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羊排村的遗迹
要说羊排,我们得先从一组古墓说起。
在羊排的东北角,有着这么一座古墓,墓裙以麻条石围砌而成的,很大,很特别。其墓主就是马三喜。
那么,马三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墓碑上的文字,大部分已在风雨中斑驳不清了。偶尔有一些较为清晰的文字,还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半点的身世。据《丹寨县志》及其他一些史料记载,马三喜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闻名于县内外的扬武马姓家族经济的奠基人。这位约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死于咸丰三年(1833年)的苗族大地主,早年一生勤俭,由务农兼贩仔猪起家,到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拥有田地、山林近万亩。散遍丹寨、雷山、榕江和广西的一些地区,田地年产可高达140万斤稻谷。有一些学者认为,马三喜是中国苗族史上最大的地主。
由于家业殷实,马家的建筑也十分讲究。在当时,马家的建筑可以说是苗族建筑的经典之作。在《丹寨县志》上载有当时马家大院的构图,典型的四合院,三道垂门,青石条铺就的过道,气派大。很可惜,这么好的建筑后来却被人为地破坏了,只留下一些不规则的残墙和被肢解了的房屋走过沧桑的岁月,成为人们考证历史的物据。残留的墙面至今依然笔直平整、堆砌严实、技艺精湛,充分显示了当时苗族建筑工艺与文化。虽然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人为的肢解,但庞大的规模和雄浑的气势至今依然占去了半个村庄,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风采,那一块块被踩磨得发了青光的石条就是最好的证明。
羊排村马家大院简介
木房瓦顶平房。民国14年(1925年),上仍传统的吊脚楼民族风格和近代四合院的双重特点,规模庞大。主房建筑居于村寨中心,坐北向南,院落布局完整,结构紧密。全院总占地面积1532平方米,其中建筑物占地面积713.24平方米。二楼一底木结构、小青瓦顶、木楼板、木门窗,总建筑面积2006.08平方米,其中底层、二层均为687.24平方米,三层为579.6平方米,门楼52平方米。院落依山拾级而进,3个院坝,院落四周砖砌封大墙,由3幢楼房4幢厢房组成2个四合院。前后院高差4.4米,前后楼高差2.6米。建筑物中的窗户、本栏杆,雕刻有花鸟图案,栩栩如生。院中今仍保存完好一横匾,上书“画栋速云”4字。
在丹寨,现在还有歌谣在赞美马三喜——“美是天仙女/富是马三喜/谁的名声大/盖过马三喜……”
是的,马三喜的确有些名气。但羊排并非是因为马三喜及其家业而闻名四方。马三喜的创业史及其留下的家业,在羊排的历史时空中,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缀。真正让羊排走进人们视野的应该是战争,是与历次战争有关的人们,是他们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羊排及其周围,至今仍然保留有战时的壕沟,那些早已被青草淹没的古战场。这些壕沟,这些古战场,战场至今似乎还能听到当年战马的嘶鸣和冲锋的呐喊,依然深藏着许许多多悲壮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名字——马登科。
马登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把日历翻到咸同年间,翻到历史教科书上提到的咸同起义,马登科就是那次起义的苗族义军首领之一。在当时,由于羊排马家拥有殷实的家业,给起义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条件。1855年,马登科在羊排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功德会,招兵买马,发动起义,附近的群众纷纷响应。丹江、都匀、独山等地的其他起义首领见到马登科的队伍不断壮大,也抬着银子,也率部前来加入。同年9月,马登科率众围攻八寨厅城,11月2日攻破,捣毁厅署。自此,马登科据守八寨16年。在此期间,马登科还率部出征广西,进攻贵阳,与张秀眉、杨大六等人共同抗击清军,给中国历史写下悲壮的一页。在丹寨、凯里、雷山、三都等县的民间,现在还有流传着许多反清的歌谣,这些歌谣中常常提到马登科,都把他当作民族英雄来传颂。
