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青海循化孟达清真寺雕绘艺术所展示的精神世界
2015-01-20 21:07:50 作者:德理特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前置”得天独厚,自然气候相对温湿,竟然能形成著名的高原“天池”;前置得地独厚,雄居积石峡黄河要津,拥有天然原始森林;前置得人独厚,不仅发展培育了中国撒拉人的民族精神,而且宽容大度地接收容纳了一定的汉藏文化。这个证据就是震惊世俗的前置清真古寺。
前置清真寺上个世纪50年代,都有大型木质牌匾立于殿旁,上面雕刻清真寺的主要历史信息,指出它的特别价值之处。一场政治风暴横扫了清真寺的信仰活动,也暗暗破坏和剥夺了清真寺的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就有那块书法雕刻艺术价值非凡的牌匾。认真的人从那块牌匾上记载了一些信息,肯定这座清真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即朱元璋时代。其实,从清真寺的建筑风格、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能推断出它的建筑时间。
朱元璋统一天下,多个得力助手是回族。据说他的“大脚”(相对汉族缠足、小足而言)马皇后,就是同乡近邻回民村的回民。而他的皇权继承人又都是马皇后一脉,故有明朝皇帝多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记载。于是,朱元璋得到天下以后,没有对回民忘恩,认为伊斯兰教有利于他的统治,下令全国有穆斯林的地方尽量修建清真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前置清真寺建成。
前置清真寺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前置是出产和加工木材的地方,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木材、多种植物和灌木丛林。因为前置人主要依赖木材生活生产发展,所以,前置人自己学习生产经营木材,也请进不少能工巧匠来帮助开发木材“原始产业”。前置成为集木材建筑工艺、雕刻技术和绘画手艺于一身的集散市场。
清真寺是撒拉人自古以来的敬地,当然要这些杰出的技艺充分反映和保留在其中。木材建筑技艺,还要充分服务于家庭民居;经久不散的明代“篱笆楼”,就是对这些工程技艺质量的最好检验。
事实上,前置清真寺的建筑技艺,已经成为现今循化乃至全国清真寺的一方出众色彩。它的材质高低上下、横排竖直合理安排,雕刻彩绘与木质衔接相接应,自然美观实用。
前置清真寺的砖雕与彩绘,尤其与众不同。似乎再现着前置植物王国的现实。除了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和灌木丛之外,就是象征吉祥的走兽与寓意前程的飞禽。它们和平共处、扎实生活,动静相宜、回首顾盼,偶感不安、热情奔腾。反映着前置人美好而积极的入世状态。
历史确实回报前置撒拉人以“战争与和平”。他们生活在商业竞争和偶然社会动荡的压力之下,锻炼着他们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冒险的性格。
前置清真寺的彩绘,应该是一部雕绘前置撒拉人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图案。从左到右沿着大殿一周,呈现出这样的不同图案:
1、“红梅”
它热情、鲜艳、洁净、耐寒、高贵,在风雪之中锻炼精神。有道是“吟尽冰霜玉骨寒”,“清香缕缕夜无愁”。隐喻撒拉人坚定而乐观。一日五番,一生天天心甘情愿奉行实践这样的心灵教育。
2、“花卉”
这是位于大殿两侧的图案。仿佛人生的过程中,一定有鲜花恭候。但是,这个令人向往的未来,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它需要经历
前期即“梅”的阶段,只有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的人,才有机会获得这种幸福。
3、“美丽的家乡、心灵的故园”
大概画家和前置的撒拉人达成默契,用叁幅不同的山水画刻画了前置的形象。他们希望为了生活,不管她的孩子们走到哪里,不管他们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子孙后代,也不管他们远走高飞之后能不能再返故乡,但是游子的心永远不可游离故乡。他们希望每个外出的撒拉人,在梦中依然回到故乡,回到没有侮辱、没有歧视,理所当然的故乡。时至今日,大凡口唤在外的撒拉人,故乡的同胞总会想尽办法、排除万难把埋体拉回家乡,全村人“土葬、速葬、简葬”他,不浪费、不奢靡,不是“国民葬”,甚似国民葬!因为撒拉人的先世就践行这样的道德规范,活人变成亡人,也不忍心抛弃他们之中任何一个!
(春到美丽的故乡)
4、“藏式环型图”
这种图案,在循化多处撒拉人的清真寺内刻有。环环相并,有的是圆环相扣。寓意虔敬宗教,友爱邻人,惠及乡里,吉祥如意。有一条历史事实为人所共知,即撒拉人和循化藏族的“特殊关系”。所谓特殊,源于“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而这两种关系不可混为一谈。正因为这样,撒拉人和藏族人之间的关系才更为复杂特别,为别的民族所难以很快理解。不理解、不了解最好不再发言。
5、“神圣的信仰、伊麻尼经文”
大殿中央、四周木框内书写经文。周遭装饰别致。色彩对比显赫,一目了然,望而敬畏!
(位于殿侧面)
6、“松”
这是大殿右侧出口处最后一幅画。画面巨大,几乎占据整个墙面。松树郁郁葱葱,生于凌云绝壁,长在千山万壑之巅。它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天地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及各种考验。它的生活并不平静,它却能不屈不挠、稳扎稳立。白天最早迎来日出,夜晚陪伴清风明月。感赞安拉造化天地万物之神奇。它的坚定不移唤发人的精神风貌,不敢有辱“代治者”的伟大使命,勇于担当“俩世吉庆”的忠实履行者!
在前置,与清真寺历史不相上下的还有两处宗教活动场所:拱北。一个在清真寺内,一个在麦扎上。文化大革命之前,它们都建有可供人礼拜的木质房室;木质优异,室内雕刻、彩绘的图案精美,与清真寺内的雕绘的风格相近。
这两个拱北,建于寺内的那个,还没有考证出名目。
现在已经知道,麦扎上的那个贤人的尊名为:“努雷·第尼”。他的拱北遭到2次严重的破坏,先是拆毁可供人礼拜的木质房室,后来又对其坟地进行毁灭。恢复信仰自由政策后,村民们重新收集安葬了贤人的遗骨。
72岁的马忠义老人亲自组织参预了“努雷·第尼”拱北的重建。回忆当初的情形,他无比痛心、痛惜地说:“毁坏这么多文物,掘先贤的坟,简直是愚昧无知、惨无人道!”顿涯上阿,不管是多么高大的权贵,没有信仰,不受正确的教育,不文明、不道德,什么罪都会犯!
是的;前置的撒拉人、天下的撒拉人,从不放弃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安拉乎!胡达罪刑呢!不要犯罪”的终身教育。
图文作者:冯文怀;(采写并拍摄于2010年5月)。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