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耽误了七成高考状元?

2017-07-23 10:38:08 作者:谭笑诗歌 来源:中国采风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近年媒体报道显示,有90%的高考状元考进了北大清华。但是,当今社会行业翘楚、领军人物,我们印象中少有高考考进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更少当年的高考状元。这是怎么回事?

近年媒体报道显示,有90%的高考状元考进了北大清华。但是,当今社会行业翘楚、领军人物,我们印象中少有高考考进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更少当年的高考状元。这是怎么回事?

好的学校使人更优秀,差的学校使人变落后;好的学生给学校提高名次,差的学生给学校降低名次。

难道是北大清华耽误了高考状元?

还是高考状元耽误了北大清华?

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北大清华耽误了状元,状元就不该报考北大清华;

状元耽误了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就不该招收状元。

为避免错觉,笔者专门查找北大清华部分招收状元比例资料,以及部长、省长等、百强负责人、百富上榜人、两院院士等共计412人的详细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

表一显示,1977年至2013年北大清华招收到了79.38%的高考状元,2000年至2015年招收到了90.11%的高考状元,比例呈上升趋势。

\ 

表二显示,政界、商界、学界等行业翘楚、领军人物412人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11人,占2.67%,排名第二;清华大学的有12人,占2.91%,排名第一。

 

通过表一、表二对照可得出定性结论:

北大清华招收了绝大多数高考状元,也确实培养出的行业翘楚、领军人物普遍高于其他院校,但并没有为社会培养出绝大多数的行业翘楚、领军人物,而且总量很少。

若定量分析,象征性用表一中北大清华长期招生状元最低比例79.38%为数据,用大于表二平均值5.58%的2017年部委省市正职等北大清华第一学历占10.34%(见附录附表一)为数据,两者换算到具体人数后直接比较,可得出象征性定量结论:

100名高考状元中北大清华招收了79.38人,而日后每100名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社会状元)中,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只有10.34人,两者相差了69.04人,近7成。

换而言之,也即经过北大清华培养的人才,优秀率损失约7成。

假设成为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的北大清华毕业生都曾经是高考状元(实际情况中似乎都不是);或者只是以高考状元和社会状元(行业翘楚、领军人物)象征最优秀群体,即广义的状元,那么问题就来了:

七成的“高考状元”难道被北大清华耽误了?

还是七成的“高考状元”耽误了北大清华?

或者,另有原因?

实际上,从四个方面人们会有四个结论。

1. 北大清华耽误了“高考状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更优秀,高考状元已经证明自己有高智商和坚定的意志品质等优秀特征。他们是青年人中的绝对胜者,已经在竞争中表现出绝对的优秀性,当前中国毕竟青少年几乎没有人不想上好大学。但是,经过北大清华教育步入社会后,他们并没有保持曾经状元的优秀,最终多没能成为行业翘楚、领军人物。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好的教育让学生上升名次,不好的教育让学生降低名次。春秋时齐国大夫发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由此可见,北大清华耽误了高考状元。

也许有人会说,还有社会再塑造的影响。确实,社会会对人有再次塑造。但是,好的学校教育应该已经考虑到这些社会再塑造的影响,并依此实施教育,以预设方式,早早就处理掉绝大多数日后的社会不良影响。

2. “高考状元”耽误了北大清华

高考状元虽然有高智商和很好的意志品质,但他们只是在比拼中学知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他们所掌握的中学知识与技能优势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特征,对日后走上社会最终成为行业翘楚和领军人物意义不大,甚至,还有阻碍作用,那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定的高分低能群体,他们进入到哪所大学,都不容易被培养成为日后社会顶尖人物。所以,是状元耽误了北大清华。

3. 互相都耽误

也许多数状元上了别的院校日后就会成为行业翘楚、领军人物,而北大清华招收了不是这些状元的别的学生,日后才会产生更多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状元和北大清华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因此,是大家都互相都耽误了对方。

4. 不存在耽误

2013年清华本科毕业生3099人其中755人出国占本科总人数25%。出国留学的人中肯定有部分会回国报效祖国,但肯定也有部分学生会不回国,会留在异国他乡。有可能那些高考状元等超一流的人才离开了中国没再回来。如果真是这样,国内的行业翘楚、领军人物少见第一学历北大清华毕业,就不存在彼此谁耽误谁的问题。此时耽误的是国家的教育投资。但那是另一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理想状态下,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特征会完全一致,最好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所有最好的人才。但理想状态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并不存在。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其特征都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也即误差。而所谓的最优秀,也都是就中小学和大学而言的最优秀,和社会最终的最优秀也有误差。误差有可以解决的误差,也有无法解决的误差。当教育结果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无法解决误差大到一定程度,到了了影响人成为行业翘楚、领军人物时,就不存在谁耽误谁的问题了。

 

笔者认为,上述四个方面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综合考虑,问题是四个方面共同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则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的最终人才存在巨大误差。越好的教育误差就越小,但现在误差还是大了点。

