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红》:一部有品格的民族歌剧
2015-06-23 22:49:2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少将)
看完《彝红》我非常感动。现在可看的剧目很多,但是看后让人动心的确实不多。在长征“彝海结盟”80周年之际,能有一部戏将长征的这段革命历史告诉后人,我觉得这太有必要了。《彝红》是一部主旋律歌剧,告诉年轻人我们的政权是汉族、彝族等中华民族牺牲流血建立的。这部戏写得很动人,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延续、传承了刘伯承元帅和小叶丹的革命精神。
这部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头到尾都是民族音调,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我不反对借鉴,也希望我们在艺术上中外结合、百花齐放,但是发展中国的歌剧事业,民族的东西不能丢,因为大众熟悉的音调更能牵动人的感情。看完《彝红》,我泪流满面,不仅是为“彝海结盟”,为汉、彝人民的流血牺牲,也为那种感情所感动。我觉得在一部歌剧里听到如此完整、充实的民族音调太难得了。另外,《彝红》的风格非常新颖、好看,既是歌剧又是歌舞剧的形式,里边编排了很多彝族风格的舞蹈,整部戏的色彩很丰富,不枯燥。此外,主要演员的演唱、表演很到位,为这部戏增色不少。我希望这部戏不断改进,继续在国内外演出。
黄奇石(原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一部革命题材的歌剧让很多观众看得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这是很了不起的。现场观众的反应已经可以证明《彝红》的成功。这是彝族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将来写歌剧史的人应该会给它留一个位置。
理智地说,这部戏很好,但是还没有达到完美、无可挑剔的程度,好在这部戏的主创人员非常用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这是这部戏可以成为精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故事的呈现上,编剧李亭处理得很巧妙,没有正面地来写“彝海结盟”,而是通过写小红军天红和两位彝族青年的亲情、爱情、友情来展现这段历史。在音乐方面,这部民族音乐剧相当动听,我们不能用西洋歌剧的标准来评价,它就是彝族的一朵索玛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种民歌式的歌剧如果以后要在音乐上做改动的话,我建议增加音乐的戏剧性,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舞美方面,做得很考究,非常有意境。如果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认为舞台太满,缺少一种总体的把握,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略显零碎,可以加以改进。
任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对于一部歌剧来说,如果想要吸引观众,不仅要有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还要强调民族性。《彝红》在创作时很好地将这两者结合了起来。比如音乐,不仅有民族唱腔,也有通俗唱法,现代化的处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
这部戏的音乐无论是对唱、清唱还是三重唱都很好听,而且歌剧里的大场面、舞蹈、经典元素也全有。一部歌剧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唱段和舞美。对于民族歌剧作品,用什么来衡量它的高度?不是舞美,不是故事,而是要看它有没有一两首能够直抵人心扉的经典音乐,这才是最为核心的东西。在看《彝红》的时候,音乐和故事让我很感动,虽然很感动,但是里面的旋律没有都记住。等我走出剧场,琢磨音乐的时候,却哼不出旋律。这部戏的情节设置、导表演、舞美上也还有点小瑕疵,但我觉得无所谓,因为观众看完歌剧后不会想这些,音乐就不一样了,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决定这部歌剧的高度,所以在音乐创作上应该精益求精,在动听之余,给观众留下一两首能传唱的作品。
王祖皆(原总政歌剧团团长)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项目,《彝红》是汉族、彝族艺术家们团结一致、倾心合作的结晶,这部戏耐看、耐听,演绎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也颂扬了群众路线的伟大意义,给艺术界、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从主题立意、故事呈现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看,这部戏很成功。编剧把换童裙、砍门槛、吟唱等民风民俗和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融入到剧中,使这个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此外,导演手法大气,营造了很多动人的场面。
当然,这部戏还有些不足的地方,比如音乐偏歌曲化,总体好听,但统一有余,对比略有不足,不过瑕不掩瑜。我认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可以有缺点,但不能没有特点,艺术是以个性取胜,《彝红》是一部有特点的民族歌剧,展现了民族歌剧的魅力。我希望这部戏能边演边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它越来越完美,成为真正能够留下来、传得开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
