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打墙、起梁、盖瓦,一系列程序走下来,一栋可住人可圈畜的房子就建成了。这就是河池传统民居杆栏式建筑的建造过程。无论是过去的木瓦结构还是当今的钢混水泥房,河池农村的民居一直都保持着杆栏式的建筑结构。可以说,杆栏式建筑是河池农村建筑的特色,是河池民族文化的面孔。
“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的建筑
河池的世居民族,无论是壮、汉、瑶或者其他民族,在民居方面基本都采取杆栏式的建筑。据传说,壮族的始祖布洛陀当初刚刚创世的时候,因为人单力薄,生存艰难,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建造更好的房子,只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就是找到一棵大树,靠着大树用几根木头搭建房子。这就是杆栏式建筑的雏形。据《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的杆栏式建筑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河池的传统建筑主要为夯土墙与木质结构。以当地产石料作为房屋地基,将房屋地面高度基本保持在水平状态,并起到一定隔水防潮的作用。房屋两侧为夯实黄土墙,起隔火与承重的作用,房屋建筑时前后立面为木质结构。房屋一般为两层,以木做桩,建筑内部为框架结构,楼梯大多在房屋外侧,不占用屋内面积。
从建筑选择地来看,大多位于山区或山间河谷地带,地势陡峭地区,能最大化地节约耕种土地,不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筑大多以抬高建筑方式,能有效地远离潮湿且得到平整的居住地面;建筑底部以当地产石料,房屋两侧为夯土墙,前后立面为木结构为主,雨热充足,森林资源丰富,能就地取材,方便居民各取所需。
所以我们发现,在自然环境的利用上,河池各族人民充分遵循“师法自然”的思想,发挥了其地域性,即传统民居在当地自然条件下满足了当地人的使用需求。传统干栏式建筑在建筑材料上的选取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气候炎热带来的不适,避免多雨潮湿、房屋积水、虫蚁侵扰。
一栋房子,蕴藏丰富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以道教为辅的思想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这在河池民居上同样得以体现。河池的世居民族都有一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许多民族家庭中有祭拜祖先神龛及各路神灵的习俗,将神龛放置在光线充足的房屋上厅,所以在使用中,房屋上厅内一般不会作为主要起居室。起居室通常置于下厅,与上厅以木隔断做区分。而建筑自然采光以房屋正立面为主,但因有上厅隔断的阻挡,所以起居室和每个房间内常年阴暗不透光,在房屋内活动常年需要开灯或以火炉灶照明。因人们日常烹煮以生火为主,因有围火取暖与制作熏肉的习俗,人们煮饭吃饭休息均以火堆为中心,灶台主与起居室在同一空间,兼冬天取暖功能。房屋起居室内空间承担起人们日常生活、休息、会客、孩子学习等家中人口一切活动的功能。
河池传统民居受到中国儒家思想“中庸”的影响颇为明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河池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主要将房屋分为三开间,由民居入口方向为中轴线,依次为上厅、下厅空间,上厅的两侧为卧室,下厅主要作为起居室、厨房、浴室并设有通向厕所与后院的入口。河池的干栏式建筑主要优势在于将房屋内部结构分为两层,一层作为养殖牲畜、放置农具,二层居住,并搭建有晾晒台以方便谷物的晾晒,既防盗也方便居民管理喂养牲畜。在过去,人们的居住环境盗匪猖獗,干栏式建筑高于四周,便于居民观察外部情况,预防匪徒侵扰。因位于山谷地区,有着独特的居住形式,害怕盗匪和野兽侵扰的村民夜晚大小便也可直接从楼上向下排泄,以做农耕肥料。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建造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在逐渐被替换,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也正如德国G·阿尔伯斯教授所说:“城市好像一张欧洲古代用作书写的羊皮纸,人们将它不断刷洗再用,但总会留下痕迹。”河池传统干栏式建筑也正是如此。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原校长罗伏龙先生说:“河池传统的杆栏式建筑是长时间以来人们根据当地山川地形、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地取材、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民族建筑特色,反映出的是河池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生活习俗、思想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技术,民族特色和最独特地域性,具有历史传承性。”事实确实如此,现在很多村民对自家祖屋进行就地改造或者全屋重建时,依照自身的生活习惯习俗与自然条件,仍旧会将原有的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布局运用在新建建筑上:就地势抬平的居住地面,正堂供奉神龛,起居室位于二层及以上,有效远离潮湿,便于观察外部情况。然而稍有变动的是,村民为了施工方便与建筑经久耐用,将主要建筑材料由夯土墙与木结构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家中采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有了独立的厨房,厨房与起居室分离开,但部分村民家中还是保留有冷天围着火炉取暖的习惯。房屋一楼还是作为正堂使用并供奉有神龛,到了晚上兼顾家用停车场的功能。
“河池传统的干栏式民居是河池人民建筑智慧和审美理念的结晶,也是属于壮族地区文化艺术的精华,它记录着当地壮族人民发展的历程。”罗伏龙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需求及环境行为的不断变化,当地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它的变化是基于传统民居的形式上,所以传统的民居仍是作为适应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建筑形式,成为人们对房屋进行重建的参考标准。
下一篇: 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