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华水塔的伟大工程——写在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之际
2014-01-17 13:01:02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保护中华水塔的伟大工程——写在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之际
保护中华水塔的伟大工程——写在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暨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之际
青海南部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被称之为三江源。<br />
在这片39.5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冰川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球现代冰川的集聚地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可向中下游供水500多亿立方米,哺育中国一半以上人口,被世人形象的比喻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中国环境保护学家们这样评价:三江源不仅是中国和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也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更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br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无限制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三江源地区的雪线、冰川逐年萎缩,高原湖泊和湿地补给受到影响,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部分地区河流、河道流经逐年减少,众多湖泊干枯,雪线上升,湿地萎缩。与此同时,草原退化、沙化、恶化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上百万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br />
严峻的现实,对中国甚至是对人类发出频频警示。为遏制这种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全局高度做出战略决策: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同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实施。<br />
《总体规划》(1期)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共4州16县70个乡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共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黑土滩综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湖泊湿地禁渔、灌溉饲草基地建设、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工程、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配套、能源建设、人畜饮水工程、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应用推广和科技培训等22个子项目,总投资75亿元。<br />
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生态保护工程,就此拉开帷幕。<br />
“正是由于三江源生态效应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外溢性,使其生态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不仅是青海自身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支撑全国绿色发展过程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br />
“保护好三江源生态,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省长郝鹏说。<br />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青海省委省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布停止天然林采伐、禁止开采沙金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2007年,确立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和“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进一步提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发展路径。在三江源地区,取消了对GDP的考核,强化了对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评价,保障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入项目实施地区党委政府的主要考核内容,省、州、县都成立了三江源保护与建设的实施工作小组,项目区各级领导实现县、乡、村、户分级保护责任制。<br />
按照规划引领、责任落实的原则,全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一盘棋”思想,恪尽职守,齐心协力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了“全天候”、“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br />
省发展改革委、省三江源办公室充分发挥总协调、总督察的职能作用,针对三江源项目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深入一线勤检查、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落实了各项目标任务。<br />
省财政厅及时拨付三江源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严把投资使用关,组织三江源财务总监常年蹲守三江源项目实施区“站岗放哨”,确保了投资安全和效益发挥。省农牧厅针对黑土滩治理项目实际,严把建材和草籽质量,每年制定落实项目工程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任务,细化措施,促进了治理工作的高效推进。省林业厅坚持在一线调研指导、干部在一线跟班作业,超前安排,靠前工作,确保了林业项目建设的有力有序有效发展。省环境保护厅在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化建设上迈上了新台阶,省水利厅在解决三江源区农牧民饮水困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省科技厅组织科研力量集中完成了13项三江源生态保护科研攻关课题,省审计厅对三江源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审计,省气象局牵头实施的人工增雨项目被评为“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br />
项目实施地区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动真情、使长劲、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惠民生,不断开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局面:玉树州灾后重建工作繁重,但抓生态保护也毫不松懈,排除各种困难,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了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果洛州始终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现实的民生工程,精心安排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黄南州细化工作进度、细化目标责任,严格实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双责制”,全面落实年度保护任务。海南州和格尔木市坚持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有力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br />
通过8年不懈努力,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畜矛盾趋缓,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流域供水能力明显增强,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主要表现在——
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增水效果明显。2005年至今系列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14.7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相比,整个三江源区地表水共增加84.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源区增加26.3亿立方米,长江源区增加45.9亿立方米,澜沧江源区增加12.7亿立方米;主要湖泊净增加760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br />
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增草效果凸显。2002年至今三江源地区中等覆盖度草地面积持续呈稳定趋势,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2005年至今草地平均产草量(干重)每亩45公斤,比1998-2004年平均产量增加9.5公斤。<br />
