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这里民风朴实,民俗活动踊跃,人民酷爱音乐、舞蹈。 藏历新年期间,我区大大小小的民间文艺队活跃在各乡村、城镇,用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为欢乐祥和的新年增添了喜庆。 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民间文艺队伍日渐成为“生力军”。 成果:规模不断壮大 康马县民间艺术团可谓是在日喀则地区乃至在整个西藏都久负盛名的一支民间艺术团。一年到头,艺术团的成员们都在用自己的“原创”为农牧民群众奉上“文化大餐”。在去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艺术团团长达瓦次仁更是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荣誉称号。 “现如今生活好了,群众怎能没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我们民间文化队的演出内容更接近于观众需求和欣赏口味,更容易引起共鸣。”达瓦次仁说,“表彰我,其实更多是在表彰我们西藏所有的民间艺术团队!” 与康马县民间艺术团一样,近年来,我区民间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这支队伍来自基层、服务于农牧区群众,充分发挥队伍短小精干、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常年活跃在基层农牧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为基层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卫生和法律知识,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有力推进了群众文艺繁荣发展。 数据显示,2013年,我区批准成立了16支县民间艺术团,目前全区民间艺术团数量达67支。全区乡村业余文艺队达到2466支,演员人数达到4万余人。2013年度全区县民间艺术团演出场次达到4413场(其中在农村演出2471场),全年观众人数达170余万人;新创作节目839个。 培养: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随着歌曲《珠穆朗玛的故乡—西藏》优美的旋律,台下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上,来自山南琼结的民族歌手扎西拉宗,用这首富有浓郁西藏农耕文化的歌曲,技压群雄,获得金奖。 扎西拉宗感慨地说:“在这荣誉的背后,离不开自治区群艺馆声乐老师益西卓玛对自己的辅导和对参赛曲目的精心创作与编排,以及群艺馆全馆上下的大力支持。” 建好建强文艺队伍,特别是民间文艺队伍,首先得加强对人的培养。近年来,我区文化部门针对舞蹈基本功和节目编排能力十分欠缺等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强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培训:组织业余宣传文化骨干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现场观摩、交流探讨、学习提高;根据演员们不同的功底基础,因材施教,实行单独教学……这些措施有效提高演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极大提升了文艺队伍的工作能力。 “仅去年下半年,群艺馆就开展了阿里地区7县民间艺术团业务骨干培训班;为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我区演员编排声乐和舞蹈节目;面向拉萨市青少年学生免费开设少儿音乐、舞蹈、美术培训班等活动,实现了‘周周有培训、季季有主题’的培训工作计划。”自治区群艺馆党委副书记、馆长米玛说。 扶持:造就万千“土明星” “有如今蓬勃的局面,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区文化厅社文处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区对加强民间艺术团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间艺术团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力推动了民间艺术团的发展。 ——在投入机制上,建立了“四个一点”的投入办法(自治区、地市、县财政补助一点,民间艺术团自身筹措一点),2009年自治区补助资金从每团5万元提高到了20万元,明确了各地市和县财政相应提高投入的要求。 ——在设施设备的完善上,把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为全区13个县民间艺术团配备了下乡演出客车,为51个县民间艺术团添置了演出设备。 ——去年,全区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达5.5亿元。3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7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建设项目竣工。2013年,全区基层文化广场数为1616个、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人数达到154.84万人次。 ——在队伍作用的发挥上,明确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每年下乡演出达到50场次,创作节目达到15个。 “我区民间艺术团队伍不断发展、设施不断改善、演职人员的生活待遇逐步提高,激发了全区民间艺术团立足基层、服务农牧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繁荣发展我区基层文化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区文化厅社文处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冯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