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频道1月28日电(记者李金红 郑玮娜 郭信峰 马超 罗羽)随着“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等多项举措出台,过去一年中,众多“高大上”的高端酒店遇“冷”,需求疲软、业绩下滑已成不争事实。作为国内春节期间休闲度假首选地之一的海口、三亚等地,高端酒店受影响较为严重。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将是三亚高端酒店竞争最为惨烈的一年。
当公务消费已成往事,高端酒店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为历史,“消费不买单,买单不消费”的畸形消费逻辑终结后,市场“寒流”来袭,高端酒店瞬间“石化”,客源减少、收入下降、甚至传出主动要求“降星”……业内的焦虑情绪开始蔓延。
高端酒店缘何“见光就死”?追根溯源,羊毛出在羊身上,恐怕还得从自身的畸形发展说起。一方面,公款消费给市场生产者、经营者发出了一系列错误信号,“公务接待性经济”催热高端市场,市场未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急功近利的高端酒店并未从精细管理、自身品质上下功夫,也没有摸清市场需求就仓促上马,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酒店只是“奢靡包装”,其内在气质并不符合高端酒店定位,服务质量也名不副实。
另一方面,非理性投资导致旅游经济出现了失衡风险。一些高端化、大型化、同质化的高端酒店越来越多,出现局部过热迹象。而适合国民大众和普通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如经济型和廉价的旅游住宿、大众娱乐、连锁餐饮却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投资,旅游接待体系高中低搭配的“金字塔型”结构建立不起来。
那么,出路又在哪里?
追根溯源,回归市场,还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接受市场规则的检验和锻炼。从高端走向中端,三亚、海口一些中端酒店市场火爆,挤干了水分,真正反应出市场需求。
也是时候顺势而为了,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上,高端酒店告别公款消费,还需重新定位,对已有的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做好产品和服务,真正跟着游客需求转,借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