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澜乡布依族蓝靛染技艺

2016-09-30 23:17:04 作者:阳希编辑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蓝靛是从蓝靛草中提炼的一种染料,蓝靛染就是以蓝靛作染料,用自制土碱、米酒、石灰以及牛皮胶、涩梨树皮、红子刺皮等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所需颜色的一种手工技艺

一、简介
      蓝靛是从蓝靛草中提炼的一种染料,蓝靛染就是以蓝靛作染料,用自制土碱、米酒、石灰以及牛皮胶、涩梨树皮、红子刺皮等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所需颜色的一种手工技艺。这一染制技艺通过家庭传承、母女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至今。它广泛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地区。
贞丰布依族蓝靛染主要有制靛、漂白、染布等工序。其特点是染制的布料色彩多样,如:月白、月蓝、浅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所染布料用于制作服饰、被褥、床单、头帕、背带、挞肩、围腰等生活用品;经蓝靛染制的布料色泽鲜艳,不易褪色;整个染制过程均用手工操作,原料完全取材自然。
蓝靛染技艺保留了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反映了布依族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染布文化和传统,体现出布依族独具特色的染制工艺发展踪迹,其中用朝露和阳光漂白的方法、不同颜色的配方等,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布依族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保留和反映,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由于蓝靛染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耗时长,成本高,年轻人基本上都改穿现代服饰,蓝靛染布料的实用性减弱,面临被机织布取代的危机,布依族蓝靛染技艺频临失传,急需保护。

\

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属夜郎之地,汉属牂牁、同亭两郡。唐贞观二十一年(647)置于明州。清嘉庆二年(1797)9月,朝廷嘉奖永丰州官民守城平乱有功,赐“忠贞丰茂”,褒以“忠贞”之意,赐名改为贞丰州。民国五年(1914)1月,改置贞丰县。辖珉谷镇、者相镇、北盘江镇、龙场镇、白层镇、鲁贡镇、挽澜乡、连环乡、鲁容乡、沙坪乡、长田乡、平街乡、小屯乡,共 6 镇7 乡,164个村(居)委会。
     县境地处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地质极品 “双乳峰”,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有雄奇险峻的北盘江大峡谷,还有被称为生物基因库的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等。县境内风景优美,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

三、分布区域
    布依族蓝靛染技艺广泛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布依族地区。

四、历史渊源
    作为布依族染布技艺之一,蓝靛染的历史源远流长。贞丰布依族蓝靛染技艺在明代就已具有一定水平,经过历代布依族人的总结和发展,蓝靛染便成为贞丰布依族人优秀传统工艺之一。他们用兰靛草加工成蓝靛,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浅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用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后用犁树皮或刺犁树皮熬水上浆,不用牛皮胶上浆,色泽鲜艳,保色期长。布依族妇女喜穿青色,如青裤子、青围腰、青挞肩、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垫单总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寿衣少不了一件青长衫、青上装。小孩的背带、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帮也是青布做成。所以土法蓝靛染工艺在北盘江流域贞丰布依族地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接一代沿袭下来。
因布依族先民很早就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民族,他们的衣食所需均可从农业生产中解决,形成了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济。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缸蓝靛染技艺以家庭传承方式相传,小缸蓝靛染技艺是以母女、姐妹相传为主要方式传承至今。
 

\

五、基本内容
      布依族蓝靛染的主要工序是:制靛——漂白——染布。

      一、制靛。靛,即蓝靛或靛泥,是用一种名为“兰靛草”的草本植物制成。兰靛草,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都有栽种。一般用插栽法插栽,春末出苗,七月割兰制靛,制靛时,叶茎多的入窑,叶茎少的放入桶或缸(土陶缸)里,用水浸泡七天,泡出蓝汁。每一石蓝汁浆液加入石灰五升,搅拌后,蓝靛凝结;水静止,蓝静沉积于水底,完成制作,即得染布原料——蓝靛。
蓝靛经一定的技术处理,可把布染成深蓝、中兰、浅兰、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种色道。染布分为大缸染和小缸染。大染缸靛染技术一般为洗染专业户掌握。主要把布染成深蓝、月蓝、浅蓝、灰、中兰等色道,布依族大寨子都有这样的洗染专业户。80%以上的布依族家庭都掌握小缸染技术,且都有小染缸,但自染的都只是青色布、线,欲将布染成其他颜色,须请大缸洗染专业户染制。不论是大缸或是小缸靛染,都要先把布漂白后方可进行染制。

