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

2015-10-15 12:37:2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多姿多彩的贵州是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瑰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的一件珍宝。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成就了贵州“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美誉,构筑起多彩贵州令人景仰的山地文明大厦。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

9月18日,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这对贵州,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指示精神,9月30日,贵州省民宗委举办“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这一定位表述深入学习研讨,热议并建言献策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现摘登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增强贵州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促进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民宗委主持召开的这个座谈会,意义很重大。

9月18日,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陈敏尔书记以战略家的眼光对贵州民族文化作出的这个论断,使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贵州的民族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陈敏尔书记的讲话精神和要求上来,着力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论述为引领,理解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文化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分析研究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一定要有全球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贵州的角度看问题。

第三、民族文化发展一定要与群众相结合、市场相结合。文化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群众认可、市场认可。文化一定要在市场中体现其价值。缺乏群众基础、物质基础的文化是难以持续的。

第四、要以品牌战略为引领,与企业的品牌和商品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要有载体和表达形式,希望各个民族学会发挥自身的作用,把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提炼出来,推广出去。要注意避免同质化的问题,各具特色,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五、要树经典,讲出好故事。利用小说、歌舞、电影电视等表现方式,通过现代传媒把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如果没有经典或者缺少艺术性,民族文化也很难传播开来。

第六、要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落实敏尔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有行动,要有活动,要有举措,要有品牌,最后落脚点是要有成效。我们不但要通过今天这个座谈会论起来,更要切切实实地干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禄文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这一表述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民族文化作为贵州后发赶超的主力军,它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现在有些已经挖掘出来了,有些还没有。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旦发掘出来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狠狠地抓住贵州少数民族地方的基地——村落。这个是个载体,如果村落这个基地、载体不抓,一般化的号召就落不到实处。村落的保护、抢救应该包含建筑文物、语言、文字等。

要以产业为基础,或者是以产业为重点。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经济才是基础。如果经济不发展,靠大家去筹钱,仅仅依靠民族感情,这样去做是发展不起来的,也传承不了。如果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就有回来的基础,那么就有传承和保护的希望了。民族文化本身就有基因有根基的,要传承必须要抓到根。民族文化发展如同扶贫,没有造血功能,纯粹靠上面的投入,或者纯粹靠筹钱,这个是不长久的,发展不起来的,搞项目的问题很重要。

资金资助是个大问题。资金要直接资助应该要抢救的东西。到底要抢救一些什么,要列一个个的项目清单来。这样我们就能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抢救的角度,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人才非常重要。人成事兴,人亡事废,现在有很多专业人才,如手工艺人才,歌舞文化人才、民族传统文化人才,消失得很快。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为今后我省民族民间文化多培养人才。省民宗委做了大量的工作,推进了各民族双语人才的培养,但仅凭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大家一起来,才能够又好又快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刘庆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省管专家、二级高级编辑): 解剖“麻雀” 搅活“春水”

进一步加大力度,全方位、多角度调研,更好地摸清民族文化资源的家底,从深度、广度上继承与传播,挖掘与使用,使我省民族文化的瑰宝更加璀璨夺目。

深入调研,解剖“麻雀”,搅活“春水”,从四个方面展开。

开放式调研。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在当今形势下,谁再闭耳塞听、关门闭户地干事情,就决然成不了大事。体现在民族文化资源的调研上,如果视野只限于几个点和几个行业,思路只限于多年来形成的一些框框,就必然是重复昨天,难有突破。因此,一定要搞开放式调研。调研是敞开的、大跨度的、纵横延伸的、与外界交换着的,而不是局限的、保守的、封闭的。

追踪式调研。只有通过追踪式调研,完全地摸清了事物的真相,实实在在地掌握了事物的全貌,才可能不断地给上级组织提出供组织参考的有充分依据的科学建议。

超前性调研。通过超前调研、超前谋划,更深入更准确更全面地弄清我们琳琅满目的民族文化资源哪些需要原汁原味保存,哪些需要抢救性保护,哪些需要与高科技嫁接,哪些需要与兄弟省区联手开发,哪些需要进行跨领域的对话,哪些需要借助外力推到省外、国外,哪些需要扬弃,等等。有了超前调研的成果,才可能超前设计、超前策划出一些冲出贵州,走向世界的传播我省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典动作。

