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李惊亚、杨洪涛)近年来,随着经济大开发的加速,原本为数不多的古村落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一些文化学者甚至疾呼“‘乡愁’正在成为稀缺品”。</p>
今后,将赴何处觅“乡愁”?专家呼吁,切实保护具有原汁原味乡土特色的古村落。</p>
现代生活冲击古村落 侗寨装上防盗门窗
“盖成木房子,再被火烧掉咋办?”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扪村,36岁的侗族媳妇吴琴美说。不久前的一场大火,让她几乎倾家荡产,“以前觉得住木房子挺好,防水防潮的。现在我被烧怕了,再也不敢建木房子了。”</p>
侗语里的“地扪”意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这里保存着700余年的侗族建筑和民族文化,其中侗族干栏式木构民居与地貌、山水融为一体,被背包客们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p>
今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六处古村落保护试点名单,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地扪村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被纳入国家保护试点的古村落。</p>
然而,让地扪村老支书吴胜华闹心的是,村民领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后,却和吴琴美一样,不愿意再建成木房子。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人家,提出或已经盖了青砖白瓦的砖瓦式楼房。</p>
地扪村的困惑并非个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即使在偏远地区,一些老房子也正在被统一规划设计的现代化楼房取代。</p>
“邻居们都住上了独栋两三层的小楼,我们家住旧平房,政府又不许我们改造房屋设施,我心里肯定不平衡。”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镇塘村村民雷友常说,他的一家四口住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国旧居里。</p>
黎平肇兴镇的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镇党委书记黄传文说:“侗族人非常淳朴,甚至晚上睡觉夜不闭户。现在去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多,挣了钱回来就要改造房子,有的人还学城里人装不锈钢护栏、防盗门窗,让人哭笑不得。”</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