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学百家争鸣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

2015-08-16 16:00:48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质的一种标准。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抱有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即便是落魄了无所建
 2009101684119518.jpg

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质的一种标准。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抱有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即便是落魄了无所建树,也要做到“独善其身”。封建社会每一个士子都想着“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尽管社会演变到了21世纪,但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却从未消失过,而且近些年来国学大受推崇。儒家处世待人的哲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我认为不仅仅是造福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精华。孔子的先祖曾是雄踞一方的诸侯,周朝的贵族,本不姓孔,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便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为了躲避战祸,迁居当时的鲁国,孔子的父亲在当时是一个有名的武士。传说孔子的母亲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孕生下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因为孔子在家中的男丁中排老二,所以孔子取字仲尼。据说孔子之所以能有那样伟大的思想,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其实孔子的童年也过的不好,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但是在不尽如意的环境中孔子还是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卓越才能和伟大思想的贤者。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官,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短短的时间里,他的才能让强大的齐国都感到害怕,最终还是官场失意。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和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最后专心与教育事业。孔子打破了当时教育被权贵垄断的情形,只要是能拿出一定学费的学生不论贫贱都会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这些所谓的学费,也许是一些物品,也可能是钱财。孔子让教育平民化,这也许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改革吧,最后孔子的门生遍及天下,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这些在当时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等领域到做出了一定的建树。遍及天下门人让孔子的思想传播的更远,也让孔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受推崇的教育家,被称为“至圣”。孔子提倡“礼”和“仁”,这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德行来治理国家,用礼仪来约束百姓、改变民风。孔子的这些思想被后来的继承者不断发扬光大,更深刻的表现。这里不得不说到孟子,孟子的是即孔子之后对儒家文化做出贡献最大的人,被称为“亚圣”,他在继承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并州列国宣讲自己的主张,但是当时的统治者皆以霸道为治国之道,并没有多少人认同孟子的主张。后世在孔孟之道基础发展出封建社会统治者尊为治国哲学的儒学。

其实在儒学产生的时期,还有诸多学说产生,但是最后这些学说的影响力都没有儒学厉害。前秦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都在极力推广自己的学说,但是真正到后来有影响的却没两个。其中道家学说应该是发展最好的一个,一直以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共同影响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在处世态度上是一个截然相反的态度,儒家学说讲求入世,而道家学说却讲求的是出世,儒生个个都怀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学而优则仕,要将自己所学运用在治理国家上,只有入仕途才能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在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时也要“独善其身”,处理好自己的事。道家则恰恰相反,道家讲求出世,讲“无为而治”,《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就是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道家说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好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是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学说对我国养生学起了重要影响。道家学说没有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认同,主要因为道家的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统治者老百姓,而儒家的思想则跟适合于统治者的想法,尽管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学说也曾兴盛过,比如汉初黄老学和魏晋玄学,但是都持续的时间不长,儒家的学说则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亲睐。

儒家思想从汉朝开始兴起,汉之后,《四书》、《五经》等经历了多次修订,其中一些东西已经脱离了孔子原来的本意,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到了唐朝统治者在尊儒学的同时又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到了宋朝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宋以后的儒学多以朱熹的理学为主,明清科考也以理学为应试科目,这样便束缚了思想的发展,科考成了八股文的天下,一直到了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儒学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一些改革者来,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这些人的革新思想都对明清两代的进步思想以及晚清时期的民主思潮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学风也影响了当时的学者去进一步思考。 

尽管儒家思想在一代代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但是还是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赶上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束缚了人们思考的进步。五四运动之后,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新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可我们在发展中认识到,儒学好的一面到任何时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代文化发展中,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没必要改变很好,还有人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全部归咎于传统文化的束缚,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应该说每一个理性的人,在看问题的时候都应该从两方面看,不能片面的强调。传统的文化是束缚了思想的进步,但他也不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唯一原因,同样我们也要看到他的缺陷之处。儒学中有关人的一些价值观的思想,我人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适用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不管什么时候这样的精神的都是需要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品质,还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些治学的态度,个个都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告诫我们大学生要有理想、要努力才能成就学业,“业精于勤二荒于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诫领导者要想领导好一个团队,必须先要把自己做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提醒我们做事要尽心、交友要诚恳、学业要时时温习。凡此种种样样都是我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这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促使中国人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保持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劲头。“民为本”的思想也是现代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当然关于那些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尊卑贵贱”之类的,我们要坚决摒弃,儒家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吸收学习,对他的糟粕则要坚决杜绝。

在中国儒学中庸之道对国人的影响甚大,《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孟子》、《论语》并称四书。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表现在天道和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和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内外合一。

中国人到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儒家文化的影响,因为儒家文化是我们国家经典文化的精华,甚至连外国的学者也觉得儒学在未来任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无论是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还是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我们都离不开儒家文化影响,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儒家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与儒家文化有着割舍不了的关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