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礼仪传统礼仪公务礼仪

从礼乐文化说到和谐社会

2015-08-17 13:53:4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春秋时候,诸侯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礼坏乐崩"。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经说:如果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那礼仪就肯定会败坏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乐,那音乐也一定会被荒废掉。孔子自己也说:社会政治上
 从礼乐文化说到和谐社会

春秋时候,诸侯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礼坏乐崩"。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经说:如果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那礼仪就肯定会败坏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乐,那音乐也一定会被荒废掉。孔子自己也说:社会政治上了轨道的时候,天子就来制定礼乐制度,诸侯有不遵守这个制度的,天子就来发号施令进行征伐。社会政治混乱起来了,诸侯就自己制定礼乐制度,有征伐的事儿诸侯自己就决定了。可见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礼乐"当作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战国荀子有一篇《礼论》和一篇《乐论》,汉代司马迁《史记》里有专门的《礼书》、《乐书》,以后历代史书里大多都有一篇《礼乐志》。世界上称中国是"礼义之邦"。这话没错儿,但说得更准确点儿,应该说中国是 "礼乐之邦"。因为,礼乐一直都被用象征中国古代文化。

那么,什么是"礼乐"呢?我们看"礼"的繁体字" ",左边是个 "示",右边由两部分组成,上边的现在写成"曲",下边的是个"豆"字。在古代汉语里,凡有"示"字旁的字大都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神"、"社"、"祈"、"祝"等。"礼"字右边的"曲"是个象形字,按照考古学家的说法,它象征一个器皿里放着两串玉,下边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这样,我们就知道"礼"这个字原来是表示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器皿里的那两串玉就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乐"字原来也是象形字、象征的是一种乐器。古代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乐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那歌词就是"诗"了。所以,"乐"这个字原来不光是指音乐,还包括舞蹈、诗歌等,它可以说是古代艺术的总称。《诗经》有一部分诗叫"颂",这类诗都是当时国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时演唱的。相传,黄帝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它们特有的乐舞,黄帝的叫《云门》,尧帝的叫《咸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还有宫廷乐舞叫《秦王破阵乐》,据说是唐大宗李世民亲自编导的,表现他的文治武功。"乐"原来和"礼"一样也是祭祀神灵的仪式,并且总是和"礼"相互配合着进行的,古人谈到"礼"的时候总要提到"乐",遂形成"礼乐"这个词。我们知道,很多民族在它文化发展初期都经历了一个"巫术文化"或 "宗教文化"的阶段,礼乐就是我们民族在这个阶段的产物。《左传》里有一段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约在商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对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原来作为神灵祭祀仪式的"礼"逐渐变成了政治上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仪式。

读《左传》、《国语》,可知当时各诸侯国凡大事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上,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位置不同,动作不同。这里规矩森严,不容"失礼"。同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复杂的礼仪,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从结婚到故世,可以说生老病死,时时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礼仪。事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不同、礼仪也完全不同。古代有本书叫《仪礼》,详细记载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这些礼仪我们现代人看来,会感到大繁琐了、大复杂了,可在古代这些可都是非常神圣庄严的大事,一点儿马虎不得。至于 "乐",一般重要的仪式、典礼都要奏乐、歌诗、舞蹈的。比如,春秋的时候,各诸侯国经常举办宴会进行外交会谈,宴会的礼仪就叫"燕礼"。这个礼仪有一个重要项目叫 "赋诗言志",参加宴会的各国大臣通过吟诵 《诗经》里的某一首或者一首中的几章来表情达意。外交人员所赋的诗一定要符合礼仪,如果"失礼"的话甚至会引起外交纷争。晋国做诸侯霸主的时候,宴会各国诸侯议事,齐国大夫高厚赋诗不合礼仪,晋国很不高兴,就和与会的其他诸侯会盟要讨伐齐国。从这些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礼乐虽然已经不再是神秘的祭祀仪式了,但是它们仍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往后,"乐"本身也分化了,大概到汉代时,诗歌、音乐、舞蹈就己经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了。但人们习惯上还经常用 "乐"统称各种艺术。于是,"乐"这个词有时专门指音乐,有时可以指各种艺术。

春秋以后,"礼坏乐崩",西周传下来的礼乐制度基本上被破坏了。但是,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它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的《礼乐志》记载的大都是这些事情。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最向往古代的礼乐文化。历史上传说孔子曾经"删诗书"、"订礼乐"。司马迁的《史记》上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周游列国有--次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好几天吃不上饭,但孔子仍然坚持给弟子们讲课,那奏乐唱诗的声音从来没有停过!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形成了一个传统,就是非常重视礼乐。他们写了很多书记载古代的礼乐制度,并且自己也研究礼乐,用它来进行教育。后来各代王朝"制礼作乐",大都是参照儒家的著作来进行的。当然,中国古代的礼乐并不都是从上古时代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也有很多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在变化,有的礼乐被淘汰了,又产主了新的礼乐。还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乐传统。古人对待礼乐有着我们现代人所不能想象的庄严感、神圣感。一个国家如果各阶层的凡事都能严格遵守各自应有的礼仪,那就社会秩序稳定,天不太平了。在古人看来。这就是 "天下有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处处都能符合一定的礼仪,就会被认为有修养、有道德。所以,在古代,礼乐常常被作为道德的象征,象征着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当然,古人也注意到礼乐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表达形式。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说:礼呀,礼呀,难道仅仅就是那些用来祭祀神灵的珍贵的珠玉布帛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唱唱歌跳跳舞就行了吗?所以古人讲礼乐,是要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外表的礼仪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孔子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说要把真情和礼仪结合得很好,那才是个有德行的人。

