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顺镇宁县布依特色石头寨

2015-09-14 17:16:1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石头寨位于贵州西南镇宁县的扁担山,有48个布依山寨,石头寨是其中之一。全寨石屋层层叠叠、依山修建,布局井然有序。房屋建筑均为木石结构,不用一砖一瓦,石屋经久牢固,冬暖夏凉,由寨民自行设计,自行修建,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石头寨位于贵州西南镇宁县的扁担山,有48个布依山寨,石头寨是其中之一。全寨石屋层层叠叠、依山修建,布局井然有序。房屋建筑均为木石结构,不用一砖一瓦,石屋经久牢固,冬暖夏凉,由寨民自行设计,自行修建,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石头寨还是闻名的蜡染之乡。石头寨妇女善蜡染的织锦。全寨白分之八十的成年妇女都会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更有趣的是,游客可直接参与,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做一回布依石头寨寨民,体验传统工艺的无穷乐趣。

石头寨旅游的最大景观便是观石头建造的民居,它以石为墙,以石为廊,以石为柱,以石为瓦。石头寨,当地布依语称之为“板波森”,其意是“背靠石山,世居石屋”。石屋层层叠叠,沿着山坡自下而上,布局井然有序。有的石屋房门朝向一致,一排排并列;有的组成院落,纵横交错;有的石屋有石砌围墙,有石拱门进出。寨边竹林、树下安置着石凳、石椅与石桌,可供休憩、娱乐。

\

石建民居,从外表看是一种以大小不统一、又各具有一定方正形的规则石头,通过错落有致的垒砌而成的坚固房屋。然而,这些民居在建造时却是颇有讲究的:石房依山而建,建房前看中一处地房后,就地开采石料。石屋屋基很高,一都在两米以上,所以家家都砌有进门的石台阶。这里的房屋不用一砖一瓦,建房时先用木料穿榫作为屋架,也有先砌两边石墙,中间架木柱,房架立好后,砌石墙四面“封山”,有的用薄石板隔房间,有的用石块垒砌,有的还要用石柱支撑。房屋无论三间、五间、中间总堂屋,左右两边为卧室。房屋均分为两层,中间铺木板,下层关牲口,上层住人。房屋的外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砌合,用石灰混凝 墙面上勾缝虎皮墙;砌石半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墙成楼毕,再又大小类似的不规则石板盖顶,屋顶吸收了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建筑,规整中又有变化。这种木石结构的房屋造价低,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实用而独具特色。全寨石屋久经见雨,则变得洁白如银,自然好看。

\

石头寨民居的建造外观还十分注重修饰美观,在石头房的整体造型中,虽然受着传统的影响,但能根据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经济水平,创造出独特简洁的几何图形美。在石头寨房屋的内部与外部结构装修上,由于运用了大小不同材料的组合,很有肌理美,不规则的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及多边形的石块及圆表的卵石垒砌组合;石头寨房屋的山墙石质榫头上雕有图案,有的是龙形、兽形,有的花卉纹样,别具一格。

\

贵州蜡染名扬中外,石头寨是著名的蜡梁之乡,寨里寨外,桥上河,随时可见点蜡、漂蜡的女性。全寨约百分之八十的成年妇女都会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有一半人家有染缸;可以说,她们的一生都有蜡染制品伴随;刚出世的婴儿所用的小被巾、襁褓服、童装、花帽、口水兜、花背扇都是蜡染制品,青年人恋爱、婚嫁时的手绢、腰带、头巾、披肩、背心、脚笼、便装、礼 蜡染制品;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床单、被面、枕套、帐幔、桌布、包袱布、围腰帕、伞套、蓝头巾、钱包都是蜡染制品:辞世时专用的老衣、长寿被面、长寿鞋、盖灵巾和招魂幡巾也是蜡染制品。石头寨是蜡染文化的世界。

\
 

图片说明:身穿传统服装的少女正在制作蜡染服装。  

除了蜡染,石头寨的妇女还从事织锦工艺的生产。同时她们都是唱歌、跳舞的 ,农历六月六等布依族民族节日或赶场天,便是布依族男女青年欢乐的日子;场坝两边,男女各自为阵,相好的意中人,便到田间、树下、河边、崖畔,背靠背,以歌声娓娓诉衷情――这就是布依族特有的“赶表”。

石头寨住着纯朴勤劳的布依人,居住史达六百年以上。好客是布依人的一大特点,一家有客便是全寨之客,每家都以隆重的礼节相等。随着黄果树景区的进一步开发,石头寨也以她特有的魅力,迎来了许多中外游客。

石头寨是美的,石头是美的,牛粪和稻草是美的!

