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朝鲜族的清明节
2016-03-30 16:15:39 作者:新发乡宣传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上百亿元。“清明节”成了“烧钱节”。缅怀逝去的亲人,无可厚非,祭拜祖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可现在的一些做法却扭曲了这种意义,用一些陋习乃至恶习去打扰逝者,这种庸俗、低级的祭奠方式,给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亵渎了先人灵魂,也背离了扫墓初衷。
朝鲜族也十分重视清明节这天上山扫墓,但相对汉族的某些习俗来说,他们的习俗文明很多。朝鲜族清明节上坟时,没有烧纸的习惯,过去有烧稻草的习惯,因为稻草是黄色的,可以代表金条,也就是给故人送金条的意思,但这个习俗现在基本上消失了。每年清明节这一天,朝鲜族一般都会带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供品,如打糕、米饭、泡菜、自家酿制的米酒等,把坟墓培土整修后,将供品整齐地摆放到坟前,意思是请已故的人享受美餐。然后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
朝鲜族是个乐观、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奠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吃饭时,往往是边吃、边唱、边跳,用以表示与故人欢乐团聚。朝鲜族的清明节,既有怀念故人的伤感和悲泪,也有踏青游玩的舒畅和欢乐。这一特点与汉族的纸灰飞扬、烟雾缭绕形成了鲜明对照。
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重孝道、祭祖先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但不应该把清明节祭祀简化为仅仅是“烧纸”,这就显得庸俗了。应当说,选择何种方式祭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过度的“烧纸钱”,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演变、传承下来的一种陋俗,已经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了。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其实,告别“烟熏火燎”的旧习俗,树立“厚养薄葬”的新风尚,采取植树祭奠、鲜花祭奠、网络祭奠、家庭祭奠、社区祭奠等形式的文明祭奠活动,还清明节一个“清明”,也许是对逝者的最好慰藉,也许更符合“清明节”清雅深沉、文明节俭的节日精神。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