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深处,难以忘却的记忆——达日县上红科乡卫生院见闻
2014-01-10 18:48:3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雪域深处,难以忘却的记忆——达日县上红科乡卫生院见闻
在前往达日县的路上,脑海里全是田青春,他消瘦的脸庞、温暖的目光,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我决定再走上红科,去看看他的学生、看看那里的牧民群众、看看那里的卫生院……
2013年11月28日,我们从达日县城早早地出发了,达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仁青陪同我们前往。在车上仁青说:“一名汉族医生,在果洛草原上的知名度如此之高,虽然他离开这片草原已经几十年了,可牧民群众对他仍然念念不忘,每次说起他,许多藏族老人就会流泪,田曼巴的名字留在了这片草原,留在了牧民群众的心里。”那一刻,我突然流泪了……
车进了哈青沟,一路上白雪皑皑,清澈见底的桑隆河无声的流淌。几十年前,田青春的脚步曾经无数次的穿越这里,今天,物是人非。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上红科乡卫生院。<br />
曾经的土房子还在,里面堆放着杂物,不远处是新建的一排房子,铝合金门窗,铺着白色的地板砖,几名藏族老人微笑着向我走来,他们热情地拉起我的手,亲切地问候:德毛、德毛!
卫生院的拉先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几个是田曼巴的学生和患者,听说你们要来采访的消息,他们早早地就等候在这里!其中一名藏族老人满脸的皱纹,经介绍才知道,他叫哈尖,今年已80岁高龄,来自上红科乡特根村,他是田青春的学生,擅长骨科,虽说年岁已高,至今仍给牧民看病。我问哈尖老人:想念田曼巴吗?听到这个问题,哈尖老人的眼睛突然睁大了,他急切地说:特别想,整个上、下红科忘记田曼巴的可能没有!<br />
我感慨地说,田曼巴在果洛草原的知名度很高啊!旁边的拉先医生听我这么说,不停地摇头,他重重地补充道:知名度特别得高!<br />
拉先医生今年28岁,他在上红科乡卫生院工作快两年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卫生院的旧址和现在的各个科室,在参观过程中,这名年轻的藏族医生,每一句话都离不开田曼巴,作为田曼巴的事业继承者,他为草原深处、这个小小的乡村卫生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和光荣!<br />
如今的上红科乡卫生院,在硬件设施方面果然是今非昔比,内、外、妇、儿、产等科室一应俱全,目前的医护人员有8名,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上红科乡卫生院作为达日县的试点,实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于今年年初完成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并已投入正常使用中。<br />
硬件设施和以前是天壤之别,而在服务牧民群众的软件方面,这些年轻人也是毫不逊色,到草原的深处去巡诊是上红科乡卫生院悠久的传统,他们跋山涉水、走雪山、过草地,将健康送到牧民的帐篷里,同时也将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牧民的身边。2013年6月,上红科乡卫生院的6名医务人员历时20天,前往上红科最大的一个夏窝子——尼什多谷巡诊,两地之间相距180公里,过尼多河时,水量太大,马匹无法过去,最终一辆装载机将他们运过去,过河后,他们骑马巡诊,在尼什多谷救治患者87名,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br />
虽然田青春离开上红科卫生院已经几十年了,可是他全心全意为牧民患者服务的崇高品德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如今,田青春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一批又一批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在这里,将牧民群众的健康视为自己最大的职责,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卫生院门诊量达15439人次,最多的一天,门诊量达到139人次,患者除了上、下红科两个乡之外,相邻四川的乡镇患者也是慕名前来就诊。<br />
上红科卫生院的发展壮大,是达日县农牧区卫生服务加强和改善的缩影。仅仅2013年,达日县卫生局就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价值7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以及价值60余万元的救护车辆,并重点加强了对乡、村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其中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60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66人,并选派了乡镇卫生院4名业务骨干赴上海进修,这些举措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牧区卫生服务条件,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br />
草原不会忘记、雪域不会忘记,上红科卫生院承载着一段历史,也承载着这片草原上各民族的深情厚谊,这样的深情厚谊正在走向未来。<br />
在上红科卫生院的采访结束后,63岁的特根村老支书日达送我们到路边,他说:田曼巴是一名汉族医生,他永远活在我们藏族牧民的心中!