旅游攻略:

住宿:在石头寨,有很多农家都有空余的床位提供给游客,价格很便宜,一般是十元左右。此外你还可以在镇宁县城或者黄果树风景区内投宿。

寨门门票:40元/人

交通:在安顺汽车南站乘坐中巴到镇宁,4—5元。镇宁运管处有开往大抵拱方向的班车,中途在石头寨停,车费2元。(陈绮平)

\
 
图片说明:寨子里的人踩着石桩过河,景致别有风味。
\
 
图片说明:满屋子的蜡染制品鲜艳而古朴。
  家住石头寨,“蜡染作品”晾满村

  一个石头构成的世界,难免让人觉得单调。好在布依族服饰给这个寨子增添了色彩。女人们缠头布上的花纹,衣衫裙袖上的点缀,全部是巧手蜡染而成。这正是石头寨闻名世界的一绝——蜡染技艺。

  记者采访的时候,不巧赶上收割季节,寨里很多人都去田里忙碌,无法见到小伍介绍的“家家户户皆蜡染”的盛况,可是随便走进寨子中居民的家中,床单、被面、桌布、窗帘,无不用蜡染而成。因为石头寨的名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一些寨子中的居民还把家里的堂屋改造成了“蜡染展示厅”,一边现场制作,展示自己的手艺,一边用于出售。

  可是显然,淳朴的布依族人并没有把出售蜡染制品当成主业。女人们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用铜片做的蜡刀蘸取融化后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出花纹图案。让人惊奇的是,她们蜡染根本不需要打底稿,下刀的手也非常稳。手指头一弯,一朵美丽的花就开放在白布上面了,手指头再一转,一只云雀早就栩栩如生般飞在枝头……

  在一户居民家里,记者见到一位60多岁的大娘正在做蜡染,旁边是穿着布依族服饰的80岁老奶奶。老人的汉语都说得非常生硬,记者与她们的交流很费劲。可是她们非常愿意给记者讲述蜡染的方法。

  “我的衣服都是我前几年做的,现在老了,拿不了蜡刀了。”80岁的伍奶奶告诉记者,在这个布依寨子里,除了外嫁过来的媳妇,所有居民都姓伍,都是一家人。接着她自豪地展示身上的衣服给记者看。“这些蜡染都是我自己弄的,连衣服的布料都是我自己纺纱,自己织成的。”

  因为蜡液就是深蓝色的,所以记者以为,用蜡液在白布上绘画之后,蜡染就完成了。可是却被伍奶奶好一顿笑话。“你这正好想反了,上蜡的地方不会被染色。”伍奶奶解释说,用蜡液画过的布要放到蓝靛缸里浸染,有蜡的地方不会着色,所以经过煮沸脱蜡、漂洗等程序后,蜡染作品才算完成。

  “不落夫家”,独特的嫁娶习俗

  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布依族自然有他们最浪漫的一面。在寨子里,记者遇到了正在为娶儿媳妇做准备的一对中年妯娌。她们在给新媳妇的嫁衣做蜡染,两位长者都笑得合不拢嘴。“我们要去给新媳妇戴"假壳"呢!把她抢过来!”

  难道这里还有抢亲一说?记者纳闷不已。最后还是汉语说得比较好的小伍给记者解释了原因。

  原来,按照布依族的传统,孩子四五岁大的时候,就要举行婚礼,仪式相当隆重。见记者非常惊讶,小伍又解释说,布依族有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也就是说,婚礼过后,两个孩子依旧各回各家,度过他们的童年。到姑娘长大成人,才正式过门圆房。

  可是过门的过程也非常艰难,因为新媳妇大多不愿意放弃做姑娘的自由,婆家需偷袭才成。这就是戴“假壳”。“"假壳"是一种用竹子做骨架,用蜡染布包起来的头饰。婆婆带着2名身强力壮的妇女,偷偷来到新媳妇家,趁她不备,把"假壳"戴到她头上,新媳妇就算结束了做姑娘的日子。”小伍解释说。“可是新媳妇反抗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小伍笑着说,如果偷袭不成功,婆婆就得另外选日子再来,直到成功为止。可是圆房之后,新媳妇依旧要回娘家干活,每天住在娘家,即使怀孕也不能改变。直到第一个孩子呱呱落地,夫妻俩才正式生活在一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布依族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其实也是生活条件艰难所致。“娘家必须要姑娘回来帮忙干活。”小伍说,随着如今布依族人生活越来越好,青年男女都实行自由恋爱,这种独特的婚嫁习俗只是作为传统形式,保留下来,成为布依族人文化的组成部分。


上一篇: 赣南古村落吉安钓源村

下一篇: 古北口 Gubeikou Village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