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郭旭辉    时间: 2009-9-21 01:07
标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习俗
尕沟村,是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马家乡境内的一个自然村。该村虽然是一座单一藏族人构成的村落,但由于远离藏族文化中心以及地处偏僻山区,在其附近至今没有一座藏传佛教佛殿、佛塔,甚至没有一座属于本村的神庙或嘛呢康。然而,尕沟村作为一座古老藏族村落处于传统文明状态的山区村落,它有自己较独特的文化生活模式和民间信仰习俗。这种在藏族大众文化中显得较为特殊的聚落文化习俗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多元文化的扩散和影响。可以推断,尕沟村介于藏汉两族聚居区的中间地带,在历史上尕沟村先民以藏族文化为轴心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接纳融合了周边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文化的不少成分,并使各种文化在尕沟村这块文化生态土壤里生长或合理存在,从而不仅构筑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容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扩展了增强人类生存技能的社会文化空间。下面从案例的角度作进一步描述和讨论:<STRONG> 一、案例</STRONG> (一)尕沟村社会生活习俗概况 尕沟村地处偏僻山区,因而没有进入九寨沟发达的旅游辐射区域,至今依然是九寨沟县最贫穷的一个乡村。据调查,该村共有23户人家,130多名村民。值得一提的是,尕沟村又是一座在学术上被称为“白马藏族”的典型村落。[1]尕沟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同其它藏族农区基本相同,如男子们爱喝青稞酒,[2]不过现在的村民也喜欢买3元一瓶的散装白酒喝。以前人们普遍反对抽烟,故男子们除了喝青稞酒外,很少有人抽烟,而当今的年轻人都抽烟,谁也管不了。可以说,现在尕沟村的男村民一般都沾烟酒。 有趣的是,该村的丧葬习俗雷同汉族农区,人死后,做棺材埋入本村的墓地,其仪式已经本土化、简单化或略带有藏族文化的倾向,如死者亲属不必穿孝服,也不需戴孝,以及坟墓前不立碑、不写亡者名字,唯有每年四月清明节家人去墓地上坟和烧纸的习俗。 至于这里的婚礼依然遵循藏族的传统习俗举行,如某家给儿子娶媳妇,除了向女方家送礼外,必须给儿媳妇做崭新的藏服,不过在这里做藏服不用镶嵌许多珍贵的装饰品,只花一百多元就可做一套崭新的藏服。当然,这与尕沟村的经济不发达有一定关系。  尕沟村村民在一年中要过两大节日:即春节和端午节(又称五月药浴节)。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当数春节,村民家家相互拜年,喝自酿的青稞酒。据说,春节期间,还要组织年轻人跳一种古老的舞蹈,村集体备有专门的服装和面具。总之,由村民集体参与组织的节日或宗教性活动,主要有春节舞蹈和神树祭祀。另外,尕沟村还保持着村民间传统的互助性义务劳动,主要反映在盖新房、办婚庆和丧事方面。 (二)村民公共民间信仰状况 据村民曾巴杰的回忆,相传过去尕沟村人习惯去一座叫赛果(ser gar(dgon))的寺院朝拜和观看那里举行的“跳神”(宗教法舞)。后来很可能经历“文革”等文化运动不复存在,现在后辈人连它的具体遗址在什么地方也不太清楚。  目前,尕沟村虽然没有属于本村的寺院等藏族正统宗教的活动场所,但是村边有一棵大树,不知什么时候被这里的先民供奉为神树,从此后人按照前人的崇拜或信仰规则一直在向神树祭祀。据说这棵神树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大约在1989年神树干枯过一次(年),第二年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重新枝叶茂盛,这件事的发生令村民们对神树更加崇拜。  神树崇拜的形式主要是向神树定期祭祀,其目地十分明确,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村民安康。显而易见,神树崇拜具有浓郁的民间信仰特色。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是向神树祭祀的日子,这天的祭祀主办者由全村农户每年轮流担任,其任务是从每户村民手中提前收取10元人民币,买一只公山羊[3]和一些白酒,同时准备一口大锅和数十只碗以及柴火等。