2013年11月28日,我们从达日县城早早地出发了,达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仁青陪同我们前往。在车上仁青说:“一名汉族医生,在果洛草原上的知名度如此之高,虽然他离开这片草原已经几十年了,可牧民群众对他仍然念念不忘,每次说起他,许多藏族老人就会流泪,田曼巴的名字留在了这片草原,留在了牧民群众的心里。”那一刻,我突然流泪了……
车进了哈青沟,一路上白雪皑皑,清澈见底的桑隆河无声的流淌。几十年前,田青春的脚步曾经无数次的穿越这里,今天,物是人非。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上红科乡卫生院。<br />
曾经的土房子还在,里面堆放着杂物,不远处是新建的一排房子,铝合金门窗,铺着白色的地板砖,几名藏族老人微笑着向我走来,他们热情地拉起我的手,亲切地问候:德毛、德毛!
卫生院的拉先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几个是田曼巴的学生和患者,听说你们要来采访的消息,他们早早地就等候在这里!其中一名藏族老人满脸的皱纹,经介绍才知道,他叫哈尖,今年已80岁高龄,来自上红科乡特根村,他是田青春的学生,擅长骨科,虽说年岁已高,至今仍给牧民看病。我问哈尖老人:想念田曼巴吗?听到这个问题,哈尖老人的眼睛突然睁大了,他急切地说:特别想,整个上、下红科忘记田曼巴的可能没有!<br />
我感慨地说,田曼巴在果洛草原的知名度很高啊!旁边的拉先医生听我这么说,不停地摇头,他重重地补充道:知名度特别得高!<br />
拉先医生今年28岁,他在上红科乡卫生院工作快两年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卫生院的旧址和现在的各个科室,在参观过程中,这名年轻的藏族医生,每一句话都离不开田曼巴,作为田曼巴的事业继承者,他为草原深处、这个小小的乡村卫生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和光荣!<br />
如今的上红科乡卫生院,在硬件设施方面果然是今非昔比,内、外、妇、儿、产等科室一应俱全,目前的医护人员有8名,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上红科乡卫生院作为达日县的试点,实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于今年年初完成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并已投入正常使用中。<br />
硬件设施和以前是天壤之别,而在服务牧民群众的软件方面,这些年轻人也是毫不逊色,到草原的深处去巡诊是上红科乡卫生院悠久的传统,他们跋山涉水、走雪山、过草地,将健康送到牧民的帐篷里,同时也将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牧民的身边。2013年6月,上红科乡卫生院的6名医务人员历时20天,前往上红科最大的一个夏窝子——尼什多谷巡诊,两地之间相距180公里,过尼多河时,水量太大,马匹无法过去,最终一辆装载机将他们运过去,过河后,他们骑马巡诊,在尼什多谷救治患者87名,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br />
虽然田青春离开上红科卫生院已经几十年了,可是他全心全意为牧民患者服务的崇高品德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如今,田青春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一批又一批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在这里,将牧民群众的健康视为自己最大的职责,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卫生院门诊量达15439人次,最多的一天,门诊量达到139人次,患者除了上、下红科两个乡之外,相邻四川的乡镇患者也是慕名前来就诊。<br />
上红科卫生院的发展壮大,是达日县农牧区卫生服务加强和改善的缩影。仅仅2013年,达日县卫生局就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价值7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以及价值60余万元的救护车辆,并重点加强了对乡、村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其中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60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66人,并选派了乡镇卫生院4名业务骨干赴上海进修,这些举措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牧区卫生服务条件,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br />
草原不会忘记、雪域不会忘记,上红科卫生院承载着一段历史,也承载着这片草原上各民族的深情厚谊,这样的深情厚谊正在走向未来。<br />
在上红科卫生院的采访结束后,63岁的特根村老支书日达送我们到路边,他说:田曼巴是一名汉族医生,他永远活在我们藏族牧民的心中!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