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宗委“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10-26 15:33:3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9月30日,贵州省民宗委举办“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为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建言献策。刘兴祥摄
核心提示
多姿多彩的贵州是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瑰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的一件珍宝。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成就了贵州“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美誉,构筑起多彩贵州令人景仰的山地文明大厦。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
9月18日,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这对贵州,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指示精神,9月30日,贵州省民宗委举办“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这一定位表述深入学习研讨,热议并建言献策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10月9日,本报摘登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本报今日继续摘登贵州省民宗委“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座谈会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进一步加深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这一定位表述的认识,增强贵州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促进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何光渝(贵州省文联原副主席、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承担起传承传播贵州民族文化的责任
对民族文化必须怀有敬畏之心,既不做“败家子”,也不当“守财奴”。我们高度珍视、保存、守护民族文化,更是因为它为我们的文化创造提供一种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今天文化进军出发的基地。我们既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又是它的积极传承者和发展者。一是接过传统的薪火,让其代代相继、传之久远;二是在中华文化史上打上我们时代的创造印记,谱写属于当代人的新篇章。这是我们承担的双重历史使命。
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分阶段,两步走”的传播理念和路径。第一阶段,即在民族文化传播的初期,也就是现阶段,依靠大众传播大众化、产品化的传播理念,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将民族文化内容转化为媒介生产的产品,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高雅的成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回归文化本身,使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等。
新媒体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与此同时,它也形成少数民族文播,使社会大众更广泛的了解民族文化。第二阶段,是在受众知晓与了化传播的新困境。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翁家烈(贵州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守住贵州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贵州18个世居民族中,17个少数民族,人口多、地域广,被列为全国8个民族省区中的三个民族省之一。在评定的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名列前茅。
贵州地处边远、山高林密、交通闭塞,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即如《黔书》所谓,“无黔,则粤蜀之臂可把,而滇楚之吭得扼矣”,明王朝遂於永乐十一年在革除两思土司置8府的基础上设置贵州布政使司,成为省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贵州虽然建省晚,其历史文化却悠久、深厚。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必须而完整的文化空间——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与社区,以及世代生活其间、相对稳定的成员。文化空间的相对完整、生活成员的相对稳定,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客观而必备的条件。贵州各地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要守住贵州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麻勇斌(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 “底线思维”和“新路意识”
民族文化是贵州“不同于东部”和“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显著特征。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科学运用民族文化软实力,为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不断增添正能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要用“底线思维”和“新路意识”来确立目标要求与工作方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底线”,存在于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之中,由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文化的存活力等指标体系构成。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存在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的优化与创新之中,存在于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主体性和适应性的认知与建设之中。
要从国家战略和世界影响的角度,梳理和重构特色文化的谱系,并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一要从提升贵州在维护、发展、巩固国家战略利益的作用和增强世界影响的角度出发,科学安排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投入权重。二要以各民族主动融入中国国家体制的历史和人口素质发展史为新的坐标系,重新梳理贵州民族历史进程与文化谱系。三要以国家影响贵州和贵州影响国家的创新探索为经纬,科学客观地解读历史事件、梳理文化关系,建构多民族建设贵州、支持国家、贡献人类的思想智慧、生境知识、美好创造和高洁品性,形成贵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崭新面貌。
要始终围绕“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开展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民族文化的“价值共识”在贵州已经形成,并将继续深化。贵州关于民族文化的“价值保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村寨旅游”、“两赛一会”等为抓手的行动很多,成效显著。民族文化“价值再生”的根本出路,在于民族文化事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同步繁荣和互助发展。
白明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充分发挥民族社团的积极作用
从1988年开始,我省先后成立了苗、布依、侗、彝、土家、水家、仡佬等几个省级民族学会,这些学会都接受省民政厅的组织管理和省社科联的业务指导,挂靠贵州民族大学,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组织。这些民族学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活动,做了许多拾遗补缺的工作。
贵州之所以多彩,是因为有4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高,而各个民族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贵州在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已经注意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几个单一的省级民族学会和各州市、各县市的民族学会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民族社团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陈玉平(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教授)在大交流中焕发生机活力
贵州有必要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和对外传播的舞台,建立起“请进来”的机制,将国际视野贯穿于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全过程。把贵州民族文化这块宝贝放在国际文化语境中去观照,让贵州民族艺术与国外的民间艺术在贵州的舞台上展演。将本土民族文化置于国际交流的语境下,贵州民族文化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而设置一个合适的交流舞台,本身也能使贵州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这也有利于促进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与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只有走出传统的传承区域,在传统功能和形态的基础上挖掘其现代功能,也才能彰显其生命活力。
既然“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宝贝”,那么这块宝贝就不能孤芳自赏,要走出去,又要创造契机把国外的传统艺术请进来,让贵州民族文化在国际大交流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机会,也才能找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形式。“宝贝”也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利用。
李平凡(贵州民族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发挥民族学会平台作用
贵州省各民族学会在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召开学术会议,举办文化活动,培育民族产业。在积极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传播,编写了苗、布依、侗、彝等民族的大量民族语言教材、会话手册,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使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此外,还促进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工艺品、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了民族歌舞的传承与传播,一些少数民族歌舞在省内久负盛名,而且在全国、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事实证明,贵州各民族学会在传承和传播贵州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是不可替代的平台。
敖以深(贵州省土家学会副会长)守住“两条底线”构筑精神高地
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宝贝,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强调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在贵州努力冲出经济洼地的同时,构建精神高地也必不可少。二是肯定贵州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传承至今,成为我省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阐述守住“两条底线”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事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如何搞好民族文化传承及传播,一是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科学的民族文化传承观,明确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内容。三是充分发挥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形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合力。
韩荣培(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 “生态”和“民族文化”双重保护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因此,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以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载体,以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存空间为范围,以发展为目的,对包括生态在内的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全域化、立体性的全方位保护与治理,既要在维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促成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又要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增加就业,并且保护环境。在全域化、立体性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同时,通过“廊带文化”建设,把每个民族的基本文化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原先孤立存在的单个民族文化事项,获得相互依存的生态发展空间。还可以使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相邻民族间,形成资源共享的发展新格局,从而使各个民族都有机会去拓展自己的创新领域,实现自身经济文化的更加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廊带文化”建设,将是未来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模式。
