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造技艺:保安族传统手工艺“保安腰刀”

2016-04-10 13:47:40 作者:阳希编辑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保安腰刀的式样、煅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
    保安族人民传统手工艺制品保安腰刀保安腰刀在中国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刀带给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流血和杀戮,但在中国的甘肃,有一个民族,却是因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就是着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对于保安族来说,“保安腰刀”是保安人在大河家这块昔日杂草滋生的荒草野滩上创造的文明,它始终贯穿着保安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锻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
精心打磨。
\
特色鲜明的精美图饰。
\
每道工序力求完美。
\
制作工序全部手工完成。

  保安腰刀的式样、煅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煅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蘸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保安腰刀先后获得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的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保安腰刀锻造技艺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积石山县甘河滩村的老马家,是一个世代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是一个刀匠世家。马自正便是听着叮叮当当的锤声长大的,从能拿起铁锤的那天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习打制腰刀。随着时光流逝,马自正打刀的技艺慢慢提高,在当地也渐渐小有名气。如今,马自正的公司已真正成为当地保安腰刀加工制作、销售的“龙头”企业。他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当地100户农民从事保安腰刀的加工制作,每年打造腰刀10多万把,收入100多万元。

  近几年,积石山县出台政策积极扶持发展保安腰刀产业,鼓励支持保安腰刀刀匠参加全国各类经贸洽谈会,进一步促进了保安腰刀向高层次发展。

  如今,保安腰刀已成为展示保安族民族文化最闪亮的名片,在传承创新中发展。

\

在捶打前,要把铁片和钢片一起熔炼。

\

一把折花腰刀要经过2000多次的反复捶打。

\

气压锤现在也被应用到打造过程中。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保安族夺腰刀。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保安族腰刀“国家级项目传承人”马维雄向记者展示刚刚打制出来的佩刀。

  马沛霆是保安族文化研究的专家,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保安腰刀锻制工艺”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沛霆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出版了一本专门论述保安腰刀的画册,对于保安腰刀的渊源马沛霆最有发言权。

  在他的陪同下,记者一行走进了保安族博物馆的保安腰刀展厅。这里是刀的世界,在装饰灯光的映照下,那些展柜里或长或短的腰刀旭旭生辉。

  马沛霆介绍,保安腰刀一般由刀体、刀柄、刀鞘三部分组成。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样锦”,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却是“波日季”。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它产生于一则古老的保安族传说。很久以前,在保安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恶魔,三天两头就到庄子里作怪,人们想尽了办法,始终无法制服。后来,一位白胡子阿爷指点保安族青年哈克木,让他仿照天池边老树上的树叶图纹打制一把刀。后来,哈克木用这把刀除去了恶魔,使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保留着“波日季”的原来模样,世代流传下来。

  “保安腰刀的真正渊源其实还要从元代成吉思汗时保安族先民说起。”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阿尔浑、撒尔塔等各类色目人并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屯聚在今青海同仁地区的“探马赤军”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

  蒙古军团之所以所向披靡,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武器刀具的锋利无敌,“探马赤军”的这部分人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等手工艺。“所以,对于保安人来说,保安腰刀可谓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

  走近保安腰刀世家

  “保安三庄”指是保安族聚居在积石山自治县大河家镇中的三个村庄“甘梅”(即相邻的“甘河滩”和“梅坡”两个村庄)、大墩、高李三地。

  “要是早些年来,你们只要走近这三个村中的任何一个,隔着老远就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家家打刀。”已过花甲的马维雄老人对记者说。

  马维雄是保安族腰刀“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在保安族地区广为流传着一句行业谚语叫做“陕家宝的鱼刀、马尕虎的腰刀”,其中的马尕虎就是马维雄的父亲。

  马维雄家四代打刀,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腰刀世家了。关于父亲马尕虎,马维雄说:“抗战时期,父亲在西宁捡到一些飞机轰炸后的残留弹片,便拿它做了一把质量上乘的小铁锤,视之若宝,后来一直用它打制腰刀。父亲打制的腰刀外观精美,品质优良,解放前,很多驻扎在保安族地区的解放军战士都慕名来求购他的腰刀。”