《尚书》里说在舜帝时代就有执掌 "乐"的官员。叫夔。有一次,舜帝对夔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可知古代礼乐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礼仪、通晓乐舞,更重要的是要用礼乐来养成良好的德行。据说,周朝有一个庞大的礼乐教育部门,专门负责教育贵族子弟,教育的内容主要就是从黄帝传下来的《云门》等六代大乐,主持这个机构的官叫"大司乐"。中国古代教育内容有"六艺",就是"礼、粤、射、御、书、数",礼乐列在"六艺"的前两位。后来儒家出现了,人们就用"六艺"这个辞职儒家的教育内容,也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礼乐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六艺",所以礼乐的教育仍然很发达。

现代人有时候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诗人?为什么差不多每个读书人都会写诗?这都是古代礼乐教育特别发达的缘故。因为诗原来是包含在"乐"中的。我们现代人读古诗,大多喜欢那些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尤其受到欢迎。其实,在古代,地位最高的诗人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很多事关怀社会现实,古代凡是这类诗一直都很受重视。这就是因为古代的诗原来是"乐"的一部分,"乐"又总是和"礼"紧密结合着。音乐也是这样,现代有一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者说:"不管在孔子之前或在他之后,我们纵览整部中国史,翻来覆去,老是看到音乐和国家难分难舍。国安只要一成立,音乐家就要被动员起来,创造新乐,或者复兴旧乐,制定代表国家的乐章。这种制定的音乐如果哪天消失不见了,这代表国家没有了,甚至于是被消灭了。"其实,音乐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擅长抚琴、鼓瑟,用它来调节身心,怡情养志。曹魏时代有一个名士嵇康,他因为反抗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被司马昭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杀害了。当嵇康被押上刑场准备行刑的时候,他要求再弹一次他最喜欢的琴曲《广陵散》。因为这部琴曲当时只有嵇康一个人会弹,所以嵇康弹完了就感叹道:"我死以后,《广陵散》就从这世间消失了!"东晋时候的大诗人陶渊明本来不会弹琴,但是他家的墙上常挂着一副没有上弦的琴,闲暇的时候他就拿起琴来放在膝上,做出抚琴的动作,从中去休会无声的妙趣了。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宝",就是琴、棋、书、画,如果从根源上讲,这都是从礼乐文化传统中产生的。 

礼和乐虽然经常被相提并论,但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礼的功能首先是区别,也就是把全社会的人区别出各种不同的等级,给每个等级的人规定不同的礼仪形式。这个规定也是非常严格的,下个等级的人不能使用只有上个等级的人才能使用的礼仪,否则就会被认为"僭礼","僭礼"就等于犯罪了。春秋时天下大乱,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孙氏有一次在自己家里欣赏"八佾"舞蹈,孔子知道了很不高兴。"佾"就是舞蹈的行列,每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代的礼乐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佾"。季孙氏是鲁国国君手下的大夫,按理只能享用"四佾",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僭礼"。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礼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节制,实际上具有"法"的作用。当然,古人也知道,礼的规矩太严格了,容易造成社会山各阶层的人相互隔绝,这样的社会虽然有秩序,但是没有生气,死气沉沉的。所以,就用"乐"来沟通不同阶层的情感。"乐"功能一个是"宣",就是把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情感宣泄出来,一来可以达到情绪的平和,二来可以被别人了解,这样就能达到情感的沟通。"乐"的另一个功能是"和",就是"调和"、"和谐"。古人谈到夫妻关系好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琴瑟谐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礼乐文化里讲的"和"是指促进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礼和乐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恰好能够相辅相成的,古人甚至认为礼乐在社会上这种相辅相成的作用正是天地自然规律的体现,所以《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些很好的传统,比如讲究礼仪、重视德行、文艺发达,并且总是追求社会生活的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当然,社会在不断发展,礼乐也应该不断发展,过去的礼乐现在不适用了,放弃不用了也不是坏事。过去人们推崇的德行,现在看来太封建了,也应该扔到历史的垃圾筒里。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总是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存在,现在我们讲要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包含很多具体内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内容当然都带有现代生活的特点,但是不是和从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无关呢?其实,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和礼乐文化传统关系是很密切的。法治是以法治国,用法律规定人们的行为界限。民主要保证人民合理的愿望的表达和实现。民主和法则的关系不是很象"乐"和"礼"的关系吗?至于"公平正义",我们说过,"礼"在古代具有"法"的作用,在当时人看来,礼本身可以说就代表着公平正义,所以"失礼"、"僭礼"要受到谴责甚至惩罚的。"诚信友爱"是对公民道德的要求,这原来就是传统礼乐文化的观念在现代的发展。"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更不必细说,在礼乐文化传统中,"礼"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乐"就是使社会"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提法有现代意义,但我们说过,中国古人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体的,都遵行着同一规律,礼和乐就被看作是天地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不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吗?

不过,我们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恢复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而是说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的提出与礼乐传统有很深刻的关系,今天我们仍然与民族优秀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那些优秀的传统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智慧的结晶,不可轻易抛弃,在新的时代我们仍有责任让这份遗产发扬光大,否叫就会让人骂我们"数典忘祖"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