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契机 深入推进宁夏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16-09-01 08:39:58 作者:沈子函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0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成果、检阅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平台。

\

宁夏代表团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马力(左)慰问演职人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供图

\

宁夏的回族姑娘用舞蹈欢迎宾客的到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供图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成果、检阅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盛大启幕之际,宁夏以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契机,通过大型回族舞蹈诗《九州花儿美》、大型史诗话剧《丝路天歌》两台剧目,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充分展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事业取得的新成就。

  宁夏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和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坚持创新发展,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品牌,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和谐共生、互通互融,为推动宁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夯实民族文化发展根基

  我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推进“小省区办大文化”,加快发展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彰显优势的民族文化建设格局。

  着力打牢民族文化发展基础。多方筹集资金20多亿元,建设了黄河金岸、中心城区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中华黄河坛、黄河楼、宁夏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基本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无盲点、“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惠及各族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着力繁荣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先后推出《回民干娘》《丝路天歌》《九州花儿美》等讴歌民族团结进步的作品、《花儿声声》《花儿》《月上贺兰》《神秘的西夏》等地域特色浓郁的作品、《闽宁镇移民之歌》《狗儿爷涅槃》《回乡税官》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30余部,打磨复排优秀剧目10多部,举办晚会(音乐会)10余台。其中《花儿声声》和《花儿》两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分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

  着力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加速实施文化产业壮大工程,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城等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值由“十一五”末的32.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4%,高出经济增速一倍。

  着力培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及“宁夏文化艺术节”等全区性大型文化活动。“清凉宁夏”等40个广场文化活动累计年均演出1200场以上,“百乡千场”送戏下乡活动年均演出1500多场次,全方位、多触角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扶持地方戏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资助传承人;宁夏“花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服饰、回族花儿、口弦、踏脚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大型回族古籍巨著《回族典藏全书》,填补了我国历史上无系统整理回族汉文古籍的空白。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民族文艺创作内涵式发展

  我区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把展现时代特征、体现人民生活、展现艺术活力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依托回族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优秀资源,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策划、储备、打磨、生产一批能够充分彰显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求的民族文艺精品。

  注重统筹规划。结合宁夏各艺术门类发展特点,出台艺术创作工作规划,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创作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题材计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区内外人才资源,加大对民族文艺创作项目的构思策划,合理配置题材资源和品种结构。

  挖掘区域特色。邀请区内外文艺名家,从特色文化资源中挖掘素材、筛选题材、过滤主题,创作《丝路天歌》《西夏轶事》等一批具有宁夏特色、国家水准的文艺佳作;加大对“回族音乐汇宁夏”的整合力度,力推一批能够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民族音乐作品。

  健全发展机制。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科学化决策机制、多样化投入机制、多元化激励机制和立体化推广机制,以机制创新助推宁夏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广。

  培育储备人才。实施“中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通过培训进修、作品研讨、组织采风、基层挂职、举办赛事、文艺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现有艺术创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文化素养;坚持“柔性引才”和“刚性引才”相结合,引进国家级舞台艺术创作人才来宁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宁开展舞台艺术创作。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增强民族文化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进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我区不断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提高质量、增强活力。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组建了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集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撤并、下放14项文化行政审批事项,文化行政审批事项由117项精简为31项,有力地规范了文化行政权力,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自治区和地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机构,建立了分级分层监管体制,创新管理方式,文化市场“执法+协会”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普惠性”文化消费;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机构,组建理事会,吸纳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和群众代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和管理,内部活力进一步增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市场化、多元化。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丰富民族文化发展时代内涵

  我区坚持不懈地提升“四种能力”,丰富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内涵。

  提升民族文化服务力。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以政府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民族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在打造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民族文化精品力作上下功夫,充分展示宁夏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宁夏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宁夏民族区域特色,加强戏剧、文学、影视剧本等文艺创作,繁荣书画、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办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刊。高起点、高水准策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宁夏花儿、宁夏坐唱、宁夏道情等品牌项目,使之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宁夏作为经济欠发达、经济实力较弱的内陆地区,民族文化潜力发掘得够不够、民族文化竞争力提升得快不快,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引进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民族文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民族文化企业群,逐步形成完善的、具有活力的民族文化产业链。

  提升民族文化创新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思潮和文艺追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遵循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中国精神贯穿到民族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是信仰伊斯兰教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非常重要。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各民族都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宁夏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与社会交相发展,为宁夏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建设开放和谐富裕美丽宁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上一篇: 槟榔谷走进上海 推介民族文化旅游

下一篇: 总导演金姬:用舞蹈传递民族文化馨香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