森林资源得到封育管护,生态功能恢复。与2005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加150平方公里,8年间森林郁闭度平均增长为0.0068,乔木标准木蓄积量增长0.012立方米,工程站点灌木林盖度年平均增长1.8%,高度平均增长2.48厘米。<br />
生态系统结构改善,荒漠化面积减少。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在0.046公斤至4.3公斤之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11.4%、60.3%、16.3%。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项目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38.2%。<br />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据监测,三江源水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持续改善,水生生物资源保存相对完整。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br />
8年前的一天,玉树州曲麻莱县牧民土登才让一家作为生态移民,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在临上车的那一刻,他含着热泪对草原投去最后的一瞥。<br />
这是怎样的一瞥啊,他清楚的记得,在这片草原上,他曾扬鞭催马,在蓝天白云下纵横驰骋;在这片草原上,他曾赶着洁白的羊群纵情放歌;在这片草原上,他和乡亲们燃起篝火,跳起“锅庄”,欢庆丰收的喜悦;在这片草原上,他曾在晨曦中,听到了儿子的第一声啼哭……如今,他就要离开这片草原,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他舍不得走,但又不得不走,因为他明白,他的离开是为了这里的山水草木更加丰美,是为了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幸福。<br />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0733户、55773人像土登才让一样成为生态移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生活与命运的嬗变,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br />
事实上,拯救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除了政府推动和有利的外部环境外,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当地的各族群众。为了使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8年来,省政府先后确定了11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包括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牧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补偿,草畜平衡等。同时,为了保障生态移民的基本生活,省上拿出专项资金发放生活补贴和燃料补贴。2009年至2012年,共发放生活补贴2.87亿元,2007年至2012年,发放燃料补助资金9637万元。在此基础上,共建立生态移民区85个,增加灌溉饲草料基地5万亩,建设养畜户3.4万户,省财政共投入6亿元,改善三江源地区23个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出资3000万元建立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使三江源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牧民就医难、子女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几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br />
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通过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牧民群众由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的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牧民群众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所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万里草原上,绘就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2.7万名牧民成为“草原管护员”(每5万亩一名),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保护草原生态;治多县通过人工种草,使37万亩黑土滩变成“绿地毯”;贵南县已建成多年生人工草地28.1万亩,人工饲草总量达1.16亿公斤;河南县赛尔龙乡赛尔龙村建设畜用暖棚218栋,全年养殖欧拉羊5000只,较好地实现了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泽库县和日移民新村牧民集资入股,成立石雕艺术公司,200多村民成了石雕专业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25万元;兴海县龙曲村100户生态移民搬迁到县城附近后,共建设62座蔬菜大棚,多数人家成了种菜能手,所种的韭菜、油菜、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十多个品种,除保证自己食用外,还源源不断卖到县城;囊谦县生态移民充分发挥传统的藏文化优势,使该地的手工艺品“藏黑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每年净赚利润10万元,而且有一批精品力作被省博物馆一次性收藏;玛沁县大武镇河源新村在政府的帮助下,组建了藏族歌舞艺术团,在果洛州各县巡回演出,年创收近10万元,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群众的努力加之各项惠民政策的配套实施,使三江源生态移民收入自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14%以上。同时,从2010年起,省政府设立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大力扶持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已实施较大的项目16个,吸纳生态移民劳动力1683名,人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br />
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高度重视,使《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及时得到有效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组织力量全面参与保护工作,特别是“九三学社”连续十年关注三江源的保护与建设;青海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历年的“两会”中,建言献策,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移民安置、人才培训、科技创新、一、二期工程的无缝衔接等方面呈交提案,国内外许多环保组织和专家不时为三江源建设“把脉”,提出许多好的建议与意见;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第一年募集资金就达560万元……
各界支持,热情帮助,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br />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科技支撑。8年来,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千里眼”,除提出上百条建议外,还完成10项生态保护攻关课题,推广应用了96项科研成果,举办了2.4万人次的科技培训。其中“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技术研究”和“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江源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监测的典型示范。<br />
作为新闻界的一员,记者尤为同仁们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所做的努力感到欣慰。据统计,8年来,国内外新闻媒体共刊发三江源生态保护稿件10000多篇,通过全方位、广角度的宣传,为全社会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项目区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保护三江源生态的群众基础进一步牢固等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br />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期工程,虽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保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制约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在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有待于不断完善和加强。<br />
今天,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正式启动,需要我们继续增强使命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努力将三江源生态试验区建成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先行区和示范区。<br />
一场更加艰苦、更加严峻的挑战,又一次摆在青海人民面前。青海人民的回答响亮而坚决:不辱使命,再铸辉煌!