不管每户人家这天能否有人参加祭祀活动,必须上交10元人民币,这是一种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带有强制性的一面。 神树祭祀活动有一种规则,参加者必须是清一色的男子,而每家参加人数不限,数人到一人甚至没人参与均可。神树祭祀,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血祭形式,首先人们将公山羊全身用水清洗干净后牵到神树前,然后全村成年男子围着山羊面向神树跪下,这时其中的会祈祷文的老人开始振振有词地背诵祈请神灵降临的祈祷文。其他人则在各自位置全神贯注地观察祭祀羊的状态,一旦山羊在祈祷声中开始颤抖,标志着神灵已降临到树上,人们可以宰羊血祭,慰劳或取悦神灵。这是以一刹那重要意义来划分的,如果那只山羊没有经历战栗的一颤抖,祈祷仪式还要继续,直至山羊颤抖、神灵降临为止。神灵降临后,就要宰杀山羊,向依附在神树里的神灵血祭,并向神灵祈祷许愿,除了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村民安康外,每个人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向神灵默默许愿。向神树祭祀的程序完成后,开始在大锅里煮羊肉,煮熟后先要向围观的小孩们平均分点肉,他们吃完后立即返回村里玩耍。之后,留下的大人们开始吃肉喝酒进入娱乐活动。唱歌始终是他们娱乐的主旋律,既唱酒曲、赞歌又唱山歌,直到夜幕降临才散宴返家。至此尕沟村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集体民间信仰活动的全过程算圆满结束。  在此需要补充的是,通过祈祷降临并依附在神树上的神灵名叫雪尔拉玛(Zho Aar Bla Ma),[4]其祈祷文完全靠口碑记忆传承。当前本村精通祈祷文的只有一位名叫邓增(Bstan Vdzin)的80多岁的老人,不过另外还有二、三位已经主动学会祈祷文的年轻人,老人去世后,他们可以主持祭祀仪式,说明尕沟村维持神树崇拜这一民间信仰活动后继有人。  除了神树崇拜之外,尕沟村每年结合春节搞一项具有民间宗教性质的文化活动,即数名年轻人带面具着戏装跳神舞,其中的主要角色(大神)叫“觉拉多杰”(Jo La Rdo Rje),整个形式近似于寺院里举办的“法舞”。尕沟村共举行两次“神舞”,第一次是在正月初三举行,其内容是“送神”;第二次是在正月十六日举行,其内容是“退鬼”。可以说,这是尕沟村一年中最大的一项所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村人都积极观看或参与,令大家沉浸在一种寓教于乐之民间文化氛围中。  (三)村民个人宗教信仰情况  曾巴杰,男,属马,现年51岁(2004年),文盲,尕沟村普通村民,其妻杨素英,[5]属猪,现年49岁,文盲。他家共有三个孩子:老大女儿,现年23岁,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已出嫁他乡;老二儿子,现年21岁,小学六年级文化程度,原在乡中心小学就学,毕业后未继续上中学,现在家务农;老三儿子,现年18岁,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原在双河区中学上学,自动放弃学业,现在家务农。目前,一家四口人,其中不包括已经出嫁的女儿。曾巴杰的主要任务是每天看管牲畜和家;其妻子干农活;二个儿子挖草药搞副业,每年能给家里创收二千元现金。 值得提出的是,尕沟村村民一般很少外出打工或观光旅游。据曾巴杰本人讲,自己由于没有文化(指没上过学),过去很少外出,可今年(2004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破例去了一趟位于九寨沟景区内的扎如寺。这是曾巴杰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寺院朝拜,在寺院佛像前叩头,并献了10元人民币作为布施。据他讲,此次外出有很大收获,第一开阔了眼界,第二圆了去一座寺院朝拜的梦想。同时,对宗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激发了对宗教的信仰之心,回来时还花10元买了一面经幡,并在自家门前竖立一支很高的经幡大旗杆。因而曾巴杰一家成为该村唯一门前立有经幡大旗杆的农户。不难看出,为此曾巴杰内心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总之,曾巴杰此次外出,加上来回路费40元,共花了60元。实际上,这是一种低成本的个人宗教信仰行为。(不详)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