     二、漂白。布依族妇女是用早晨的阳光和露水对布料进行漂白。晒布漂白多在天气晴朗有露的早晨6点半至7点太阳升起之前,晒布漂白时,选好草坪,左手抓住布匹的一头,右手将成团的白布用力向前方抛出,布匹在空中展开形成孤线飘降到满是露水的草坪上。布团要顺风抛出,才能借风力迅速在空中展开飘降到草坪上才是平整的,整个布面才会在同一时间被朝露浸湿,这样晒干的布面色调才一致。如果布不是在同一时间内被露水浸湿,那么先晒干的部分与后晒干的部分白的程度就不一样,会呈现出浅色斑块,影响染制效果。几分钟后,平展的白布全部被朝露浸湿。不一会儿,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湿透了的白布上,水气受热后开始蒸发,如烟如丝,若隐如现。晒至中午12:00左右,布依族妇女们将晒干的布收回家中折放好,竖日又晒于朝露之上,中午布晒干后又收回,这样连续晒数天早晨(一般为七至十天),直到布面洁白为止。这样漂白后,白布在染制时容易上色,经久耐用。待布晒至半干再拿到河边进行揉搓冲洗,布料就会很快变白。这是用其他漂白原料很难达到的效果。

    三、染布。将布漂白后,即可进行蓝靛染。若染青布可在家庭的小缸染制;若染其他颜色则须拿到洗染专业户那里染制。
1、大缸蓝靛染,先把蓝靛放进大染缸,根据布料多少和所染颜色,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水,石灰、自制白酒及土碱等原料,经过一定时间的化学反应再放入白布,要经多次取放和漂洗。一般是每隔2天取出漂洗一次,至少要漂洗8次以上,浸染16天以上。且每次取出布料漂洗后再放入染缸时,都要按所染颜色的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水、蓝靛、石灰、自制白酒及土碱,同样要添加8次以上不同比例的原料,直到布已染成所需的颜色,再用牛皮熬成的牛皮胶上在色布上,用石滚把染成上胶的布滚平,直至光亮即为成品蓝靛染布料。
2、小缸蓝靛染,布依族人家各户自立的小染缸自染青色布、线。用小缸染青布,先把蓝靛放进小染缸,加适量的水,再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石灰、土碱和自烤的白酒等原料。经一定时间的化学变化后,再把用清水煮过的白布(通常煮1小时左右)放入染缸。从布料下缸的当天起,每天取放三次,三天漂洗一次,这叫头风。通常要浸染三到四风才能达到“上药”的程度。小缸染青布从头风到染四风,同样要取放8次以上,浸染16天以上。在每天晚上夜深入人静时,按一桃水五钱白灰、半斤蓝靛、二两自烤米酒的比例将原料添入染缸。每隔二天添加自制土碱、白灰各一两。布料经上述时间和方法靛染后,可取出上药。所谓“上药”,就是用涩犁皮在清水中煮熬5个小时左右熬出紫红色的水汁,将布料放入紫色水汁中浸染一遍后取出晒干,再次放入紫色水汁中浸染,同样每天取放漂洗三次,浸染三天后,取出晒干然后上浆,即用野生“白矶”粉末加入紫色水汁中搅匀后将晒干的布料全面浸湿上色,待布料上色后取出晾至半干,将半干的布料放于青石板,用专用的锤布棒(长60cm,宽10cm)锤一小时左右,将布料锤至半蔫,然后展开晾干,晾干后将布料折叠成块状再用锤布棒锤打一小时左右,直至布料薄平,这才算是合格的成品青布。染青布的三道工序,即浸染、上药、上浆缺一不可,尤以“上药”工序最为关键。蓝靛染的青布,虽经日晒雨淋,也不会褪色。小缸染以母女传承方式沿袭。