吴建伟(贵州省文化厅原副巡视员、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秘书长)承接地气延续血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民族民间文化也因民族众多而创造了这种文化的多样和多彩。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每一个民族的智慧,延续着各个民族的血脉,既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代代传承。
在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对它的保护?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地,离不开持有它的主人的呵护,只有把这个特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使民族民间文化承接地气而延续血脉。只有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引导下,才能唤起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持有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并积极投入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事业中来。只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才能全面加大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力度,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百花园鲜花盛开,才能不断提升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助推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凝聚更多更强大的正能量,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贵州的特别贡献。
王德文(贵州省音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省管专家)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联动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如何“传承、传播”好我们的“宝贝”,如何依托这个“宝贝”促进我省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我的理解就是要统一认识,集思广益,围绕“传承、传播”两个关键词,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从上到下抓好落实。
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得好与不好,群众是基础,关键在政府。“传承、传播”光靠群众(传承人)或社会组织(企业)的自发性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是宝贝,就要把它真正当宝贝对待,就应该将其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激发全社会参与,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联动”局面。
建议制定贵州省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发展利用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传承、传播和发展、利用目的意义,以及主要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单位、分步实施计划等内容。同时,建议将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发展利用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绩效管理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发展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主要领导的重视,有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省民族文化定能得到更有效地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也一定会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张晓(贵州大学教授)树立民族文化整体观
什么是“民族文化”?我个人理解为“各民族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创造的并赋予特定意义的一切”。在这个定义上,“民族文化”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碎片。
每一个民族文化事项也都是在系统里面的。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认识“民族文化”,我们有可能割裂民族文化,也有可能把民族文化表层化。这样我们传承和传播的就有可能是零碎的、浅层次的,真正核心的东西可能没有传承和传播下来,甚至给破坏掉了。
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要考虑到各部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了解每一个具体事项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放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展开,民族文化的特定意义才得到充分展现。我们相信,“搞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就是为了要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才给人类智慧的多样性选择提供源泉,为人类建设自己的家园做出贡献。
周国茂(贵阳学院教授)加大“元典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
鉴于近几十年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加深,各民族文化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很多文化事项的民族特征模糊,我们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应分轻重缓急,对那些元典性的民族民间文化,应当加大传承保护的力度。
何谓“元典性”民族民间文化?元典文化指一个民族中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准独创性的文化。元典性文化对一个民族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乃至民族文化面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或重要影响。因此,元典文化在一个民族总体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比如《苗族古歌》在苗族文化中就是一种元典文化。作品对人与万物来源以及对苗族历史的叙述,反映了苗族先民的宇宙观、自然观、历史观和信仰,苗族的很多民俗文化事项包括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贵州之所以多彩,就是因为有十八个世居民族多元文化形貌共同体现出来的。如果我们保住了元典文化,就保存了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无论社会和文化如何发展演变,其特征将得到保持。
龙耀宏(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贵州省侗学会负责人)繁荣民族文化促进跨越发展
传承和传播好民族文化,先得认清资源。要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调查和数字化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把传统村落保护列为民族文化工作的重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合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加强我省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支持一批民族古籍重大出版项目。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基石,要特别注重我省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建设一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像设立教师特岗那样设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特岗。
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要加快和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补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因地、因族制宜,注重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接,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场所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对接,注重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对接,注重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产品与现代化数字传播体系的对接。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要与扶贫攻坚、生态移民、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邢启顺(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四大民族文化走廊独树一帜
贵州是民族文化大省,各民族历经千年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贵州历史上经历三次重大文化重构,奠定了今天多元多样的文化基础。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西南山区的地理中心,藏羌彝文化走廊、南岭文化走廊、武陵文化走廊、苗疆走廊四大民族文化走廊共同影响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形成了如今贵州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共居的居住格局和多贵州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局面。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青藏高原向东向南延伸地带,高原立体气候影响下的山地文化承载了四大民族文化走廊,形成了贵州特定时空交汇处的民族文化场域。贵州民族文化总体呈现出山地文化的共同特征,又集成四大民族文化走廊交融发展的历史沉淀,这种区域性和族群性交融发展而成的文化结构,在中国西南乃至在全人类文化格局中都可以独树一帜。
坐拥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当今生长生活在贵州土地上的人们的重要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在新时期,面对新机遇,要传承民族文化瑰宝,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强化文化经济共同发展战略,深化文化旅游融合途径,打造四大民族文化产业走廊,融入西南民族文化产业经济区,借“一带一路”黄金契机,拓展全球性民族文化贸易,让民族文化传得全,承得稳,播得远!
郑继强(贵州省仡佬学会常务副会长)挖掘优秀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原王朝戍守边疆的交通要道,是我国古代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绽放在祖国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因此,高度重视和传承弘扬我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充分发挥我省民族资源优势,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
在贵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要建设有贵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在选择方式和发展途径上,必须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文化的潜力,全面系统和充分体现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其美丽乡村的建设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并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要增强民族自信。如何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实现贵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必须解读的课题。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秀美的山川地貌和独特的气候孕育了贵州丰富的矿产、水能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民风民俗,造就了贵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加速推进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这二种优势资源的结合、开发与保护是解决贵州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只有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从战略的高度去谋划贵州的发展与突破,将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