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诵经。 阿牛史日 摄
缺资金,少传人,销售不理想
“希望你们支持非遗传承人闯市场。”6月2日,在西昌市海河天街一幢青砖小楼里,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将《大凉山老彝人民族文化主题馆项目企划书》交到西昌海河天街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丁兵手中,眼中充满期待。该企划书提出,对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就业和创业帮扶。
“凉山有五大资源,除水能、矿产、农业、旅游资源外,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方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凉山民族文化资源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保护特别是面对市场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和瓶颈。
这个困难和瓶颈的核心就是,非遗传承人如何闯市场?
身穿银饰盛装的彝族姑娘。 阿牛史日 摄
多个非遗项目面临困局
6月5日,昭觉县库莫乡拖都村村民阿牛伍各来到西昌市川兴镇民和村一间诊所看病。听介绍,看舌苔,摸颈部,经过一系列诊断后,医生阿子阿越开出处方。记者发现,处方中有马蹄香、木姜子、大药、当归等多味药。“马蹄香就是我们彝医常用的一味药”,阿子阿越介绍。
2011年,传统彝医药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当时申报该遗产名录单位——凉山州西昌彝医药研究所所长的阿子阿越成为传统彝医药的传承人。“彝医面临失传困局。”阿子阿越忧心忡忡地说,虽然自己到处寻觅传承人,但是很多年轻人对这门医学不了解,认为学这个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所以,有兴趣来学习的人不多。作为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她时常利用给学生上彝医药课的机会寻找传承人。
在凉山,面临传承困难的并不仅仅是传统彝医药,大多数非遗项目都存在这个问题。克惹晓夫向记者介绍,最典型的是彝族漆器和布拖银饰,前者存在关门的危险,后者面临难以产业化的困境。
目前,凉山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省级105项,州级214项。另外,凉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95名,州级传承人163名。“非遗如果保护不好,我们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内心有愧,哪能不着急上火?”克惹晓夫称,政府部门现在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保护和项目资金,另外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资金支持。
在向上争取保护和传承项目资金方面,凉山已争取到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2个。
彝族漆器。 阿牛史日 摄
非遗项目如何对接市场?
克惹晓夫说,非遗保护不能离开市场主体参与,所以,趁着西昌海河天街置业有限公司要把海河天街打造为凉山会客厅这一机会,他提出了《大凉山老彝人民族文化主题馆项目企划书》,冀望企业把凉山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纳入这条街的统一规划和招商中。
阿子阿越告诉记者,她开办起凉山雅健彝医诊所,就是想通过行医扩大这门绝技在群众中的影响。除此之外,阿子阿越还有一个宏大梦想:建立凉山彝医文化生态养老院。“这需要征地30亩,投入3000多万元。”阿子阿越说,这笔资金是她和政府部门都无力解决的,只能寄希望于企业或者风投。
非遗项目闯市场,企业有什么反应呢?针对克惹晓夫提出的企划书,刘丁兵感到棘手:“从民族文化资源角度说,这是个好东西,但从海河天街项目赢利生存角度说,又不好轻易接手。”非遗项目进来了,赢利点在哪里?刘丁兵说,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赢利点就在非遗项目与市场特别是旅游市场的结合上。”陈方勇认为,凉山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所有非遗项目都可以考虑与之结合。
克惹晓夫赞同这一观点,他举例说,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把传统非遗项目与旅游纪念品产业结合得很好,抓住了消费市场,银饰生意红红火火。这个村260多户人家,家家从事银饰加工、运输和销售,有的一家一天能卖出100多斤银饰,一个村子月收入过100万元。(记者 徐登林 吴梦琳)
上一篇: 湖南将从7月1日起施行非遗地方性法规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