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照料站的智障学生在上体育课。 记者杨艳辉摄</p>
市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记者周密摄
为肢残残疾人安装新假肢。首席记者赵伟摄
昆明市有残疾人32.8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6.46%。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关爱和扶助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看不见缤纷世界,却能与所有人一起感受到阳光;虽然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但却能与所有人一起感受到温暖,在残疾人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颗渴望被了解被关注被温暖的心!他们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帮助的群体,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给予爱与关心,他们的生命将和我们一样精彩。</p>
残健共融,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文明标志。在昆明,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文明与和谐。当我们走进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走进昆明市残疾人事业这个缤纷天地,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市残联工作者用真情点亮残疾人希望之光的点点滴滴。他们用爱心给这个特殊群体送去微笑,送去救助,送去岗位,更送去光明、希望和梦想。身体的残疾,是残疾人的大不幸,生活在这个和谐社会,又是他们的大幸。</p>
一年来,昆明市残联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改善残疾人民生,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不断改善,残疾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p>
康复
让残疾人重拾信心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自盘龙区希望树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的50多位脑瘫患儿和70多位家长,在壹基金的赞助下,来到麦当劳金碧店,免费吃上了香喷喷的洋快餐。</p>
盘龙区希望树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是云南省和昆明市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小儿脑瘫防治、康复的儿童康复中心。目前,有80多名来自全省的脑瘫儿童在此进行康复治疗,已有近30多名脑瘫患儿通过康复能行走了。</p>
禄劝县撒营盘镇80岁的李桂兰患双眼白内障,失明已经5年,生活十分困难。免费白内障复明术后第二天视力恢复至0.4,让她喜出望外,出院时李大妈高兴地说:“一分钱不花,眼睛又能看见了,真是托政府的福,感谢政府,感谢市残联!” 得益于2005年昆明市正式启动的“长江新里程计划”假肢服务项目,8年来,昆明市共为800多位缺肢者安装了免费假肢,仅2013年就完成了100条假肢安装工作。拥有了新“腿”,使众多贫困残疾人能够重新站立,多数患者又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重新燃起生活希望。</p>
鼓楼街道办事处交三桥社区肢体残疾人沈爱荣,因脑溢血突发中风引起偏瘫,社区康复员入户对他进行康复。2年来,社区康复员不怕脏、不怕累、不放弃,始终给予他鼓励和信心。因病情复发,沈爱荣再次入院抢救,社区康复员阮洁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弥留之际,沈爱萍只能用眼神感谢曾对他有过关爱、帮助的人。</p>
“康复1人,造福1家”,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成为市残联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创新开展残联康复工作的座右铭。</p>
2013年,市残联积极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组织专家组奔赴全市各个县(市)区开展工作,对300名残疾儿童进行评估和筛选,初步确定了206名康复对象,安排115名残疾儿童进入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协助卫生部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评估,对服药和住院后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开展社区康复,对全市420名精神病患者给予服药补助,给予100名患者住院补助;完成“国家百万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云南光明工程”筛查9000人,完成手术6038例;完成辅助器具供应2000件;组织实施7岁以下聋儿开展抢救性语训、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和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工作,肢体残疾儿童矫治工作、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免费发放2000件残疾人辅助器具。</p>
康复是残疾人身心功能的一种回归,是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昆明市成立了社区康复项目办公室,聋儿语训、智残、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卓有成效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及医疗保障工作,600家(中心、站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8个乡镇卫生院、1350个村卫生室,为残疾人全方位提供“六位一体”(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服务。</p>
托养
让残疾人有了“新”家
这是一群特殊的学生,正常人的智商值在100,他们在70左右。因此,无论是11岁还是27岁,他们都像是稚童。</p>
2011年3月挂牌成立的五华区观音寺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是云南首家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接纳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学员。这里,集医疗、体疗、娱疗、职业培训、健身、午休等功能为一体。照料站站长段荣娟告诉记者,通过训练和培训,照料站有9名学员能自行乘坐公交车上学、放学,12名学员日常起居及简单的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目前,有4名学生出站,其中2人实现就业,1人创业。</p>
家住拓东路黄家庄社区玉川巷12号的张译文2002年因车祸导致双目失明,她父母都是聋哑人。日常生活中,父母听不见她说话,她也看不见父母比划。2011年5月,38岁的服务员龚瑞芸走进了她的家,一周3天,帮助张译文家打扫卫生、购物、带张译文看病、买药、出门晒太阳。“她就像我的眼睛!我家已经离不开她了。”张译文感激地说道。</p>
龚瑞芸的丈夫高位截瘫,她没有工作,有个15岁的女儿。现在当上了服务员,每个月有600元收入,还能照顾丈夫。</p>
这是官渡区残联在全市首创政府购买居家托养服务形式的缩影。</p>
昆明市残疾人托养走出了一条新路径。无论是机构托养还是居家托养、日间照料站,其特色托养服务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全市建立托养服务机构20多家,为近5000(次)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和工疗康复服务。经过托养机构的各种康复、生活自理、娱乐、体能训练,残疾人的精神面貌、交流能力和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受到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好评。</p>
据悉,全市14个县市区每个县都至少建立了一个托养机构,基本满足了残疾人托养需求。</p>
数据显示:2013年,市残联就为1100名残疾人(次)开展了托养服务。</p>
保障
让残疾人无忧无虑生活
弱势群体是市委、市政府心之所系。对于生活陷入困境的残疾人,政府的“兜底”工程为他们保驾护航,挡住风雨。</p>
目前,昆明市已编织了一张普惠所有残疾人的社保网络,让困难残疾人无一例外跨进社保门槛。昆明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和救济救助范围。市政府出台的《昆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规定残疾等级达到二级以上人员,按照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差额上浮20%发放。全市7400多名城镇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35200名(户)农村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26000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民政救助救济和定补范围。</p>
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将拿出300多万元,补助全市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此举惠及昆明市7万多名残疾人。</p>
2013年度,投入60万元,对260名残疾人实施临时救助;投入200万元为200户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为30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对699名考入大中专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给予一次性补助;对2000人次城镇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村残疾人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完成1500名残疾人就业;帮助200名残疾人就业;投入35万元补助金,扶持119名残疾人创办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p>
根据《昆明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试行)》,对已按年度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四级残疾人,财政按每人每年最低标准缴费额50%的标准给予补贴,补助40576名残疾人;根据《昆明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试行),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级、四级残疾人个人应缴费部分资助50%,补助 41501名残疾人。</p>
2014年,市残联勾勒出美好蓝图:为11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工作;为60名贫困重症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国家百万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云南亮睛行动”2000例;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2000件;为120名肢残残疾人安装假肢;投入300万元,帮助贫困残疾户开展种养殖业,对有条件的县(市)区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猪、羊、肉牛饲养及优质水果种植等项目扶贫;投入110万元,对考入大中专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给予一次性补助;为2000人(次)城镇残疾人和农村残疾人免费举办各类培训;投入80万元,对因突发事件、天灾人祸等因素给残疾人(家庭)带来困难的给予临时性救助;对2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进行改造;投入150万元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投入150万元,对8万名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级、四级残疾人,按个人应缴费部分的50%标准财政给予补贴;帮助20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投入45万元继续扶持残疾人创办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p>
残健共融,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文明标志。残疾人事业体现着人类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的内在价值,承载着社会人道关怀、文明进步的发展期盼。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中国梦承载着广大残疾人的美好向住,正驶向幸福的彼岸!(完)(记者 李丹丹)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