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地方报道安徽

土地流转新模式 农民增收有盼头

2014-01-11 14:01:51 作者:admin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土地流转新模式 农民增收有盼头

    【现场写真】

    “这是一个暖冬。”初见汪金富,他正在地里指导村民种植箬叶苗。煦暖的阳光下,田野上摇曳着绿油油的箬竹,汪金富一脸灿烂。

    汪金富是休宁县东临溪镇后田村的农民。除此之外,他还有着黄山徽顶箬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徽顶箬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两个头衔。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对食品包装的要求高了,野生箬叶也成了摇钱树。 ”汪金富说,休宁多山,漫山遍野都有箬叶,以前除村民端午节采些包粽子,大多自生自灭。 1990年前后,做过茶叶生意的汪金富与客户交谈时受到启发,在东临溪镇汊口村创建了箬叶加工厂。

    靠人工在荒山野岭上采摘箬叶,产量不大,成本也高。 2006年,汪金富一头扎在自家的田地里,尝试人工种植,种出的箬叶个头大产量还高,该技术通过了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认定。次年,汪金富以每亩3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了16亩农田,并发起成立箬叶专业合作社,引导周边群众种植箬叶。

    随着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汪金富推广“公司+合作社+成员带农户”发展模式,无偿提供箬叶种植技术培训。 “目前,合作社成员达630余户,建立了12万亩种管养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人工种植基地近千亩,带动6000多农户从事箬叶生产,每年户均增收8000多元。 ”汪金富自豪地说,2013年公司销售额已突破2700万元,每百斤箬叶的收购价由2006年的70元提高到300多元。

    土地流转悄然改变着传统的乡村生活。去年初,50多岁的汊口村村民程松良将1.4亩的山坞田,以每年700元的价格转让给箬叶专业合作社,夫妻俩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变成了箬叶人工种管养基地的产业工人,2013年3月份起到现在已领取了近两万元的工资。如今在徽顶箬叶有限公司里,16名固定工和60余名季节工全部是土地流转的村民。

    夕阳下,60岁的叶杏元大妈正在路外的地里挖沟松土。 “这亩田刚刚流转给合作社种箬叶,开始两年我还能套种油菜,能多些收入。 ”叶大妈说,公司的人找她谈了,闲时可以帮忙做做田间管理和箬叶采摘,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有更好的盼头。

    “以合作社的模式进行土地流转,下活了一盘棋,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 ”东临溪镇镇长方明来告诉记者,以汊口村为例,土地流转之后,户均土地经营收益较之前增长四五倍。

    【百姓期盼】

    程松良:好政策要落到实处

    我们农村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现在中央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让农民有了盼头,希望党的好政策要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汪金富:期盼规范土地流转

    说实话,我们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尽管都是协商自愿的,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比如说,土地流转后,经营承包权应该归我了,但原来农户的土地经营承包登记证上并没有变更。希望上级有关方面能明确责任部门,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程序,让我们真正吃下“定心丸”。(吴江海 汪海燕)

    【记者手记】

    如今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农业成了“老年产业”,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如何重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让市场来调节和促进农场化农业、新型农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真正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