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马鞍山民俗文化 走进民间艺人背后的故事

2016-08-26 10:49:58 作者:沈子函 来源:马鞍山文明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湖阳“打水浒”、当涂布贴画、马鞍山剪纸,一说到马鞍山的民俗文化,每一个土生土长的马鞍山人也许都能说出几个。但是传承每一种民俗艺术的人可能没几个人能清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然而....
 湖阳“打水浒”、当涂布贴画、马鞍山剪纸,一说到马鞍山的民俗文化,每一个土生土长的马鞍山人也许都能说出几个。但是传承每一种民俗艺术的人可能没几个人能清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然而,马鞍山这个城市的文化传承离不开这些为民俗文化奉献青春和汗水的民间艺人,他们背后的故事也同他们的艺术作品一样的精彩。

  \邢文启:江南武术乡 湖阳“打水浒”

  初夏时节,在当涂湖阳镇大邢村庙会上,至今已有600年左右历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水浒”的表演。邢文启和他的村拳队也开始忙碌准备“打水浒”的表演。

  邢文启和他的大邢村拳队

\

正在表演的大邢村拳队

  在“打水浒”表演的现场,邢文启和她的大邢村拳队的小伙子们根据梁山英雄扮演一定角色,先是以散打练兵开场,其后是双打战斗,到打众场得胜收兵终场。招式套路有武松十八棍、林冲刺枪、孙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多套。湖阳“打水浒”还有专用“锣鼓经”。整个表演在锣鼓和“吹尖”声的烘托下节奏越来越快,高潮迭起,惊险刺激。

  “别小看这‘打水浒’,你从中可以领略到湖阳人的剽勇遗风。”今年58岁的大邢村拳队队长邢文启从17岁就跟村里的老师傅学习武术,到了二十多岁就正式坐场子,当教练,做拳师了。现在还每年参加表演,并教年轻人“打水浒”。他说,最初的“打水浒”主要是为了操练武功,守卫家园,后来,则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民间艺术表演。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湖阳人,无论大人、小孩,人人都可以耍几招,玩几拳。如今每逢节日,村民们都要组织“打水浒”,除在本乡或邻镇表演,还游演过当涂、高淳、溧水两省三县一带的乡镇,每到一个地方表演,观者云集,喝彩声不断,深受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的欢迎。

  “打水浒”既是武术更是表演

  “‘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打水浒”,实际上是一种既是武术又是舞蹈、集健身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的民间表演形式;是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它刚柔并济,粗犷与优美结合,既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赏娱乐价值。

\

“打水浒”

  在临时搭起的一座大戏台上,几十名年轻人轮番上阵,长枪、长棍、刀、戟、叉、九节鞭、三节棍等十八般武器一一亮相,单人打、双人打、一人接一人的连场打,滚、打、腾、跃,拳打、脚踢、掌劈、枪刺,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力可拔山,一时间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看了叫人惊心动魄。

\

“打水浒”表演现场 

  “该项目作为民间表演形式之初,上场表演人员均须依照章回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化妆登场表演,故取名‘打水浒’。”邢金根说,后逐渐简化为头扎头巾、身穿球衣裤、脚蹬虎头靴表演,但人们仍可以从表演者所持枪、刀、戟、铲等兵械中分辨出林冲、关胜、吕方、鲁达等人物形象。“打水浒”参演人员众多,包括打杂人员在内,一般都在60人以上。上场表演人员必须是20到30岁之间的男性,因为表演中所用兵器均是铁制真品,具有危险性,而且需要力量。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单练、徒手对练、徒手连场练、徒手众场练和器械单练、器械对练、器械连场练、器械众场练。

  \张学华马鞍山剪纸文化传承人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朴实无华,为人谦和;她又是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一把剪刀一张纸,她痴迷了大半辈子。《民间少女》、《八骏迎春》、《龙狮起舞颂祖国》等等,她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民间少女》还被国家美术馆永久收藏。胸有成竹、性随意出,无稿剪纸是张学华最大的特色。从孩童时代单纯地喜欢剪纸到现在的剪纸大师,一路走来,张学华的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升华。