陈蔚(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
《彝红》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剧中凉山彝族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染力,值得其他的剧种和剧目学习。
这部戏的舞美、灯光、服化、表演等舞台呈现都非常完整,导演的二度创作手段丰富,舞台布景的变化、灯光的配合、场面的调度,每个环节都处理得非常合理得当。此外,这部戏的创作意义非常重大,不同于其他的红色经典作品,它并没有说教的痕迹,相反,编剧将红色传奇故事与彝族文化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故事好看、生动,革命精神也得到很好地呈现。整体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民族歌剧,但是还有一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好,比如,这部戏稍显长了些,暗场也略多,希望可以优化一下,让戏更流畅。
张卓娅(原总政歌舞团作曲家)
《彝红》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剧本好。编剧将故事放在红军长征的大背景下,着重表现了3位主角的爱情、兄弟情、民族情,不仅塑造了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还展现了地区特色和彝族文化,值得提倡。
对于一部歌剧来说,可听性强至关重要。这部戏的音乐旋律很好听,对地方民族音乐的应用恰到好处,音乐流畅、抒情、大气,不是为了写歌剧而写,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抒发感情而作。此外,导演在这部戏中注入了强烈的情感,用极其抒情的方式向我们推出了一部在长征历史大背景下的悲剧。
在音响设计上,我提一个歌剧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用晚会音响,而不是真正的歌剧音响。音响控制得好的话,能够烘托感情、推动剧情发展。《彝红》在音响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个别章节,如吟唱者部分音响过大,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十年磨一戏”是歌剧创作的规律,很多戏经过打磨,才看得出来是块金子。一部作品能否成功在于能否走完最后几个台阶。在这个“不缺数量、以质取胜”的年代,我衷心希望《彝红》继续打磨下去,因为它值得。
尹晓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彝红》的故事曲折动人,这是歌剧剧本创作中最难的。歌剧对于文本和戏剧性的要求不突出,但如果歌剧的文本精彩,会给作曲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刺激。这部戏的文本构思巧妙,有思想深度,充满戏剧性,这一点不太同于以往的歌剧。
歌剧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音乐,从这部戏中,大家能够感受到作曲家的追求,他充分挖掘了民族音乐的语汇,在旋律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对彝族音调的充分运用。回归旋律性恰恰是对歌剧最为重要的。不仅有好的音乐,这部戏的演唱也相当精彩,每一个演员都特别出色。创排这部戏的凉山歌舞团1956年建立,经过几十年的艺术积累,有一批出色的演员和编创人员,正是他们保证了这部戏的舞台呈现。
此外,我想借这部歌剧谈舞台音响。现在很多演出都用扩声,但是我觉得应该把握一个度,耳麦等扩声设备的滥用会导致舞台空间感的缺失。从我的主观判断来说,《彝红》这台戏的演员是完全有能力摘掉耳麦也可以将声音送到每个角落。歌剧的音响一定是补充式的,不应该成为依赖式的。
黎继德(《剧本》主编)
《彝红》是一部独特的歌剧,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是凉山歌舞团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剧作的质量来看,我认为将来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这部戏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它有两个值得称道之处:一是当代价值。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仅是工农红军的胜利,也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彝红》这部戏正是表达了这一当代意识。二是题材独特。编剧李亭构思巧妙,她没有从正面写“彝海结盟”这段历史,而是从几个虚构的小人物着手,故事生动感人。此外,李亭的诗和词写得很好,为这部剧增色不少。
有人认为《彝红》稍微有些长,其实我认为无所谓长短,关键在于故事、人物能否交代清楚。这部戏的人物动机还可以写得充分一些,在转折处理上也可以更自然、清晰。
王道诚(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彝红》最能打动我的是它的当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彝红》里一曲《索玛花朵花》、《枪声划过我的身体》,唱响了美丽的中国梦,民族团结之花永开不败,革命的旗帜永远飘扬。这部戏的编剧李亭采取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手法,巧妙的戏剧结构、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设置为作曲、舞美、服化等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严格来说,这部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浪漫爱情悲剧,但它又贯穿在红军长征这一重大事件之中,编剧的这种构思值得称赞。