协调式调研。我省民族文化资源遍布全省各地,有的较为集中,有的较为分散。需要通过协调和调研,不断的沟通、协调、引导、调整、调度,围绕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总目标、着眼点和着力点,相互扶持,各展所长,不断形成传承和传播贵州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与推动力。众志成城把贵州民族文化的这池春水搅得更活。

罗运琪(省文化厅原机关党委书记、贵州地方戏研究会会长) 在保护中传承 在开放中创新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省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5项140处,省级项目561项(处),普查收集到的线索更达到30000条之多。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到传统礼仪、节庆、技艺、医药和历法的所有类别。通过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析我们发现,除茅台酒制作技艺、花灯剧、黔剧以及传统医药等少数几个项目外,贵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项目都来自于少数民族,且都分布于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村落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些问题需要面对和研究。首先是传承空间的问题;其次是传承内容的问题;其三是保护方式的问题。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播问题。在传播中,要正确阐释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要处理好非遗项目与作品的关系;要处理好民族特色和大众化的关系;要处理好创新和保护的关系。

任何文化都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民族文化应该在开放中保护,在开放中发展,在保护中传承,在开放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沈毅(贵州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 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当代呈现

贵州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反映现实生活,强调形象的感情色彩,是民族民间自娱性的活动。与广大群众劳动生活,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审美的需要,更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精神寄托,是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

从组织创作和推选参赛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感受:一是整合资源优势,我省舞蹈界创作、传承理念和精气神得到了提升。二是今后贵州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仍然要坚持走“扎根民族文化、增强传播传承理念、攀登艺术高峰”的创作之路。

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传承与当代呈现,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倡导民族民间舞蹈的自然传承方法;引领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自娱自乐活动中的传承;通过教学将民族民间舞蹈得以更广泛的发展,将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艺术课堂的教育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精品,将民族民间舞蹈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和展示;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蹈,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蹈的教材和编排中。

余未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遗产保护要有文化眼光

传统的民族古迹、节日场所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当我们将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一件全民性的大事来抓的时候,却发现这件大事从理论、概念到实践,都有许多模糊的、值得斟酌之处。一些政府官员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领导这项工作顺利推进。一些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有关知识相当匮乏,也没能认真学习探讨。

美育是直观的、形象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而这种美育,必然是有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底蕴。我们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如果忽略了底蕴,保护就会误入歧途。

著名作家阿城的新书《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起源》,是作者在中央美院的讲稿。他从“天象”着眼,把出土文物的一些图样与苗族服饰纹样联系起来,确实让人开眼界。阿城在书中提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我认为应当从文明的发生这样的重要性来重新认识。从艺术上来说,它们不应被视为民间艺术,而是高度文明的遗存,是活化石,是东亚新石器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文明之源的活化石。”这是重要的一家之言。有了作家这样新锐、犀利的文化眼光,有了这样新颖的观点参与争鸣,有了这样的有识之士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也许能够将其推向一个新、深的境界。

班程农(省政协副主席) 增强自信心 发挥正能量

陈敏尔书记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评价和定位意义非常重大,这是对我们贵州省情的深化认识。过去我们对贵州的符号除了贫穷、落后,对优势的认识无非就是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和生物资源丰富。我们看到的都是物,但是没有看到人。陈敏尔书记将贵州民族文化定位为珍宝,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一是要增强我们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将其定位为珍宝,让我们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同胞,找回了底气,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全省上下,包括各级干部和各族同胞,应该珍视、珍爱、珍重这个珍宝。贵州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也要同其他各民族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二是要增强我们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责任感。贵州优秀的民族文化千百年传下来,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城镇化、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我们在其中协调不好,控制不好,就会带来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消失。如果语言、民居、工艺、习俗等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要素都消失了,还谈何文化的存在。历史已经把我们推到前面,让我们来承担这个责任了。