  \

  张学华和她的剪纸

  跟着外婆学剪纸 曾在幼儿园教剪纸

  小时候,张学华跟着外婆生活,那时她才五六岁。在她的记忆中,外婆不仅喜爱剪纸,而且给小辈们做衣服、鞋子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好看的花样在上面。就这样,跟着外婆,童年的张学华也拿起了小剪刀开始学着剪。在那个年代,纸张并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得,于是,只要有纸,张学华都会拿起来剪。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也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客人送的食品纸可以拿来剪,即便是油乎乎的,张学华也剪得很起劲儿。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小娃娃、小青蛙等简单活泼的剪纸张学华都能剪得活灵活现。而剪纸也给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她的内心,已经被剪纸占得满满的了。

  \

  张学华和她的剪纸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张学华没能读上高中,因为喜爱剪纸艺术,在别人的鼓励下,张学华借钱和同学办起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张学华的剪纸技艺有了“用武之地”。

  “幼儿园里大孩子小孩子吵闹时我就给他们剪纸看,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也能安静下来了。”张学华说道。在幼儿园里,张学华的无稿剪纸技艺练就得更加成熟了。1997 年,张学华和爱人来到马鞍山,她继续在一些幼儿园教授剪纸,朋友结婚了,她也会剪一些喜庆吉祥的图样相送。而此时的张学华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每天剪刀不离手,总想着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东西,对剪纸,张学华更加痴迷了。

  \

  张学华获得的荣誉证书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学华的剪纸在马鞍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2006年,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国际剪纸艺术展,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张学华也带着她的作品《民间少女》去了在东南大学的展览现场。

  \

  张学华的剪纸艺术展

  一到展览现场,张学华就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色剪纸作品吸引住了。她和前来参展的剪纸艺术家们交流,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组委会。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展览中展出,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奖。

  “那次获奖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更有自信了。”张学华说。就这样,时间到了2008 年。这一年,对张学华来说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丈夫的鼓励下,夫妻俩还是决定北上。这次,张学华带去了12 幅《民间少女》作品。金子就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好消息传来,《民间少女》被专家评定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展铜奖,并被国家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将剪纸艺术推广 打造马鞍山城市名片

  “我的作品既有南方的细腻,也有北方的粗犷,都是在我脑中构思,构思最难最耗时间,一旦构思好了,剪起来就轻松了。”张学华说,身为马鞍山的一分子,她还想创作一组马鞍山“中国好人”系列,还有马鞍山的风景名胜系列等,并且把它们开发成马鞍山的旅游产品,犹如马鞍山的一张张城市名片,让每一个来马鞍山的人都能通过这些剪纸作品了解马鞍山、喜欢马鞍山。

  \周世华和他的当涂布贴画

  1977年起,在当涂县画苑中萌生一种装饰性的布贴画,以剪代笔,以布作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作者陈民、杭法基经过多年的艺术追求,借油画之斑烂,水粉之调和,版画之线条,讲究夸张变形和凝炼概括,组成一幅幅秀丽的山川,辉煌的大厦,丰收的田野,恬静的乡村。日积月累,作品在2000件以上。此后,布贴画享誉全国,有很多喜爱并且学习布贴画的人,马鞍山当涂县的周世华就是其中一位。

  小时候种下梦想的种子 

  \

  周世华

  周世华自动喜爱画画,中学毕业下放到农村,在广阔天地中,他一手握锄头,一手拿画笔,被乡亲们称为“小秀才”。由于表现突出,1971年他被推荐参军,在部队6年,他勤奋作画,参加了美术展览,并结识了军内外一批画家,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6岁时他转业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县服装厂搞服装设计。工作中,他接触到大量花色品种各异的纺织布料,萌生出用边角布料制作拼贴画的想法。他试着制作几幅,没想到同事和同行们一致叫好。县轻工部门也因此专门成立了工艺美术服务部,由周世华负责创作设计,生产布贴画。他制作的作品《姑溪河畔》作为礼品,送给外国贵宾。2001年,由于多种原因,服装厂停产了,此时身为厂长的周世华也下岗了,老周没有急躁,反而觉得这下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重拾“老本行”,继续制作布贴画了。他一发不可收拾,制作出《金秋》、《牡丹图)、《秋水如镜》等受到好评的布贴画。

