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云南两会】代表李俊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投入了很多政策和经费,但是力度还不够。”来自保山的省人大代表李俊玲是布朗族,对文化保护与利用,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李俊玲告诉记者,身边许多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让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我们特少民族的一些文化正在消失。”
布朗族妇女在进行传统纺织
在李俊玲生长的地方,传统布朗族干栏式建筑一步楼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而与现代生活相伴的现代服饰,也以其穿戴方便和款式多样的优势正在取代传统布朗族服饰。“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穿自己的民族服饰,年纪大点的老人也不过是在节庆活动时穿着。”李俊玲认为,这是一件十分危急的事情。
布朗族服饰
令李俊玲担忧的还远不止于此。
“我们特少民族没有文字,文化基本都是靠口传身教。”李俊玲告诉记者,据她的调研,目前,能说布朗语的基本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15岁以下的布朗族孩子基本不会讲自己本民族语言。“这样下去,15到20年之间,我们布朗语可能就没人会说了。”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生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特定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下,人们为了排解寂寞和交流情感,创造出了许多悦耳动人的山歌小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山歌小调也逐渐鲜有人传唱。
“山歌和打歌,以前像是流淌在布朗族人血液里的因子一样,那种自然而然,那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已经不存在了。”李俊玲说。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补助。“但这对于传承人来说是杯水车薪。”李俊玲对此十分感慨,甚至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来形容眼前一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我知道一个吹葫芦笙的老人,他的孩子就不愿意学习吹葫芦笙,因为没市场,赚不了钱。他打工一年就可以轻松赚两万多元。这种局面非常尴尬。”
布朗族女装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状,保山施甸县的木老元和摆榔两个乡已经开始尝试在学校定期开展双语演讲比赛,让布朗族小孩多讲布朗族语。“这是一种回归。”李俊玲认为,缺少自我的珍爱是最可怕的,应当让布朗族小孩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传承的责任感,进而促进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延续。
因此李俊玲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立有政策保障、有传承人支撑,并有政府经常性投入和考核的,有效运营的传习所,真正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