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抓住强化教育、集中整治、提升效能等关键环节,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问政、问责、问效的利剑直指机关作风顽症,广大党员干部秉公用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生态进一步好转,有力地优化了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作风建设进行时,向“机关陋习”宣战,各地亮剑,各显神通。暗访、曝光,引进科技手段……有动真格的诚意,有煞歪风的决心。此类手段,都是问政的一种,无论怎么创新,都是手段,都是在发现问题。
问政,更要问责。事实上,之所以形成了“机关陋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机制的陈旧、体制的落伍,根结在于体制性弊端。由于政府机关的问责制尚未健全与完善,或者未形成长效机制,问责的只是“倒霉熊”,并未对群体产生威慑力、震慑力。
问责机制的建立健全、严格执行以及不懈创新,是医治机关病的良方。“机关陋习”的彻底改变,“机关病”的“痊愈”,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的建立,必须赖于建立、健全包括问责制在内的机关新体制、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民众监督,让“问政”与“问责”制度化、经常化,在任何时候都起作用,成为悬在公职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问责,更要问效。“问责”是一种责任认定,是一种纠偏行为;“问效”不仅是进一步的监管行为,更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核心。“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办事效率和办事结果上。”这才是关键所在。问效,首先要追问机关效率。机关的“庸懒散奢”行为,有其存在的制度土壤。养“懒官”“闲官”的制度不是好制度,必须在制度革新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率上出实招,在优化效能上动脑筋。其次是追问办事效果。“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让群众满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曾有官员质问记者:“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不能只当笑话听,一些官员的错误认识会引自己的行为入歧途。
上一篇: 鼓足精气神 再战2016年!
下一篇: 坚持上行下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