青海南部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被称之为三江源。<br />
在这片39.5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冰川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球现代冰川的集聚地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可向中下游供水500多亿立方米,哺育中国一半以上人口,被世人形象的比喻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中国环境保护学家们这样评价:三江源不仅是中国和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也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更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br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无限制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三江源地区的雪线、冰川逐年萎缩,高原湖泊和湿地补给受到影响,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部分地区河流、河道流经逐年减少,众多湖泊干枯,雪线上升,湿地萎缩。与此同时,草原退化、沙化、恶化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上百万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br />
严峻的现实,对中国甚至是对人类发出频频警示。为遏制这种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全局高度做出战略决策: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同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实施。<br />
《总体规划》(1期)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共4州16县70个乡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共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黑土滩综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湖泊湿地禁渔、灌溉饲草基地建设、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工程、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配套、能源建设、人畜饮水工程、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应用推广和科技培训等22个子项目,总投资75亿元。<br />
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生态保护工程,就此拉开帷幕。<br />
“正是由于三江源生态效应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外溢性,使其生态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不仅是青海自身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支撑全国绿色发展过程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br />
“保护好三江源生态,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省长郝鹏说。<br />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青海省委省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布停止天然林采伐、禁止开采沙金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2007年,确立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和“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进一步提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发展路径。在三江源地区,取消了对GDP的考核,强化了对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评价,保障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入项目实施地区党委政府的主要考核内容,省、州、县都成立了三江源保护与建设的实施工作小组,项目区各级领导实现县、乡、村、户分级保护责任制。<br />
按照规划引领、责任落实的原则,全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一盘棋”思想,恪尽职守,齐心协力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了“全天候”、“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br />
省发展改革委、省三江源办公室充分发挥总协调、总督察的职能作用,针对三江源项目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深入一线勤检查、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落实了各项目标任务。<br />
省财政厅及时拨付三江源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严把投资使用关,组织三江源财务总监常年蹲守三江源项目实施区“站岗放哨”,确保了投资安全和效益发挥。省农牧厅针对黑土滩治理项目实际,严把建材和草籽质量,每年制定落实项目工程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任务,细化措施,促进了治理工作的高效推进。省林业厅坚持在一线调研指导、干部在一线跟班作业,超前安排,靠前工作,确保了林业项目建设的有力有序有效发展。省环境保护厅在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化建设上迈上了新台阶,省水利厅在解决三江源区农牧民饮水困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省科技厅组织科研力量集中完成了13项三江源生态保护科研攻关课题,省审计厅对三江源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审计,省气象局牵头实施的人工增雨项目被评为“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br />
项目实施地区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动真情、使长劲、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惠民生,不断开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局面:玉树州灾后重建工作繁重,但抓生态保护也毫不松懈,排除各种困难,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了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果洛州始终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现实的民生工程,精心安排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黄南州细化工作进度、细化目标责任,严格实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双责制”,全面落实年度保护任务。海南州和格尔木市坚持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有力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br />
通过8年不懈努力,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畜矛盾趋缓,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流域供水能力明显增强,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主要表现在——
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增水效果明显。2005年至今系列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14.7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相比,整个三江源区地表水共增加84.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源区增加26.3亿立方米,长江源区增加45.9亿立方米,澜沧江源区增加12.7亿立方米;主要湖泊净增加760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br />
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增草效果凸显。2002年至今三江源地区中等覆盖度草地面积持续呈稳定趋势,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2005年至今草地平均产草量(干重)每亩45公斤,比1998-2004年平均产量增加9.5公斤。<br />
森林资源得到封育管护,生态功能恢复。与2005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加150平方公里,8年间森林郁闭度平均增长为0.0068,乔木标准木蓄积量增长0.012立方米,工程站点灌木林盖度年平均增长1.8%,高度平均增长2.48厘米。<br />
