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地方报道广西

桂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智慧闪耀山水间

2014-02-08 22:39:24 作者:admin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桂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智慧闪耀山水间

    如果说山水是桂林的名片,创新则是桂林的灵魂。

    好山好水是上苍的恩赐,桂林人有呵护之责。漓江沿岸不能布局传统工业,青山绿水“拒绝”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企业想做强、百姓思富裕,桂林又能靠什么?

    在谋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上,桂林以科技创新作驱动力,诠释着一道道精彩。在前不久揭晓的第15届中国专利获奖名单中,广西获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其中4项来自桂林;桂林已连续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截至2013年11月,桂林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6件,在广西遥遥领先。

    “桂林智造”亮点频出

    在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采访,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蒙毅钊指着刚下线的“全钢子午线巨胎”笑言,这个“大家伙”在研发时即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专利81件,获授权专利38件。此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关键是打破了米其林、固特异等世界巨头对我国长期的技术封锁,“桂林造”硫化机的市场份额也因此坐上世界“头把交椅”。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创新,在桂林还有很多。”该市科技局局长刘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国家“西电东送”重大项目中,“桂林智造”令国内外许多专家瞩目。故事的主人翁之一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梁琮坦言,“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产品占全国8成以上市场份额;“2013年广西5个‘中国专利优秀奖’,其中一个为我们‘高电压直流极线PLC电容器’贡献。”

    好山好水聚人才,桂林创新亮点多,也得益于科研机构和人才较为密集。作为我国特种轮胎惟一的科研单位,中橡集团桂林曙光院承担着我国自主研发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轮胎的攻关任务。该院副院长龚新立感慨道:“专利就是市场,我们的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以上。”去年1月26日,“运20”顺利完成首飞的消息传来,老龚和他的同事们喜笑颜开。

    科技引领 产业升级

    桂林“三金药业”从一家制药小厂成长为八桂药业的领军高新企业,靠的正是自主创新。该公司董事长邹节明说,企业现有特色中药新药基本为自主研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39个,专利产品占企业年销售额93%以上;“三金药业”还是广西首个3次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企业。

    以创新驱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案例在桂林有很多。桂林国家高新区工委副书记何运保告诉记者,近年来,桂林围绕科学保护漓江,全面实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桂林高新区已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创意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目前,桂林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6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预计超过600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成。

    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同样惠及桂北农业。“桂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远超全区的平均数,是科技让他们富得有底气。”刘翔自豪地说,作为农业大市,桂林优质农产品的背后都有沉甸甸的科技含量支撑。

    在金橘上市时节,在阳朔白沙镇蕉芭林村,记者登临附近山岭,漫山遍野的金橘昭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种养能手赖玉梅说:“感谢科技人员送来了避雨、避晒、避寒的‘三避’技术,金橘现在可直接挂在树上保鲜,今年我家的金橘收入估计近百万元。”

    由于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桂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成以上。如今,桂林有9县8产业跻身全区农业科技重点示范县。    

    重视人才 集纳“智库”

    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人才的密度,更取决于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桂林之所以创新成果倍出,得益于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集聚人才和鼓励创新打出了“组合拳”,二是财政舍得投入,三是企业善于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借智”。

    创新需付出真金白银,创新也要敢于承担风险。持续增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是桂林创新驱动的基础保障。近5年来,该市本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年均增长20%。

    思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桂林高新企业的“后起之秀”。问及创新活力来源,总经理李立感叹:我们承担了两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企业去年在扩大生产中遇到了资金瓶颈,咋办?我们尝试以“知识产权质押”来融资。结果,在桂林高新科技金融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很快获得了500万元银行贷款,成为桂林首个“吃螃蟹者”。

    好机制激励着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一系列激发创造的配套政策,令国家“千人计划”,“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和“漓江学者”相继诞生于漓水之畔……去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王德良等5位专家入选首批“漓江学者”,每人及其团队在5年聘期内可获得750万元地方经费扶助。

    不断构建“智库”,创新方有不竭之源。桂林目前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80多家,待到雏鹰展翅飞,桂林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升级版”。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