但是在清朝,不屈于压迫,敢于起来反抗的羊排人并不止马登科一人。早在1728年,也就是雍正六年的那一个春天,那个叫鄂尔泰的云贵总督令贵州按察使张广泗赴云南,授以“八寨为都匀要隘,丹江、清江、古州之咽喉,梗化之渠魁,欲靖苗疆,宜从八寨始” 的“改土归流”方略后,羊排从此就没有安宁过。雍正六年六月,当新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趾高气扬地率领着清兵以鸡贾河为中路,普屯为南路,坝固为北路进攻丹寨(时为“八寨”)的时候,许多个寨子都迫于淫威“就抚”了,但羊排却“顽抗如故”。都匀营参将赵文英带着重兵猛攻羊排,把好端端的一个羊排焚毁了。赵文英他们想借此来摧垮羊排人的意志。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时间才刚刚过去两个月,羊排和其他苗族村寨又“复反”了。恼羞成怒的鄂尔泰立即命令副将苏大有统领精兵,带“靖蛮”大炮再次攻打以羊排为“首恶”的苗族村寨,逐杀苗民,焚烧房屋……从此,一个小小的羊排变成了一个伤痕累累的羊排。它一次又一次地被攻打,一次又一次地被焚烧,村民一次又一次被虐杀。我们仅以乾隆元年八月二十日为例,在当日,清军在复剿羊排和羊乌的时候,就斩了苗民42人,抓走男女60人。可是,多少羊排人没有屈服——密邦、尧引、阿苏……这些反抗首领,他们为了反抗,有的在艰苦的山中隐藏,有的被俘被害,有的为了脱险跳下深崖。他们一息尚存,反抗不已……
羊排的这一段历史,就是一段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
羊排还有个碉堡,位于羊排村顶上。杨武是丹寨县城通往排调的必经之路,解放初期是剿匪的前沿阵地,当时根据形势的需要,于1950年4月修筑了这一圆柱形状的碉堡。高8.06米,内径为6.42米。底部用石块,上半部有青砖砌成,木架瓦顶,内分三层,铺木楼板。每一层都设置有射击孔。现在的羊排碉堡已经长满了青苔和杂草,楼板不在了,墙体也垮了一些,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上,显得格外的孤独,只有那累累的弹痕依然在向人们诉说当年战斗的情景。
那是1950年的那个深秋,那个满冲满坝的谷穗在风中摇曳的深秋,那个丹寨县苗族人民看到解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正当丹寨县的苗族同胞们正沉浸在一遍丰收的喜悦的时候,盘踞在黔东一带的土匪“李鼎彝纵队”和李远荣独立营集中了两千多个土匪,妄图洗劫山城丹寨。8月22日清晨,当这一伙土匪汇集到扬武朱砂厂,守卫羊排碉堡的战士们就接到老乡的报告后,立即进入阵地。
那个清早,几千名的土匪早把朱砂厂至羊排碉堡附近的山头都完全占领了,来势汹汹,不断地向碉堡发出猛烈的攻势。面对着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驻守在羊排碉堡的29名解放军战士和扬武区的区、乡工作干部奋力阻击。就在他们面临着的巨大压力的时候,区中队赶来了,羊排的群众赶来了,附近的村民赶来了,更重要的是苗族人那种摧不垮的意志和精神来了。
秋天的果实保住了。
羊排碉堡给人们留下一道深红的记忆。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硝烟已经成为故事,当年的苦难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羊排已经走进新时代,羊排人又以他们秉承下来的精神,使羊排变得今非昔比——一排排整齐的吊脚楼,一条条净洁的小巷,一张张俊俏的笑脸……古老的羊排已经成了丹寨县的一个旅游景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前几年,有人在搞航拍的时候,惊讶地发现——羊排,这个曾经布满沧桑的村庄,它的轮廓居然像一个拙朴的“马”字。这不是迷信,也不是人为的摆设,而是巧合,这一份巧合给这个以马姓为主的村庄增添了几分情趣,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遐想。
上一篇: 傣族水井 蕴藏文化气息的精美建筑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