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个寨子,去年来了606万客人

2018-09-21 00:56:34 作者:田儒森 欧宁玉 来源:贵州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旅游开发之前,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虽然坐拥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但“富饶的贫困”是其典型特征。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风光。 (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风光。 (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原标题:一个寨子,去年来了606万客人

提到黔东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江千户苗寨。

在旅游开发之前,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虽然坐拥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但“富饶的贫困”是其典型特征。

自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西江千户苗寨逐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历经10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从2008年的78万人次和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06万人次和49.91亿元,分别增长了7倍和49倍。

短短10年时间,“天下西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西江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几位老人及村民用他们朴实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西江的精彩蝶变……

最原始的苗寨 孩子沦为留守儿童

西江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有1400多户、6000多人,故称西江千户苗寨。

由于地处雷公山深处,人多地少、生产生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在成功发展旅游之前,村民吃饭靠种地、挣钱靠打工,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苗寨。

“过去西江太穷了,吃不饱,穿不暖。”74岁的潘世兰老人说起西江的变化满是感激。她回忆说,早在10年前,由于交通不便,前往凯里全是走山路,足足要走一天。正因为出行不便,即便家里有蔬菜、野果,也很难挑出去卖,那时,家家都穷得叮当响,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84岁的侯天祥老人也感叹,那时寨子里穷,大部分年轻人都往外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年到头,孩子们只有到了春节,才能见到父母一眼,过了大年初八,父母走后,孩子们继续沦为留守儿童。直到2008年,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以后,寨子里才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旅游大会召开 千年苗寨换上新颜

2008年在西江召开的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给这个古老的苗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雷山借助旅发大会平台,深耕苗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民风民俗乡村旅游业,政府部门投入8000万元修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朗西旅游公路的修通,对于助推西江旅游发展取了决定性作用。

紧接着,雷山县各部门共同发力,整合各类项目建设资金,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培训、招商引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继而成立西江景区管理局进行景区管理,调动村两委、“建保会”与村老年协会等主体,共同承担西江的经营管理工作,之后便谋定了西江苗寨跨越发展的大局。

很快,西江千户苗寨犹如深山里婀娜多姿的苗家少女走向世界的舞台,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同时,西江苗寨一夜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

据了解,西江苗寨开发前,到这里旅游的游客一年约千余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国游客。到2008年,前来西江的游客骤增77.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6亿元。而2015年,西江接待游客345.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2亿元。

大力发展传承 文化遗产获新生

当西江苗寨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后,县政府各部门对景区的保护更加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保护乃是西江苗寨确保持续发展的关键。10年来,西江苗寨坚持“发展式”的保护理念,着重激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创造活力,以行动开展保护,以旅游开发促进文化的价值再生、价值联动。

在旅游大开发不久,西江苗寨制定出台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在参与旅游中实实在在地受益,从而充分带动其参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在奖励办法的带动下,西江苗寨传统文化彰显出现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也不断高涨。从2008年起,西江苗族博物馆得以建立,有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村寨连续打造出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20多个苗族文化点;在2017年“吃新节”的“千人齐唱苗族古歌”中,再次掀起了社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高潮。

除此之外,文化的原生性也是西江旅游生存之本。西江以旅游为载体,通过申遗来加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永续的发展动力。

目前,西江的芦笙舞、铜鼓舞、苗族织锦技艺、苗年、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组建西江文工团60人,组建西江迎宾队伍和游方队伍共300余人,每天举办苗族农耕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和婚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让西江旅游成为有水之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旅游富民 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景区在文化传承上不断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外,民族文化资源为根基的利益共享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西江苗寨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共享机制的内容有三部分:

一是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额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2012年,西江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发放金额为806万,2013年为1100万,2014年为1480万,2015年为2270万,2016年为2400万,2017年为2900万。

二是“人人有份,户户受益”。按照《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的规定,文化保护奖励费的发放以户为单位,受益多少取决于吊脚楼保护的程度和家庭人口数。2011年全年户均约为3600元,2016年全年户均约为17400元,2017年户均约为21000元。

三是文化保护费发放有严格的流程,且多主体参与。每年分上下半年各发放一次,全程都有村民代表参与和监督。

“过去政府要我保护,现在我自己要保护。”对于60岁的张永芬老人来说,房屋保护得越好,获得的奖励就越多,现在寨里的村民对于房屋保护这一块特别积极。

老人还说,最近几年,来西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借助旅游业,村民们大部分做起了生意,比起之前种稻田,收益高出了好几十倍,就连像她这样的老人,每天打扫四五百米的街道,一个月都有上千元的收入,大家的日子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

在村民姜永珍看来,2008年以前,西江镇仅仅只有几台劳力车,自从景区开始火爆后,外出打工的村民都陆续回乡创业,到现在家家都有小轿车,这在2008年之前是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

2017年,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9亿元;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2000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当地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8年以前,整个西江苗寨村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超过1500人的村民外出打工;2008年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逐渐回流。2017年,西江苗寨全体村民通过制度性收益、资产性收益、劳务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等四大手段,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2100元,户均86190元,人均年收入较2007年相比增长了13倍,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了脱贫创富。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98%以上的农户都有冰箱、彩电,有了水冲式卫生间,洗澡间24小时供应热水,生活质量今非昔比。

短短10年时间,西江千户苗寨化茧成蝶……(田儒森 欧宁玉)

上一篇: 6.5万人次做客宝古图沙漠民族文化旅游节

下一篇: 贵州旅游校园文化周推介会上的非遗蜡染秀出贵州好风光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