三是要发挥民族珍宝的正能量,走出一条贵州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在座的各位学者大都到过欧美国家,看的主要还是文化。体现巨大魅力,能够撼动人心的还是文化。所以要发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正能量,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让其成为推动贵州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的珍宝不是放在家里孤芳自赏的,应该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欣赏。

顾久(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 珍视贵州民族文化 创新贵州民族文化

贵州同周边的文化圈接触有,交融也有,但是由于地形问题相对难一些,所以也促成了容易形成自己的本土文化风格。就是在本省内部,也容易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就算是同一个民族,隔一座山、隔一条水,可能他们的语言、服饰、习俗就有变化,那么这些形成共识文化内容,我把它看成片段,总体上看它有两个大类,一类是以精英作为代表的,这一批人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有一种积极有为、舍我其谁,勇于走出大山,为整个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精神。另外一类是以广大的各民族农民作为代表,他们更有传统的道家风尚,清静无为、手持不争,跟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态度。

之所以有了前面一类群体的出现,使贵州能够融入中华大文化的格局;有了后一类群体,贵州才保持了以自然社会和内心和谐,并且世代传承,为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保留了一份特殊的文化。我觉得这两类文化就像一只鸟的双翼,都非常宝贵,值得珍视。

说贵州民族文化弥足珍贵,不是说只有我们的才好,中国其他的都不好;也不是说只有中国的好,西方和整个世界的其他民族的不好;并不是说只有古代的好,今天什么都不好。

珍视贵州的民族文化,同时创新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传承民族文化,其实是要在创新中才能够传承它和传播它。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守旧回归,而是在当下的新历史阶段,回头认清自己的宝贝,也学学别人家的做法,如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往前去发展、去创新,用一两代人去打造一个贵州新文化的框架。

吴大华(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加强民族文化法律保障

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对民族文化,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通过法律手段的保护是各国公认的,最为稳定有效的保护方式。

毋庸讳言,我们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现行的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不够;二是法律的落实和执行不乐观;三是传承人的制度不完善。

要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制保障要确定几个原则,一是保护优先、兼顾开发的原则;二是要充分保护传承人的原则;三是提高公众参与保护意识的原则。

每一分钟都有一批鲜活的文化在消失,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的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流入国外的好多不仅仅是旅游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活化石。由于现在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众多文化瑰宝被一些个人大肆收购,渐渐消失。所以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成为保护的重要主体,强化民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让民族民间文化走上法制化轨道。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延续的空间。

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贵州先天的多彩民族风情孕育了大量的民族古歌、民族习惯法、民族工艺、民族服饰等民族民间文化,它们是贵州民族精神的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基层根基。在制定地方法律法规时,要注重我们的地方特点。还要建立法律法规跟踪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律法规实施带来的社会效果。

段丽娜(贵州财经大学教授、传播学学术带头人) 丰富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从树立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应具备以下理念: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文化的精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的精华,另一类是非物质文化的精华。物质文化的精华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非物质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根”之所在,“魂”之所依。

民族文化必须而且能够保护,但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找不到一成不变的文化。

民族文化往往应具有地域文化的内涵,它可能是一个地域若干民族文化的“杂交种”,亦可能是以一种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的融合体。民族文化保护,不是闭关自守排斥他者的“保护”,而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尤其要注意避免“民族主义”的偏激和狭隘。

民族文化保护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还必须积极吸收现代的优秀文化,进行文化的再创造。

文化的保护要靠文化拥有者的自觉、热情和行动,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文化保护有各种途径、形式和方法,对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言,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就地保护”,就是主张文化在其植根的土壤里生长、开花、结果。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应重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时主张要尊重当地人消除贫困、改善生活和发展经济的愿望。

归根结底,文化的保护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的文化发展和创造,应该是基于传统文化根基的发展和创造,是传统文化的延伸、扩展和丰富,而不应该是脱离传统文化的文化取代,更不应该是粗制滥造和破坏、污染、亵渎传统文化的“文化垃圾”。

吴军(省民宗委主任) 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贵州民族文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