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2月27日电(记者张晶、张京品)十几个年轻的姑娘和小伙穿着靓丽的藏装,围着圈欢快地跳起果谐……。 果谐这种舞蹈盛行于西藏广大农区。3月2日的藏历新年前夕,记者来到了拉萨东南约170公里的西藏山南地区昌珠镇克松居委会。这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 藏历新年临近,村里的年轻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文艺节目。据了解,新年当天总共有21个节目将在村里的广场上演出,有传统的锅庄舞、果谐舞,还有反映村里生活的小品等。从演员到导演,从编舞到道具,都是村子里的文艺骨干们“亲力亲为”。 64岁的巴桑来到广场看文艺节目的彩排。“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就等孩子们回来了!” 巴桑告诉记者,除了卡赛、奶渣、风干牛肉、饮料、水果,家里的每个人都买了新衣服。他自己添置的是一套藏族马靴、金花帽和纯手工制作的氆氇藏袍,藏历新年期间他要穿着这身新行头去亲戚家拜年。 氆氇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羊毛织品,细密平整、质软光滑,由于原料昂贵,氆氇制作的藏袍市场售价普遍在5000元以上。 1959年民主改革时,巴桑还是个孩子。回忆起儿时的新年,他说:“别说氆氇了,连普通的布都没怎么见过。能吃的东西很少,印象中只能吃点糌粑,父亲还总让我省着点,因为这一顿吃了下一顿又不够了。” 巴桑家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里的6亩地,还有儿子跑运输的收入。他说,儿子在山南地区跑出租,每年能赚2万元左右。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跑运输赚钱了。”巴桑说。 克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告诉记者,居委会共有240户,其中运输户有43户,共有各类运输车辆38辆,年运输业总收入608万元。克松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10人,年创收780万元。 目前,克松居委会主要形成了以农业、运输业,外出务工业为主导的三大产业。2013年克松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806.78万元,人均收入11143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15.8%,第三产业占总收入的62%。 从小广场出发沿着道路一直往前走,两侧是整齐的藏式二层小楼,楼顶上经幡随风飘舞,路两边是一排排高大的太阳能路灯。老人们聚在一起晒太阳,年轻人三五成群打台球,几个小朋友穿着旱冰鞋在练习溜冰,还有几个淘气的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来来回回。 记者随即来到了拉珠家。73岁的拉珠是克松居委会买汽车跑运输的第一人。1986年他就买了辆翻斗车,后来从手扶拖拉机到大型拖拉机,再到大型客车、油罐车,拉珠的事业越做越大,看到经济收益的其他村民也在他的带动下跑起了运输。 拉珠的儿子土多今年49岁,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去跑运输。如今,他雇了几个年轻人去跑,自己便开始“运筹帷幄”。这样一来,闲暇时间就多了。他告诉记者,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自己的“音乐会客厅”。 雕有立体雕花的藏式组合柜、宽敞的连体沙发、精致的藏式卡垫……每天,他都要在这里练习扬琴和藏式六弦琴。有时,他邀请会弹奏的朋友一起合作;有时,他把村里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 “小时候家里没有条件学习音乐,现在有经济实力了,要重新把自己的爱好拾起来。”土多说,学习扬琴和六弦琴大概4年的时间,每次弹奏都能感受到内心的愉悦。 “最近正在跟朋友排练一首《欢聚》,要在藏历新年的时候弹奏给大家听!”土多说。(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