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少数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显旧

2018-04-07 22:10:26 作者:张雷 涂敏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0

一群群身着民族盛装忙碌走村游巷的同胞,一张张满溢笑容的脸庞,一句句亲切关爱的问候,一座座星罗棋布的少数民族村寨,一场声势浩大的“寨佬”融聚共同参加款会仪式

      一群群身着民族盛装忙碌走村游巷的同胞,一张张满溢笑容的脸庞,一句句亲切关爱的问候,一座座星罗棋布的少数民族村寨,一场声势浩大的“寨佬”融聚共同参加款会仪式……漫步贵州黎平十洞十四寨侗族自然村,一股股蓬勃生长、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千金难买好风气,万金难求好文化

 

  一支从古代流唱到新时代的侗族大歌,一场侗戏,一首牛腿琴,还有“人扮牛”、赶鬼……都是十洞之坑洞村独特的传统文化。全寨4座鼓楼、3座萨坛矗立在寨子中央,据当地寨老介绍,其为歇山顶木质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十洞款会”是黎平县“十洞”地区数十个侗寨中的十三个村寨历史形成、自发组织的一个文化盛会,其以侗款为依托,以十三个村寨各自的传统节日为平台,以“月也”的形式一年一度聚会一次,以强化村寨之间在经济建设、文化传传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同时,千五款是历史的产物,源于封建社会“皇不下县”体制下的村民自治需求。

 

  笔者看到十洞民约要求,村民应惩恶扬善,遵纪守法,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恪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要同情、蘘扶弱者,绝不恃强欺弱。对于外来客人更要和气相处,童叟无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一直以来,千五款在调节侗、苗、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今,千五鼓楼、千五款坪就是款文化的见证。”坑洞村侗族寨老吴家义说。

 

  万金难求好文化,黎平县县政府正快速激活文化价值基因,刷新生活实践,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宝库利用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推动少数民族村文化振兴。

 

  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兴盛

 

  眺望新征程,少数民族文化的重塑和建设,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创造性的保护,“只有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保护发展。”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令人备受鼓舞、备感振奋。

 

  坑洞村这个侗寨已有600多年的人居史,也是贵州最闭塞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之一。拦门酒、芦笙舞曲、银角盛装、少数民族语言,这些都让很多第一次踏入这个偏远侗寨的游客兴致盎然,也是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早被联合国列入十大“人类最后的心灵家园”的地方,算得上“世外桃源”。

 

  今年3月31日,一年一度的摔跤节又到了,趁着阳光明媚、天气清爽,十洞十四寨的男女老少们在宽阔的田野上格外热闹,芦笙歌舞和体力运动引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在这里祈愿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据了解,这是侗族的主要节庆活动;另外还有摔跤节、斗牛节、开秧门、六月六、甲成节等,其中摔跤历史久远,也是双江一带摔跤运动的起源地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千五”及周边其它村寨,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均汇聚坑洞举行摔跤比赛,开赛前,寨老们各自领着族人绕场一圈,三声铁炮巨响后,寨老指挥自己选派的队员步入指定位置,在芦笙乐曲中,摔跤比赛正式开始,既切磋技艺,又增进感情,连续摔倒20至30人不败者,即可树旗“挂榜”称雄,这项活动深受广大侗、苗同胞,喜爱,延续至今,长久不衰。

 

  当然,侗族文化自信来自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一种积淀,更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当下、未来的解读,这个文化自信就是历史的、动态的、可持续的。

 

  全面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不管是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坑洞村基础设施硬件提升改造;还是该村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还是侗族古老的民间建筑,或是“十洞款会”和谐民约的重申……在黎平脱贫攻坚中,民族村书写着贵州少数民族的动人魅力,诠释着侗族文明的美丽与生动,赢得了中外游客的掌声。

 

  脱贫攻坚路上,民族村党委、经营班子提出在脱贫奔小康的浓郁氛围中,民族村以一天也不耽搁、一刻也不放松、一点也不马虎的态度,只争朝夕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同时,民族村还把侗族文化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把“乡村旅游”工作与规范村民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展示质量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目前,辖坑洞、瓦寨、己登3个自然寨的389户1408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实现脱贫,吴家义说“我们都能自食其力,脱贫就是要趁热打铁,全面小康路上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上一篇: 民俗文化抢滩鄂尔多斯 康镇开启草原旅游+民俗体验新生活

下一篇: 民族文化博览会在沪举办 师生共享民族盛宴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