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年的味道越来越浓,春天的气息越来越近。连日来,各中央媒体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纷纷把笔触、镜头对准吉林这片热土,记录着这里所孕育的新春希望,传递出吉林奋发向上的时代声音。
去年10月31日以来,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最大震级5.8级。年关将至,震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好吗?带着深深的牵挂,人民日报记者走进乾安县和前郭县,采写了《吉林乾安震区,公安民警经历900多次地震“谁都能撤,我们不能撤!”》和《吉林前郭县地震灾区,见2888套保暖防震彩钢房暖暖小年满满信心》两篇极具现场感的新闻报道,分别刊发在《人民日报》1月23日4版“新春走基层”专栏和1月24日6版“新春走基层”专栏头条。
值班板房里的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虽然开着电暖器,几位警察一边来回踱步搓手,一边盯着监控录像。苦不苦?王福学斩钉截铁:“苦是苦点,但这儿就是抗震防震的前线,谁都能撤,我们不能撤!这是人民公安的职责所在。”一个普通的细节,一句朴实的话语,人民警察“保护神”的形象在记者的笔下跃然纸上。
“震后,政府组织收粮。快过年了,又送来10箱奶粉,还送来了米面油。俺们自己还杀了头200多斤的大年猪,买了鱼,买了鞭炮,这个年啥也不缺。”正如记者所言:“一路行来,灾区人民的自信就像暖暖阳光,穿过朔风凛冽的寒冬,喜迎崭新祥和的马年新春。”
今年元旦以来,新华社吉林分社继续深入践行“走转改”,记者多次开展“新春走基层”报道,发出文字、图片、视频稿件10多篇(组),一些报道被《新华每日电讯》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广泛采用转发。为春运而忙碌的人们、普通“的哥”的新年愿望、年货市场的新变化等,都成了记者笔下的“主角”。仅1月22日和23日两天,新华社“新春走基层”栏目就刊发了《马上有“气”:长春“的哥”的新年愿望》,《飞机“体检师”:零下30摄氏度气温下工作十多个小时》,和《“鞭炮不好卖,早晚要转行”》等三篇报道。
在检查飞机的风扇叶片时,林鹏脱下手套,用手指对每一片叶片轻轻抚摸。“风扇叶片是发动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有损伤,对发动机性能影响非常大,因此一定用手亲自来感受,这样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林鹏说。记者伸手摸了一下马上抽回来,叶片传递的是刺痛的冰冷。
与采访对象一同劳动,一同工作。记者体验的深度决定了新闻作品感人的程度。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白雪皑皑,寒风凛冽。长白山大剧院内的悦耳歌声和翩翩舞姿,引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光明日报》把目光聚焦到了我省的“送文化下乡”活动,1月24日在4版刊发了新闻报道《把最美的演出献给群众》。
中央电视台在1月24日新闻频道“新闻30分”栏目中播发《“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欢乐下基层》,对我省通过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启动“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予以报道,通过艺术战线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努力奋斗、梦想成真的感人故事,营造“中国梦”的良好文化氛围。
春运大幕已启,公路、机场的运力怎样,车票、机票好不好买,国道、省道等交通“大动脉”是否通畅,旅客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是否顺畅?1月23日、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走进吉林,在《温暖回家路》特别直播节目中,对我省的春运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让普通群众当主角、上版面、进镜头,讲述基层群众的感人故事,反映普通人物的收获体会——在中央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吉林声音”传递着温暖,更传递着希望。(记者潘锐)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