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与孝文化双开并蒂
2015-08-16 11:17:0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宿迁市沭阳县龙庙镇沙埝村有个农家书屋——崇孝苑,它位置不明显,可是名气不小。不仅吸引了很多本地读者蜂拥而至,更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它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个农家书屋何以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孝文化随处可见
未进村子,路旁便见到崇孝苑的指示牌,看来崇孝苑的确是很有名气。按照指示一路前行,一个特别的农家大院便呈现在了记者的眼前。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门楣上古朴苍劲的“崇孝苑”3个大字,红色大门两侧挂着“弘扬中华孝道、共建和谐社会”的对联。 2006年,陈国友自筹资金,利用自家现有的庭院建起了农家书屋,目前已经收藏各类图书1万余册。2009年,陈国友又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和所有积蓄,开始筹建崇孝苑。苑内既有马克思、黑格尔、莎士比亚、歌德,也有孔子、鲁迅、毛泽东等古今中外名人论孝名言及孝道警句,还有一个古人孝行图长廊。为了扩大教育范围和影响,农家书屋还借助“崇孝苑”的文化底蕴,与孝文化双蒂并开。
进得院内,通道两侧及树上悬挂着贴有灯谜的花灯,温暖祥和之风迎面扑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屋西正中央,宋代哲学家朱熹写的“孝”字被拓了下来,制作成了一座两米高的碑。
“孝道,孝心之原则;孝道,孝行之道路;孝道,人伦之首;孝道,做人之基。”陈国友笑着向记者娓娓道来,“退休后回到村里,老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我喜欢看书,也收藏了很多书。当看到村里儿童生活十分枯燥,无书可读还常常打架滋事,便拿出家里的书让他们看。同时,我也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严重缺失,很多孩子对父母十分不敬,甚至悖逆辍学,外出打工后成了少年犯。”他认为,孩子品行不正,不孝是根由,因此,在打理农家书屋的同时,摸索出让“孝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们。
“心里美”深入人心
在书屋里,记者还认识了两位年过七旬的志愿者——张法玉和程德荣,他们忙里忙外的招呼大家。
程德荣端出一盘“心里美萝卜”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你们快尝尝鲜。”陈国友介绍道:“他是我们这里志愿者,以前当过学校校长。在书屋里,他主要负责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每天天不黑不回家。”记者笑着问他,“程大爷,您图的是啥呀?”他咧嘴笑了,打趣道“玩呗,但玩得有档次。”村里留守儿童王世魁在家无人管教,经常打架,与程大爷结成帮扶对子后,变得有礼貌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76岁的张法玉是万匹乡人,老伴身体也不太好,但受到陈国友的感染每天坐十几站的公交车来沙埝村。他自豪地对记者说:“你别看我年纪大了,在这个书屋可有不少我的学生呢,晚上11点多还有学生给我打电话问初中数学题呢。我给初中生辅导数理化作业,给高中生讲古文。我还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教给孩子们唱呢。”怕记者不相信,他还抑扬顿挫地唱了起来:“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润物细无声,书屋以它的方式影响着很多人。“沙埝村变了,村容村貌改变了,村民素质提高了,文化品位升格了。”凡曾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这样说。
陈威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很宠爱他。一天,他的鞋子坏了,妈妈给钱让他买双新鞋子。陈威却说:“鞋子还能穿,你把买鞋的钱拿去买点东西给爷爷奶奶吃吧!”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四(5)班陈子晗参观了崇孝苑写道:“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书法、绘画、雕刻作品,也让我们受到孝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希望有更多的民间组织投入到宣扬孝道的行动中来,我们感谢他们辛勤的付出,在他们的带动下,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民族会更加强盛。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