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在吉林省政协召开的“振兴吉剧”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贾志刚、副所长刘文峰,以及文化部艺术司戏曲处处长吕育忠等三位来自北京的戏曲专家,为吉剧的振兴发展把脉问诊,分别从吉剧的舞台艺术、文化振兴、吉剧发展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多个方面给出了专家意见。
吉剧振兴>>
沉寂多年 吉剧再扬帆
“吉剧曾一度风靡北京,在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起轰动。”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表示,吉剧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像《桃李梅》、《包工赔情》等200多个剧目,涌现出以王肯为代表的一批在戏剧领域取得提出成就的艺术大师。然而,面对市场和娱乐的多元化,吉剧的生存日趋困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吉剧由兴盛的16个团转到5个团。近年来,以吉剧为代表的新兴地方剧种建设得到了恢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吉剧又回归舞台,再一次扬帆启航。2002年吉剧《桃李梅》荣获大奖,还有松原市等等也入选文化部的创作演出剧集团,为推动吉剧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吉剧振兴”氛围已在全省形成
“最近,全省各地吉剧振兴工作的有关单位已经行动起来。”苏威称,去年下半年,我省多次研究吉剧振兴问题,并组织起草了关于实施吉剧振兴的工程意见,从剧种、建设、剧目创排等方面制定了18项具体的措施。目前,全省上下全面推动吉剧振兴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我省已经完成将省戏剧院更名为“桃李梅大剧院”的品牌形象升级工作,筹备成立了“吉剧艺术创作中心”、“吉剧音乐公关小组”等以及与国家戏曲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并确定在吉林省戏曲剧院设立“中国戏曲学院实践基地”,在国家层面设立吉剧表演班。“这是吉剧发展史上的突破。”苏威称。
专家把脉>>
贾志刚:吉剧振兴需要“两条腿走路”
吉剧振兴的当务之急,就是观念问题。是继承还是探索?这个定位一定要非常准确。对吉剧来说,目前重要的还不是继承传统,重要的是探索。吉剧还在路上,还是一个很不成熟和很不完善的剧种。吉剧仍需探索和“采撷众华”,也是剧种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打开思路,需要有开放的意识。吉剧的振兴需要“两条腿走路”。快速提升它的知名度,一个最佳的途径就是打造精品剧本和打造一个名角。另一条腿就是贴近百姓,一定要有小、快、灵东西,符合百姓的欣赏趣味。此外,我们也要注重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样式来展示吉剧。
刘文峰:吉剧振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战略振兴
振兴吉剧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剧种,或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文化战略振兴,这样才会有后劲。吉剧振兴已不单单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作为一个吉林人,我们应为吉剧做些什么?比如说培养观众,应从青少年做起,让青少年从小知道吉剧。应把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灌输到教育体系当中。比如把适合青少年看的经典剧目用动画的形式向青少年宣传,把好的(戏曲)音乐作为音乐来学习,戏曲舞台方面很多美的、好的方面可以作为美术教材,作为素质教育的教材。一个剧种如果离开了民俗活动,就没有市场,吉剧要振兴,就要深入民间、民俗。
吕育忠:吉剧振兴要牢牢把握艺术本体
一个剧种也好,一个剧团也好,振兴和发展的好不好,有没有生命力?第一,看它有没有一批后浪推前浪的领军人物,也即通常说的角。第二,看这个剧种和院团有没有不断地创作生产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第三,看这个剧种或者是剧团有没有培养出一批新的观众。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才辈出是地方戏曲院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否对吉剧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能否不遗余力地对吉剧传统的表演技艺进行高、准的新传,能否使真正的新老艺术家形成艺术形式的接力,使吉剧新兴剧种文脉不断、戏脉不断、艺脉不断,这一点关乎吉剧艺术的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希望。吉剧振兴还要牢牢地把握吉剧的艺术本体。如果为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都向京剧、昆曲学习,导致艺术本体趋同化,这对地方戏曲伤害最大的,得不偿失。
(记者 李纳/报道)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