生态系统结构改善,荒漠化面积减少。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在0.046公斤至4.3公斤之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11.4%、60.3%、16.3%。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项目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38.2%。<br />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据监测,三江源水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持续改善,水生生物资源保存相对完整。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br />
8年前的一天,玉树州曲麻莱县牧民土登才让一家作为生态移民,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在临上车的那一刻,他含着热泪对草原投去最后的一瞥。<br />
这是怎样的一瞥啊,他清楚的记得,在这片草原上,他曾扬鞭催马,在蓝天白云下纵横驰骋;在这片草原上,他曾赶着洁白的羊群纵情放歌;在这片草原上,他和乡亲们燃起篝火,跳起“锅庄”,欢庆丰收的喜悦;在这片草原上,他曾在晨曦中,听到了儿子的第一声啼哭……如今,他就要离开这片草原,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他舍不得走,但又不得不走,因为他明白,他的离开是为了这里的山水草木更加丰美,是为了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幸福。<br />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0733户、55773人像土登才让一样成为生态移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生活与命运的嬗变,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br />
事实上,拯救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除了政府推动和有利的外部环境外,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当地的各族群众。为了使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8年来,省政府先后确定了11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包括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牧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补偿,草畜平衡等。同时,为了保障生态移民的基本生活,省上拿出专项资金发放生活补贴和燃料补贴。2009年至2012年,共发放生活补贴2.87亿元,2007年至2012年,发放燃料补助资金9637万元。在此基础上,共建立生态移民区85个,增加灌溉饲草料基地5万亩,建设养畜户3.4万户,省财政共投入6亿元,改善三江源地区23个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出资3000万元建立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使三江源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牧民就医难、子女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几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br />
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通过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牧民群众由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的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牧民群众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所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万里草原上,绘就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2.7万名牧民成为“草原管护员”(每5万亩一名),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保护草原生态;治多县通过人工种草,使37万亩黑土滩变成“绿地毯”;贵南县已建成多年生人工草地28.1万亩,人工饲草总量达1.16亿公斤;河南县赛尔龙乡赛尔龙村建设畜用暖棚218栋,全年养殖欧拉羊5000只,较好地实现了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泽库县和日移民新村牧民集资入股,成立石雕艺术公司,200多村民成了石雕专业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25万元;兴海县龙曲村100户生态移民搬迁到县城附近后,共建设62座蔬菜大棚,多数人家成了种菜能手,所种的韭菜、油菜、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十多个品种,除保证自己食用外,还源源不断卖到县城;囊谦县生态移民充分发挥传统的藏文化优势,使该地的手工艺品“藏黑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每年净赚利润10万元,而且有一批精品力作被省博物馆一次性收藏;玛沁县大武镇河源新村在政府的帮助下,组建了藏族歌舞艺术团,在果洛州各县巡回演出,年创收近10万元,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群众的努力加之各项惠民政策的配套实施,使三江源生态移民收入自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14%以上。同时,从2010年起,省政府设立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大力扶持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已实施较大的项目16个,吸纳生态移民劳动力1683名,人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br />
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高度重视,使《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及时得到有效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组织力量全面参与保护工作,特别是“九三学社”连续十年关注三江源的保护与建设;青海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历年的“两会”中,建言献策,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移民安置、人才培训、科技创新、一、二期工程的无缝衔接等方面呈交提案,国内外许多环保组织和专家不时为三江源建设“把脉”,提出许多好的建议与意见;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第一年募集资金就达560万元……
各界支持,热情帮助,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br />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科技支撑。8年来,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千里眼”,除提出上百条建议外,还完成10项生态保护攻关课题,推广应用了96项科研成果,举办了2.4万人次的科技培训。其中“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技术研究”和“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江源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监测的典型示范。<br />
作为新闻界的一员,记者尤为同仁们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所做的努力感到欣慰。据统计,8年来,国内外新闻媒体共刊发三江源生态保护稿件10000多篇,通过全方位、广角度的宣传,为全社会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项目区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保护三江源生态的群众基础进一步牢固等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br />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期工程,虽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保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制约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在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有待于不断完善和加强。<br />
今天,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正式启动,需要我们继续增强使命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努力将三江源生态试验区建成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先行区和示范区。<br />
一场更加艰苦、更加严峻的挑战,又一次摆在青海人民面前。青海人民的回答响亮而坚决:不辱使命,再铸辉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