    四、蓝靛染习俗与禁忌。
自古以来,布依族人生活中用的各色布料,均靠蓝靛染制而成。蓝靛染技艺在世代相传的习俗中,也有一些禁忌。主要是:
1、时间禁忌。每年的3月至7月,封缸禁染,怕耽误了农事,其余月份均可染布。
2、每年的正月初一或初二,大缸染户要举行隆重的开染(缸)仪式,届时村里的好友亲戚前来朝贺;同样小缸染户各家的女主人也要举行开染(缸)仪式,男性不参与,仪式在染缸前进行。女主人点燃三柱香,烧燃三张纸钱,口中重复念着“布色布色,象乌鸦的翅膀一样乌黑,象老鹰的眼睛一样光泽”,祈祷新年染布顺利,借以表达对染缸的敬重之意。
3、小染缸要存放在清洁、光线较暗,男人及小孩不易接触的地方。保持环境清洁,以免杂物掉进染缸;保持较暗的光线有两层含义,一是强光会影响染布的颜色,一是防止别人偷学蓝靛染技艺。布依族妇女认为男人一旦学会染布,田地就无人耕作,家里就不会有收成。
4、靛染过程中,只能朝一个方向搅拌蓝靛,否则会影响布色效果。


六、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兰靛草。
2、自烤米酒、自制土碱、白灰;牛皮胶、涩犁树皮、红子刺皮、白矶。
3、靛窖或靛池、陶缸。
4、竹箕,用来打花过滤。
5、蓝靛。
6、染缸,多用贞丰窑上古法烤制的大口陶缸。
7、布依族生活用各色布料。
8、露水、阳光;新鲜牛屎。
9、锤布锤,石滚。
10、不同颜色的配方。

七、传承谱系
大缸染王建雄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周祥,男,布依族,高小文化,生于1926年,于1988年去世。
第二代:王建奎,系王周祥之长子,男,布依族,初中文化,生于1954年。
第三代:王建雄,系王周祥之次子,男,布依族,高中文化,生于1962年。
第四代:王贤封,系王建雄之长子,男,布依族,高中文化,生于1986年。
大缸染罗国梁传承谱系:
第一代:罗大全,系罗安绪祖父,罗氏第五代传人,住前一村一组,1977年去世。
第二代:罗国梁,系罗大全之子,初中文化,1946年生,住前一村一组,在家务农。
第三代:罗安绪,系罗国梁之子,罗大全之孙,1976年生,初中文化,在家务农。


小缸染王明珍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周氏,系韦昌元之母,1966年去世。
第二代:韦昌元,1924年生,系王明珍之母,1982年去世。
第三代:王明珍,1954年生,系韦昌元之女,王周氏之孙女,住纳核村五组,在家务农。
小缸染蒙立生传承谱系
第一代:陆宝珍,女,布依族,1910年生,贞丰县珉谷镇岩鱼村人,1978年去世。
第二代:罗克美,女,布依族,1926年生,住贞丰县珉谷镇岩鱼村九组,在家务农。
第三代:蒙立生,女,布依族,1964年生,系罗克美之女,陆宝珍之外孙女,住贞丰县珉谷镇岩鱼村一组,在家务农。

八、主要特征
1、蓝靛染是贞丰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应用广泛,流传久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所有蓝靛染原料都用自然材料加工而成。
3、漂白方法独特,用早晨的露水和阳光漂白;方法古老,技艺要求高。
4、染布程序复杂,工序繁多,并且全部用手工操作,染制工艺自成一格。
5、所染制的各色布料色泽鲜艳,不易褪色。
6、小缸蓝靛染技艺传女不传男,主要是母女相传。
7、大缸蓝靛染技艺以家庭传承方式沿袭。
8、蓝靛染技艺全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九、价值评估
布依族蓝靛染技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
蓝靛染技艺是布依族传统手工染布技艺的见证,人们可以从蓝靛染技艺中真实地了解布依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生活风貌。蓝靛染保留了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
蓝靛染技艺是布依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布依族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染布文化和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布依族的生活、生存方式,体现出布依族独具特色的染制工艺发展踪迹, 沉淀着布依族手工染布技艺发展的经验,形成了布依族特有的染布文化传承,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科学价值。
布依族蓝靛染技艺中用朝露和阳光漂白的方法、不同颜色的配方等,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布依族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传统染布知识信息的源泉之一,对于研究布依族染布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审美价值。
蓝靛染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工艺,展示着布依族的审美理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5、教育价值。
蓝靛染技艺是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蓝靛染技艺的教学,能够培养人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鲜活、生动地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因而,蓝靛染技艺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6、经济价值。
蓝靛染布料独具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取得经济效益。

十、濒危状况
由于蓝靛染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耗时长,成本高,年轻人基本上都改穿现代服饰,蓝靛染布料的实用性减弱,面临被机织布料取代的危机,蓝靛染技艺频临失传,急需保护。

上一篇: 贵州传统村落非遗传承困境:银饰工艺断档危机

下一篇: 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高高跷 700年踩出的新极限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