  当时,腰刀的生产只限于家庭作坊,师承关系一般不出亲属,马尕虎也将自己的锻刀手艺传给了儿子。马维雄从十多岁就开始出入刀坊,学制腰刀。起初因为手脚笨拙,经常挨骂甚至挨打,但他不肯放弃,特别能吃苦、善参悟,技艺越来越老练。几年后,马尕虎将打刀的事业全盘交付给马维雄,而此时的马维雄技艺完全可与其父相媲美了。

  让马维雄老人最感到自豪的还是前两年,在他的精心揣摩和研究下,和儿子马尕住麻一起再次打出了失传20多年的黄河流水纹折花刀。

  “叫折花刀是因为它是钢和铁揉出来的花纹。先把钢和铁放火里面烧红,烧红以后再拧出来,拧出来以后再打磨出来,非常漂亮。”

  一把9寸的折花刀,从选料到锻制,全部工序完成要20天左右的时间,马维雄介绍说,就算是一把普通的折花刀也要用40片钢和40片铁,经过数千次的反复锻打之后达到钢与铁的水乳交融,“折花刀的暗纹便是钢与铁融合的钢线,这是经过这样才能保证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每一把“折花刀”刀身上的花纹独一无二的,且不可复制与重现。

  与时俱进的保安腰刀

  在大河家镇镇驻地,马维雄和儿子马尕住麻一起租了一个店面,专门出售保安腰刀。因为马维雄是保安族腰刀“国家级项目传承人”,所以他打的刀非常受欢迎,而且价格不菲。

  为了拓展业务,一年前,马尕住麻和父亲马维雄创办“保安腰刀传人马维雄”网站。现在马尕住麻已经能够熟练在自家网站上与客户在线洽谈业务。

  “只要有空,每天我都会打开网站,前两天,北京的一个客户刚确认收到我们寄出的腰刀。”马尕住麻说,网站创办以来,他们已经谈成数十笔生意,最近的一笔生意共销售出6把腰刀,卖了1.2万元。现在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卖上百把刀,价格最低的也有二三百,高的则要上万元。

  今年5月,马维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保安族腰刀“黄河流水纹”、“蜘蛛纹”锻制技艺的发明专利申请,同时向国家工商总局递交了“马维雄保安族腰刀”的商标注册申请。“我们已经收到两个部门的受理通知书,估计很快就能拿到相关的证书。”马维雄说。

  陪同采访的马沛霆说,由于缺乏具体的传承保护机制,传统腰刀手工艺后继乏人,加之一些颇有造诣的老刀匠相继谢世,许多独门绝艺得不到传承,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保安腰刀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并不缺乏载体,从目前来看,必须关注保安腰刀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进保护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开发。唯此,保安族的腰刀文化才可能实现有序传承。”

马维雄和儿子马尕住麻查看刚打造出来的腰刀。
马维雄和儿子马尕住麻查看刚打造出来的腰刀。
走进保安族:探访保安腰刀的前世今生(图)
马维雄和儿子马尕住麻一起打磨刀胚。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打磨好的刀胚锋利异常。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马尕住麻在网上开设了保安腰刀销售网站,效果不错。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保安族人家。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保安族姑娘。
保安腰刀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
陶醉在“花儿”中的保安族青年男女。


如需要订购以上产品,请电话联系


分享更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文化网 http://www.56china.com

民族元素网上商城http://www.sinofolk.com

(欢迎关注民族文化网 希望有更多热爱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媒体平台,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优秀稿件,订购民族文化产品,联系电话或微信交流 18001299866)

\

关注民族文化公众微信号:cn_56china

\

关注多彩民族风公众微信:china_56china

  

上一篇: 苗族织锦(麻江县、雷山县)

下一篇:无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