在导演和音乐方面,我要特别强调音乐,它实现了好听。虽然还存在问题,有待改进,比如戏剧张力不够、人物的音乐形象不鲜明,但是它的旋律很美。导演让我佩服的是场面设计,极具彝族风格。部分章节的场面设计已经超越了戏剧本身,达到了撞击观众心灵的效果。
总结这部戏,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上,彝汉民族敢于牺牲、勇于开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需要这种精神。《彝红》就是在引领我们进行这样的精神传承。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出一部好戏不容易,出一部让大家都认可的歌剧更难。近些年,歌剧几乎是圈内人唱、圈内人听,能走得远的不多,不过,我认为《彝红》这部歌剧能够走得远一些。它将中国歌剧和少数民族的艺术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歌剧一条很重要的路。在演唱方面,这部戏时尚、不拘一格,将通俗和民族唱法恰当地融合,观众易接受。在演出方面,演员表演到位。彝族演员的演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发声、吐字可保留一些彝族的特点,这是纯真的东西,没有必要刻意匡正。此外,舞美、服化等也都很成熟。所以,我希望这部戏能够多演,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和剧目都会有所提升。
整体来看,《彝红》是一部很完整的戏,不过我对其中部分唱词还有些个人的意见。一首好歌,词和调是融为一体的,不仅有好调也要有好词。这部戏的唱词可以稍微再讲究一些,这能帮助这部戏走得更远。
景作人(音乐评论家)
《彝红》是一部民族歌剧,剧本应该本着歌剧的原则来创作。这部戏的剧本非常好,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叙述都很清楚,但是有一点需要提出来,就是缺乏音乐性,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剧本。在叙述情节的时候过于细致,这对于话剧剧本来讲是正常的,但作为歌剧剧本,剧作家在创作时首先想的应该是音乐,要给音乐留出足够的空间,有些情节需要让音乐去表达,所以歌剧剧本应该是给作曲家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和思路。
这部歌剧的音乐非常美,能够真正打动我的内心。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它并不完全是歌剧化的音乐,歌剧音乐是戏剧性的,应该用音乐去表达戏剧。如何加强歌剧音乐的戏剧性?首先每个人物都应该有他的音乐主题,而不能所有角色唱一个调,这样的话人物的音乐个性就没有体现出来。这部戏的音乐配器做得很好,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彝红》既然定位于歌剧,就要把歌剧的特点发挥出来,虽然它是民族歌剧,融合了民族特色,但还是希望能够把它当做一部真正的歌剧去发扬光大。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彝红》从长征题材上讲是有突破的,它没有简单地聚焦在爬雪山、过草地上。其实,在长征路上,红军除了和恶劣的大自然作抗争,还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凉山歌舞团将“彝海结盟”这段重要的历史搬上舞台,是对长征题材一个重要的补充。
从叙事上看,这段故事把真实人物刘伯承隐在后面,而是虚拟了一个小红军——天红,这个人物撑起了整部戏,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不畏牺牲的精神在天红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从音乐上,这部戏调动了所有可能的音乐元素,是一次突破。
周英(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
《彝红》是一部主旋律的原创民族歌剧,向观众传递正能量,表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精神。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对“彝海结盟”这个题材把握得很好,给红色题材戏剧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这部戏不仅在红色题材的呈现、音乐的创作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在舞美方面也有所突破。歌剧的舞美往往是自我表现,没有和音乐产生联动,这样舞美就成了一张表皮。《彝红》的舞美就巧妙地和音乐产生了联动,比如转台应用等,可以看出舞美师和导演是花了心思的,舞美的纵深、层次结构处理得非常好。但是个别地方的处理显得有点累赘,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和人物塑造。当我们没有看到布景却感到布景很美的时候,这种舞美才是最成功的。船小好调头,希望以后能在舞美上有更大的突破。做民族歌剧,应该更着重简洁,但简洁不是简单,应该更美。
此外,这部戏的服装是我感觉最好的一个环节,服装设计揉在剧情里,很有味道。但是我觉得这部戏应该有一两个角色适当地突破民族局限,借鉴一下现代的元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