好在,名校和优秀率成正相关,北大清华培养出的行业翘楚、领军人物是5.58%,平均2.79,排名第一,比别的学校还是要高,而北大清华培养出的学生成才可能性,则是平均其他所有人的约164.17倍(计算过程见附录),

 

 

附录

1. 各分项统计表

 

\ 

附表一显示,58名部委省市正职等领导人(2017年6、7月)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占5.17%,同清华、人大排名并列第一;清华大学的有3人,占5.17%,同北大、人大排名并列第一。

\ 

附表二显示,100名百强(2016年百强企业)正职等负责人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1人,占1%,同某些大学排名并列第三;清华大学的有2人,占2%,同人大等排名并列第二;上海交通大学的有4人,占4%,排名第一。

\

附表三显示,100名百富上榜人(2016年百富)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1人,占1%,同清华等排名并列第三;清华大学的有1人,占1%,同北京大学等排名并列第三;深圳大学的有3人,占3%,排名第一。

\ 

附表四显示,9名连续三年(2014-2016)高被引学者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没有1人,占0%;清华大学的没有1人,占0%;吉林大学的有2人,占22.22%,排名第一。

\

附表五显示,14名社科院学部委员(2011、2014增选)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1人,占7.14%,同其他某些大学等排名并列第二;清华大学的没有1人,占0%;西北大学的有2人,占14.29%,排名第一。

\

 

附表六显示,70名工程院院士(2015年增选)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2人,占2.86%,同东南大学等排名并列第二;清华大学的有5人,占7.14%,排名第一。

 

\ 

附表七显示,61名科学院院士(2015年增选)中,中学以外第一学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占4.92%,同浙江大学等排名并列第一;清华大学的有1人,占1.64%,同其他某些大学排名并列第三。

2. 关于高等学历

本文讨论的是中学后第一学历,不涉及到后来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研究生学历。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是接受了硕士博士教育后才取得社会成就,这时研究生教育对他们的培养作用就很大。但是,我国也有小部分人是取得一定社会成就后再去获取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学历,这时研究生教育对他们的培养作用就很小。

3. 关于样本群体选择

政府要员之所以选部长省长市长等进行一般统计,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结果直接影响着某个行业或地区的发展,他们完全可以代表政界的一般最高群体。更高的群体是主席、总理等,但过高了,尤其样本过小,不具有统计价值。

工商界之所以选百强正职负责人进行统计,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时期,他们是百强企业的领军人,代表着商业最高精英阶层;选百富当选者,是因为他们从又一个角度代表了商界最高精英阶层。

学界之所以选高被引专家、学部委员、两院院士进行统计,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学术界的最高群体,他们都是各个学术领域的翘楚、领军人物。

之所以没选人们耳熟能详的演艺人士、画家、作家等进行统计分析,是因为他们所在行业过于有别大众行业,而且,北大清华过去也少有专门培养各类文艺人才的相关专业,文艺人才另有专门培养渠道。虽然北大清华确实产生了作家、歌曲作家,但把各类文艺人才同北大清华一般毕业生一起比较,仍有失公平。

4. 关于统计方法

人才不会瞬间产生与消失,某一年或时间段的情况往往代表某一历史阶段情况,所以本文采用某一时间段数据进行统计。

许多人未被明确查到第一学历院校,若也无法推测第一学历院校,本文均忽略处理。北大清华本科第一学历毕业者通常会做明确说明,因此,忽略的数据不影响本文核心问题的讨论。

某些人入学的院校开始不是同一院校,但后来合并,表二至附表七统计时尽量不按同一院校计算。

附表一至附表七个别人会在不同统计中重复出现,表二为汇总表,尽量按一次计算。

5. 北大清华优秀性

我国每年有约1亿的小学生,假设6年为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的一个批次时间,则中小学生成年后每人成为政商学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的概率是约1亿分之412,即百万分之4.12。具体到某一领域概率会更低,如成为部长省长的概率是百万分之0.58,成为百富的概率是百万分之1。

注意,批次时间不一定就是六年,所以百万分之4.12只是一个上限的象征性数据,实际情况应低于百万分之4.12。

我国每年平均约有1666万高考年龄段同龄人未上北大清华(包括未参加高考者,不同年份会有不同),有约0.5万到0.6万人上北大清华(下附表八按0.6万计);表二数据显示,412人中23人能就读北大清华,剩余389人无法就读北大清华。由此可算得象征性平均上北大清华的人中成为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的可能性,是没上北大清华人的约164.17倍:

(23/6000)/(389/16660000))= 164.17

也就是说,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卓越成就可能性是他人的约164.17倍。

164.17倍是总体可能性,具体到各个领域,又有不同。

\

附表八显示,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成为部长省长等的可能性是他人(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人)的320.38倍

成为院士专家的可能性是他人的234.65倍;

成为百强企业负责人的可能性是他人的85.88倍;

成为百富上榜人的可能性是他人的56.67倍;

平均是164.17倍。

注意,本文量化数据都是象征性计算,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取样方式得出的结论在量上会有不同。

上一篇: 专注于公路工程 铸就安徽公路监理品牌之路

下一篇: 湖南邵东:一桩“离奇”交通事故赔偿纠纷诉前和解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