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中国近现代建筑民族风格的审美精神

2013-11-21 11:52:4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中国近现代建筑民族风格的审美精神
  摘 要: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为发扬中国建筑的民族审美精神、探索近现代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形式),本文将从审美价值及创作实践方面予以阐述。<br />
  关键词: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审美精神;创作实例<br />
  本文不啻老生常谈,将近百年来,一个心系民族审美情结的沉重的话题——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风格,重新被提出来,愿与各方人士商榷、交流、共勉。<br />
  一、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探索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以鸦片战争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之前谓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后谓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在商朝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西周至秦这一体系基本定型。以后2000年间虽有变化,也融合了不少外来因素,但基本形式改变不大。它的主要特点归纳为:重视建筑与环境协调;群体组合胜过单体造型;木构架的单体规格化、标准化;曲线型大屋顶形象突出;色彩绚丽、对比强烈。<br />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1]。<br />
  1.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br />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是为代表。<br />
  2.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br />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图1)是为典型代表。<br />
  3.“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br />
  4.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所谓“复古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规模比二、三十年代变大了,且成组群建设,形象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后期。<br />

  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苏联的影响1959年的“国庆工程”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出现(图2)。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欣赏的。谓之新古典主义还是比较动听的,也没什么不可。<br />
  20世纪60年代,广州一批带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br />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br />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br />
  从当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br />
  二、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审美精神<br />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特点如上节所述。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特点又有哪些呢?对此,我们依然可归纳如下5个特点: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具有中国建筑典型元素的形象概括符号及韵味特征;整体色彩和谐,局部丰富多彩。<br />
  这样的建筑,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它的体量可大可小。它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结构款式。它能够满足近现代这样或那样的功能要求。它既有历史文化脉络,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它给予人的美感精神之基本要义有下列几方面。<br />
  其一,从风格形式内含的文化底蕴来看,风格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形式也不仅仅是个风格问题。风格(形式)的内涵是文化,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2]。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如行政建筑中的礼乐精神,民居建筑的伦理秩序,宗教建筑中的合和思想,园林建筑中的天人观念等都是物化形式的中华文化。中国民族形式的近现代建筑同样蕴含了“天之道、地之利、物之理、人之缘、史之脉、今之势、情之美”这些建筑文化的规律。新时期建筑文化的危机,不在于没有文化,而在于没有继承和发扬。<br />
  其二,从民族风格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这一精神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如“西而古”“西而新”)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方面,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经提炼、升华后,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式风格,拿得出手,摆得上桌面。国徽代表我们的心。天安门的风格赢得了世人的尊崇。她昭示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并不成为右倾保守落后的东西。她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吸收了先进文化后的产物,是优秀传统包含精神、手法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如在必要时,用混凝土,用玻璃钢去建造一座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的黄鹤楼、雷峰塔,难道不也是时代的杰作?

  其三,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中国近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长了中国人的气势,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定夺一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优劣。无论东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难道非要让别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到危险的地步?

  一个相当长时期以来,东方建筑文化传统并不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3]。弗莱沏尔(B. Eletcher)的旧版《比较建筑史》持“欧洲文化至上”论观,把中国建筑列入“非历史样式”(non-historical style)。在他们的世界“建筑之树”(图3)上没有中国建筑的一片叶子。这种偏见直到近期才被纠正。为了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并弘扬、培育中国传统建筑民族审美精神。不致于使我们的民族风格形式,虽然没有最后惨淡消亡于外国人的教科书中,却被彻底排斥在中国自己人的建筑图集之外。<br />
  其四,从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复兴来看,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形式的建筑,更有现实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系统,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集中的体现,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德国设计师汉斯·杰德·豪来华青岛“论剑”:中国在发展设计产业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中国有非常辉煌的过去,不要丢掉民族最宝贵的东西。“老外”设计的世界第三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也能找到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美学特征,天、地、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以及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对解决当代人类生存,人类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科学意义。它在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具有民族风格形式的中国建筑的审美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复兴,不是没有内在机制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大舞台,而剧目多种多样。其间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偏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优点,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志趣,克服封建主义糟粕,也只能是我们对民族风格的促进优化。<br />
  三、中国建筑的审美情结及创作实践<br />

  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早年留学海外,学的是西洋建筑,可谓洋博士“海归”派。但他对中国建筑执着钟情。他画过两幅想象中的建筑图,一张是一个十字路小广场,另一张是一座约35层的高楼(图4)。梁先生试图说明: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可以用我们传统的形式和“文法”来处理。民族风格、民族形式的取得,首在建筑群或建筑物的总轮廓,其次在墙面和门窗等部分的比例和韵律,花纹装饰只是其中次要的因素[4]。<br />
  记得某国际大师讲过,建筑落地生根,须处理好下部与地面的关系;建筑上摸青天,须处理好顶部与天空气象的关系;中部多为标准使用空间,须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所以一般建筑纵向“三段式”在物理学、力学、美学上都是自然合理的。至于“大屋顶”、小亭子并非罪恶、沉重、浪费的代名词。相仿,西方的大坡顶、大尖顶、大穹顶,小尖亭、小圆亭、小葱亭又该作何解释呢?倒是中国建筑的“顶式文化”别有理性特色。中国建筑轮廓丰富、分划有致,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她的可读性、标志性 、景观性总是那样逗人喜爱。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汉城”、唐人街都有民族风格的近现代中国建筑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nbsp;

  阿马杜&middot;马赫塔尔·姆博在《探索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中言:“在所有地区,文化特性似乎成为历史主要动力之一。捍卫特性不仅被看作古老价值的简单复合,而主要是体现新的文化设想的追求。”1980~2000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江陵的保护与建设规划活动。期间遵照梁思成先生的思想,设计了几栋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建筑。虽初入业界、忝列门墙,但因倾注了满腔热情,至今还记忆犹新。这些作品虽不十分优秀,但我却感到有一种扎扎实实的民族审美情绪,维系着我对荆楚文化、中国文化的眷眷之心。<br />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173-185

  [2]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J].人民日报,2003(1)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9):50-53

  [4]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154-158

  [5]杨宏烈.名城美的创造[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1):124-135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