  享誉全国的当涂布贴画 

  \

  当涂布贴画

  \

  当涂布贴画

  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专程前来当涂拍摄布贴画,后在中央四套《华夏文明)栏目中播出,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周世华的工作室,他一一介绍他近年来创作的作品。他说,布贴画是以剪代笔、以布为色创作而成的一种装饰画,集工艺性、艺术性为一体,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质感,通过剪、撕等方法,表现形象抽象、色彩独特,具有笔墨不能取代的奇趣。记者看到,他制作的布贴画作品有的粗犷遒劲似版面,有的绚烂厚重似油画,有的清新明快似水彩画……周世华说,目前他正在筹备成立布贴画工艺美术厂,招收培训工人批量生产布贴画。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求尽快将布贴画打入市场。日前县文化旅游部门已与他联系,准备将布贴画作为该县一项旅游工艺产品隆重推出。

  \唐绍尧:为山水画“添彩”的马鞍山人

  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和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协办的“彩墨·徽韵——唐绍尧山水画展”在北京皇城艺术馆隆重展出。1947年出生在含山县的唐绍尧,成了北京市官方为马鞍山画家主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

  “只有美术能激发我的兴趣”

  \

  “我第一次画画是在1958年,帮身为中医的父亲画卫生宣传画,向附近的村民宣传饮水卫生的重要性。”谈及初次绘画的时间,年近古稀的唐绍尧仍记忆犹新。由于职业的关系,唐绍尧的父亲需要不时地画人体经络图,耳濡目染多年,唐绍尧对绘画有了感性认识。

  然而,受家庭条件限制,唐绍尧并没能跟随专业的老师学习绘画,绘画的欲望一直被压抑着。直到1964年,唐绍尧考入黄麓师范学校,才有了美术老师的专业指导。“在所有的课程中,只有美术能激发我的兴趣。”唐绍尧说,在黄麓师范学校的3年时间里,他不打牌,不交友,一心扑在绘画上。

  从黄麓师范学校毕业,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十余年的唐绍尧,偶然得到了一次去安徽教育学院美术系进修的机会,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时省教委通知我进修的时候,安徽教育学院已经开学了,我只有学习的机会,没有考试的资格,毕业后只能拿到结业证书,没有学历证书。即便如此,为了跟绘画名师学习,我毅然决然地选择进修。”唐绍尧说,正是这次进修,让他了解了山水画,并决心致力于山水画创作。

  “家乡的山水给了我创作灵感”

  众所周知,中国的山水画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如何突破前人,画出自己的风格,是当代山水画家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大量摹写佳作粉本后,唐绍尧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

  “作为国画题材的一种,山水画里表现名山大川是题中应有之意。然而,我画的山不高、河也不宽,可这都是我家乡的山河,都饱含着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这是别的画家表现不出来的。”唐绍尧说,“家乡的一山一水都让我回味悠长,它们给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的蕴含家乡情结的作品也不断被业内人士所肯定,其中《乡情悠悠》获中国美协《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展》优秀奖、《褒禅山家》入展中国美协《亚亨杯全国书画大展》、《潺湲乡籁》入展《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等等。

  除了绘画内容,唐绍尧画作的形式也与他人迥异。“与传统山水画相比,我的山水画添加了色彩等现代元素;与重彩山水画相比,我又把装饰性绘画的内容带入其中。”唐绍尧说。有装饰而不做作,让唐绍尧的山水画自然和谐的同时,又特色鲜明。曾经有一位画家说,唐绍尧的画个性十足,哪怕只看一角也知道是他画的。

上一篇: 把民族文化融入剪纸艺术中

下一篇: 借大赛舞台传承民族文化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