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礼仪传统礼仪人生礼仪

古代成年礼的意义

2015-08-15 23:40:35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一个孩童成长为成人,就意味着又多了一个劳动力,人类的繁衍又多了份保障,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就已经很具有意义了,其社会意义更不言自喻。尤其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社会成员能否成为合格的成人对于社会整体极其重要,能否狩猎、采集,为部族提供食物;能否抵抗敌对部族、野兽袭击,为部族提供保护;能否繁衍生息,为部族延续尽责。在整个部族生存都是面临朝不保夕的年代,如果一个孩童无法在成年时担负起这些责任,整个部族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都有成人礼,目的在于检验即将担负责任的成员是否合格,教育这些成员,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存压力逐渐减轻,社会成员是否都能承担起这些责任也不再那么重要,成人礼逐渐淡化,遗忘。

远古的中国古代成人礼是什么形式,已经难以得知。现在能比较清楚知道,较早的成人礼,是记载在《仪礼》上的,男子的“士冠礼”。上面也记载当时女子成人礼是笄礼,但具体情况不详。

《仪礼》成书,一般认为应该是孔子弟子或其弟子的门人所著,时代应该是春秋战国之交。《仪礼》内容的取材,大致反应了两周时期礼仪的情况。古礼,传统上分成五类: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之礼;凶礼则包括丧葬、荒年、灾难时的礼仪;军礼则是军队、征伐之礼;宾礼是朝见、外交之礼;嘉礼是庆贺之礼。成人礼便属于嘉礼的范畴。在几个版本的《仪礼》中《士冠礼》都是排在第一篇,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成人礼是人一生中第一个重大礼仪。

这个时期的成人礼,已经不强调生存意义,而是与社会等级紧密结合,强调成员的社会责任,强调成员言行应该符合其所处阶级的要求。这是《仪礼》通篇处处体现的特点。士冠礼是“士”的冠礼,奴隶自然是不能实行的。虽然当时天子诸侯的冠礼不得而知,但后世皇帝、皇子、公主的成人礼,与普通人冠礼在等级上有严格差别。古代乱世,多以“礼崩乐坏”形容,直接地讲就是原本该按等级执行的礼被破坏了。应次,古代强调礼,很大程度上是强调其等级的不可破化性。

《礼记·冠义》解释:“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很明确地解释了当时如何从社会意义角度讲成人礼视作人生之重礼:只有在等级高的人面前作好人子、人弟、人臣、人少,才有资格去治理比自己等级更低的人。

成人礼在社会性突出的当时,其原始意义中一个重要部分却依然延续,那就是繁衍。文明社会,繁衍的第一步骤是婚姻,只有成人后才有婚姻的权利。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她们所面对的第一大事就是婚姻并产下后代,所以成人礼对于古代女性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获得婚姻权。《礼记·杂记》记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对于女子而言,如果要结婚,必须经过成人礼才行。男子同样如此,《礼记·曲礼上》记载对男性的理想规划:“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有室就是成家,可见,成家必先成人。

也正是如此,当成人礼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它所承载的成年意义,和婚礼结合而保留下来。

既然中国古代成人礼承担着如此重要的意义,那当时对成人的标志自然是十分看重,而这个标志就是男子的冠与女子的笄。

中国古代礼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服饰,而服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冠。一套服饰的名称,多用冠来命名。可以说戴什么样的冠,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礼记·冠义》解释:“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充分解释了古人为何看重冠。

未成年时,人不需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自然不能戴有着如此重大意义的冠。一旦成年承担责任,那么冠就是区分成年与否的外在条件。古代男子的成人既然以冠礼命名,就是因为礼仪过程的核心就是为本来没有资格戴冠的人加冠。《仪礼·士冠礼》中,一共要加冠三次。第一次加的缁布冠地位最低,缁布冠就是块黑布,据说远古时人以白布为冠,逢祭祀就把冠染成黑色。第一次加冠的意义是表示缅怀先祖,不忘祖德。第二次加的皮弁是地位居中者。皮弁是用于军礼、田狩礼,意味着冠者可以辅佐朝政,保家卫国。第三次加的爵弁地位最高,是随国君祭祀场合才可穿戴。当时人们以祭祀为精神核心,是宗法制的重要表现,拥有祭祀权至关重要。完成爵弁的加冠,就意味着从此可以参与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就意味着被所在阶层正式接纳。

女子的笄,相对于男子的冠而言,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意义。但和男子一样,未成年的女子只能梳简单的发髻,用丝布捆束。一旦成年,另束发型,用笄簪发。发式的改变,也是女子是否成年的外在标志。这种影响至今还在很多地区存在,婚前和婚后,有的是发型不同,有的是冠饰不同,总之都习惯在头发上有所区分。

至于什么时候男子冠、什么时候女子笄,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见解不同。《礼记·曲礼上》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言:“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一般就字面意思解释,男性二十岁时加冠。但也可理解为,人生前十年,身体很幼小,以学习为主。十一岁到二十岁之间,身体还是比较弱,这个时间段的主要任务是成年加冠。

实际上,古人并非到二十才加冠。尤其是对于君主,为了保证下一代能及时继承大统,君主对自己儿子往往很早就加冠。另外那些已经继承大统的君主,往往要早婚早子,完成宗法大任,所以对于这些人而言加冠年纪是不同于普通人。《左传》记载:“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礼也。”所以唐朝孔颖达判断,周礼应是士二十而冠,诸侯十五而冠,国君十二而冠。宋代司马光则把范围定在了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朱子家书》则定在十五到二十之间。

对于女子加笄的年龄,《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但没有记载如果到十五岁还没有有许嫁怎么办。郑玄补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宋代几份笄礼方案,怎要求女子不管有没有许嫁,到十五岁就行笄礼。

 

关键词:年礼意义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