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出传媒品牌 创意传播民族文化
2015-08-14 21:19:0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适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揭牌,我来到位于该创业基地的“蓝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再次遇到了呼和诺民。这一次,我把他当成了一名参加校内实践活动的大学生。
清晰的思路、良好的口才和彬彬有礼的举止言谈间,我终于将他与“锡林浩特市蓝调文化传媒公司”的法人联系在一起。这名1992年出生的年轻创业者,有着和他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与机智——二十几分钟交谈间,他接了有5、6个电话,在向同伴妥帖交办工作的同时还不误向来访者们介绍创业以来的心路和公司发展的点滴。
“这段时间进入婚庆高峰期了,锡林浩特和阿旗的活动都排的满满的,不过每一场我们都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面对众人,呼和诺民满脸从容与自信。
专业本领+校内实践夯实创业根基
在呼和诺民看来,自己的成功与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功底是分不开的。2010年9月,呼和诺民踏进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中专学校,就读音乐教育专业。与同龄人一样,他懵懂过,迷茫过,但在学业上却毫不含糊。求学期间,他认真学习音乐理论,刻苦钻研萨克斯、竹笛等乐器,在器乐演奏上渐臻佳境。在校内校外的多次比赛和演出中,他和团队的伙伴们一展身手,小有名气。凭借优异的成绩、出色的演艺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他在班内被推选为班长,并成功当选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学生会主席。2011年,他组织成立了“蒙古吉雅”社团,有30多名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入此社团,社团成员们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节目,夯实专业基本功,将各类演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前期调研+大胆尝试绘就创业蓝图
社团越办越红火,校园生活过的充实而精彩,然而呼和诺民却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想着如何利用好自己的专业,带领同学们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我们最开始就是个陪衬,跟着其他做婚庆的跑婚礼场,以弹电子琴为主,有时也吹笛子、萨克斯,每场能挣100元、200元。那时我们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才华,钱给的少一些或熟人不收钱都没有关系,因为想真正做好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口碑和影响力。”
敢想敢做的呼和诺民曾对同学宣称“要做中国优秀的文化企业人”,却被嘲笑在做白日梦。2013年5月,即将中专毕业的他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把想法告诉了家人,却没有得到支持。于是他找到就业创业课程指导老师,并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就业处、团委的支持下一手备战高考,一手考察锡林浩特地区的文化市场,为创业做准备。2013年9月,升入大专的他意识到,优质的地域民俗文化是自己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他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边学习边创业。在当年的自治区大学生首届创业大赛中,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优胜奖”。
创业扶持+资源共享促进创业持续
“蓝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创建之初,也面临缺经验、缺场地、缺设备和演艺人员不足的窘境,他们只能承揽一些活动的部分内容,并且很难作为独立的个体获得受众认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就业部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积极为他们提供创业帮扶,并为他们提供了办公及排练场地,努力为他们协调解决发展初期遇到的难题。条件持续改善,设备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公司的运营也逐渐步入正轨。
“2014年初,我们注册成立了这家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现在管理团队有8人。去年公司的税后收入有30多万元。今年,我们又在阿巴嘎旗和正蓝旗两地建立了分公司,目前分公司已经装修、注册,并已取得订单……”
内有“蒙古吉雅”社团,外有“蓝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呼和诺民希望通过二者的内通外联以及校企合作,使自己的成功惠及到其他学弟学妹们:“目前,已经有三届毕业生在我的公司实习过,我毕业后将继续扎根在学校,把公司打造成学院的一个实训基地,在提升同学们就业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公司人力资源队伍的壮大!”
在呼和诺民的案例中,创业成功具备了以下条件: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人际沟通及实践能力;创业的好点子及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广泛高效的人脉资源和坚不可摧的核心团队;成功获取创业扶持,并找到能够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方……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