛盾    在世界多变的今天,三亚回族的教门越来越严格,对于青年男女聚集歌唱这样的行为是不赞成的。歌谣中所歌唱的许多内容也是不符合教义规诫的。歌谣发展至今,大多数是由青年人演绎的,严守教门就意味着限制歌谣的发展。2、流行音乐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三亚回族与外界的接触不断加深,这种接触必然会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其中最典型的是对流行音乐的追求,特别是年轻人,这就意味着歌谣的群众基础在减少。3、语言障碍    由于[/img]注:本文许多素材由村里的阿訇和乡老(是对经常在清真寺内礼拜并懂得回族历史的回族老人的称呼)提供。注释:⑴ 这是2005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由三亚市凤凰镇政府办公室提供。⑵[/img]⑶[/img]⑷ 出自《古兰经》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坚译本,第5章3节。⑸ [/img]⑹ [/img]⑺ [/img]⑻[/img]⑼斗撇,回辉话,意为新娘。⑽斗格,回辉话,意为新郎。⑾ 尼卡哈,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作证,是穆斯林的一种婚姻誓言。⑿妹了姑,回辉话,意为幺女。⒀格了姑,回辉话,意为幺男。⒁傍多, 回辉话,是穆斯林五番礼拜之一,意为清晨。⒂[/img]⒃坡裴,回辉话,意为挖地瓜;裴:地瓜。参考文献:[1]姜樾、董小俊:《海南伊斯兰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2]龚重谟:《中国歌谣集成 .海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3]吴超:《中国民歌》[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4](日本)小叶田淳:《海南岛史》[M].东部书籍株式会社台北支社.[5]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海南岛史》[M].广东,1964年3月.[6]李慧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7]陈多余编:《天涯海角的文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8]方鹏:《椰岛寻踪:海南文化史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9]符永光:《海南文化发展概观》[M].香港新闻出版社,2001.[10]王建成主编:《海南民族风情》[M].民族出版社,2004.[11]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三亚市志》[M].中华书局,2001.                    作者:海南师范大学01级中文系  李月秋                    Email: jqj7912@21.cn.com                   QQ: 37944713[em01]
作者: rhinebalt7    时间: 2009-9-20 20:07
生动、真实、详细![em06]
作者: liker33131    时间: 2009-9-20 23:22
[原创]三亚回族歌谣文化初探三亚的回新、回辉两个回族村,位于三亚市区和天涯海角风景区之间,主要来源是元朝来自越南占婆的波斯人后裔。这里的教门是全国可能算得上是最好的,两个村共有六个清真寺,每天乃玛子时候一到,高音喇叭就传来高昂的邦克声,来礼拜的人也很齐.
作者: 马丁    时间: 2009-9-21 02:38
写的真好~[em01][em08][em06]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