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迎亲队伍进入村口受到了“拦截”,闹婚的序幕拉开了。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 特约记者吴文生 摄</font>

婚礼当天,身穿民族服装的苗族小男孩。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 特约记者吴文生 摄</font>

11月13日,盛装的马岭排村的苗族姑娘。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 特约记者吴文生 摄</font>
海南苗族文化历史悠久,风情浓郁。</p>
在饮食上,“竹筒酒”寓意独到,“五色饭”制作考究;在服饰上,“盘头男”酷劲毕露,“绑腿女”精神十足;在婚礼上,“对歌会”开朗热忱,“逗亲式”激情奔放……
造化钟神秀,民俗底蕴浓。</p>
在碧波荡漾的儋州市南丰镇松涛天湖东岸,坐落着下辖7个自然村的苗族村委会。11月13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其中的一个自然村———马岭排村,见证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苗族婚礼,也被那里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所陶醉。</p>
竹竿连心 箩筐盛情
头戴圆顶帽子,帽子后沿缀着长长的流苏;身穿镶有花边的青色衣服,洁白的披肩上绣着大红喜字;出门时打着绑腿,走起路来显得精神十足。这是马岭排村苗族女子的装束。村里男子也身着民族服装,头上则盘着长长的头巾。</p>
“我们的苗族服装都是自制自染的。”马岭排村小组负责人陈世凤说。这位干练的苗家女子,帮助该村一对青年男女举行传统的苗族婚礼。</p>
新郎邓益平、新娘周梦华在伴郎、伴娘以及亲友们的簇拥下,从古朴的院落出发前往新郎家。</p>
迎亲队伍大多由苗家女子组成,她们横着一根竹竿拦住去路,竹竿上悬挂着一个做工精巧的小箩筐。新郎新娘往筐中连丢了几个红包。</p>
“讨红包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更多的是竹竿连着心,箩筐盛满了情!”64岁的苗族老人李亚明说。</p>
“不光是讨红包,还要让他们唱歌,活跃气氛。”79岁的苗族阿婆盘满妹年轻时是唱歌高手,说起话来声音洪亮。</p>
男女对歌 捏耳逗亲
“对面阿哥请听清,唱支山歌猜妹意……”拦路队伍率先唱歌“出招”。新郎新娘要想走过去,除了继续往筐里丢红包,还得通过本阵营的3位男歌手对歌“开路”。</p>
“……手持小刀开条路,开条大路两同行……”3位男歌手扯开嗓子唱起《开路歌》。</p>
不过,竹竿仍然拦住必经之路。于是,男歌手们唱起了《赞歌》———</p>
“一赞贵山出贵水……”</p>
“二赞贵家出贵女……”</p>
“三赞龙家生龙女……”</p>
“四赞妹娘生妹胜……”</p>
“五赞凤家生凤女……”</p>
“六赞珍珠香一妹……”</p>
“七赞世前生妹胜……”</p>
“八赞如同天子女……”</p>
“九赞九州妹第一……”</p>
《赞歌》引得苗家女子们一阵欢声笑语。她们端着从竹筒里倒出的美酒喂给男歌手,还不时地用手去捏男歌手们的耳朵。</p>
“这种喂酒、捏耳朵的仪式,叫做‘逗亲’。”李亚明笑着“揭秘”,“我们这里的婚礼趣事,主要是在路上。”</p>
“逗亲”之后,道路终于“打通”,新郎新娘被人们众星捧月般送往新郎家。</p>
岁月沧桑 民俗仍存
据儋州市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廖国强介绍,海南苗族在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起陆续从广西、广东、福建迁徙而来,有的是奉旨随官军登岛作战,有的是因明朝镇压而逃亡,有的是来开发海南岛。</p>
岁月沧桑。包括马岭排村小组的儋州苗族居民,如今依然保留着民俗文化。</p>
在婚礼上,以竹竿拦路、男女对歌,唱出了一种平等、开朗与热忱。24岁的苗族男子蒋建开,热情地帮助登高摄影的记者们搬运和扶持云梯。</p>
在穿戴上,尽管新时代的苗族青年逐渐热衷于流行服装,但老年妇女都坚持戴着圆顶头巾。为了自制自染衣物,该村不少人种植蓝靛,传承和开发腊染技术。同时,披肩上的“大红喜字”、青色衣服上的花边、圆顶帽沿的流苏,无不体现出苗族同胞们高超的刺绣技艺。</p>
在饮食上,民族风味令人大快朵颐。苗族制作的“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用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蒸成,色香味俱全。而用竹筒盛酒喂客,则别具风情。“90后”苗族青年蒋金生笃信祖辈们的话,“长长的竹筒倒出的酒更加情深意长”。</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