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水车</p>
丽江究竟是什么?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但其实没有人能说得清,丽江究竟是什么?
是那个放飞心灵的圣洁之地,不是;
是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美丽之地,不是;
是那个充斥着商业气息的物欲之地,也不是;
是那个想去去了又后悔的旅游之地,同样不是;</p>
是那个希望能让自己感情出轨的艳遇之都,仍然不是;
是那个什么人都可以来,什么人都可以留下来的天堂吗?</p>
不管你是古城的原住民,还是新丽江人,亦或是匆匆过客,很有可能,还在困扰于古城的乱停车,还在不耻于古城的垃圾乱扔乱倒,还在痛心于古城的清澈雪水不再,还在斥责古城游客太多、太商业……</p>
每个人眼中的丽江各不相同,一千个人眼中或许会有一千个丽江。然而,丽江古城只有一个,不可复制,没有重来。</p> 丽江是什么<br />
关于丽江是什么的答案,不要说外地人,即使你问世居于此的古城居民,他们也未必说得清,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让每个人牵挂,让每个人拍砖、让每个人爱恨交加。</p>
过去关于丽江能安放灵魂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大意是,几位丽江古城纳西族老奶奶在慢慢行走或干活的时候,外地人好奇地上前问她们,何故将动作放得这样慢?老奶奶们回答,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都是要朝着那个方向去的,你是希望跑着去还是走着去呢?</p>
传说寓意深刻,也让很多人一度在这里让时间停留,让生命静止。但随着这里的旅游商机被大量的外地人发现并大赚其利之后,这一切被改变了。</p> 丽江失去了什么<br />
走近丽江,带着很多遐想和憧憬——那古老的水车、清幽的巷子、垂挂的杨柳、古老的作坊,澄澈的流水,干净的天空,沧寂的石板路,温柔的阳光,朴实的纳西老人,悠然的牛羊……</p>
只可惜,每个人踏上丽江时,第一感觉便是繁华、拥挤、嘈杂,那些震耳欲聋的音乐,噪音的污染,灯光的污染。</p>
2005年 我曾经在这条街上靠着河岸喝酒,然后与对岸另家酒吧的客人对歌,隔河唱山歌的感觉,没有伴奏,大家喊得很开心,河水随着泛起涟漪。如今,这都不存在了,你不用唱山歌,巨大的音响淹没你的一切声音。</p>
丽江的酒吧,被称为国内最热闹但也最没品位的酒吧,每家酒吧都有演艺节目,但凡你能在大城市里见到的在这里都能见到,酒吧服务员则不知疲倦地拉歌领舞,他们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但唱的是流行歌曲。</p>
穿过拥挤的人群,古城里鳞次栉比的店铺彩灯闪烁,灯笼高挂,丽江夜色下,一个被铺天盖地的信息炒热了的地方。“艳遇”,“浪漫”,“悠闲”……在这些“奢侈”却虚实难辨的词语堆砌下,无数人奔过去,归来后“晒”出各种各样的感受。不能免俗的丽江,还是让我想去的地方吗?
每天傍晚,只要踏进3.8平方公里的四方街,抬头一望,这里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目之所及,除了人还是人。在丽江四方街的水车前留影的人发现,想一个人独享那样的背景已经不可能了,无奈只有让水车和无数的游人留在了镜头里。</p>
一位数年不到丽江的昆明人,一直怀念丽江四方街曾给他留下的无限遐想和美好回忆,没想不久前重回阔别多年的古城,却呆了不到10分钟,就匆匆逃离了这个喧嚣之地。虽然此时已过晚上10点,但面对回荡在古城上空怪唳的嘶吼和没有了一丁点民族味道的表演,这位昆明人不由仰天长叹:是什么让丽江变得如此喧嚣,原生态的东西哪里去了?</p>
不仅外地人,就连本地人也表示,没有紧急的事情,他们几乎不会去古城,那里曾给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但也让他们对那里充满恐惧,在他们眼里,这里几乎成了义乌小商品城的分会场。那些店铺不知已经转让多少道了。</p>
其实,丽江热的兴起,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这些。</p>
随着进入丽江的人和车越来越多,丽江人的生活也在改变。“不要说古城,其他地方我也尽量不去”。公务员周女士告诉记者,过去她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但现在完全被改变了。除了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生活成本仅次于昆明,但丽江的工资收入水平,显然跟昆明相比有很大差距。</p>
商业化的丽江
从申遗算起,丽江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仅是历史之一瞬,然而这16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的800年。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p>
走出古城,宽阔的马路,汽车飞驰而过留下油烟和尘土,连片建好的和在建的楼房与别墅,而这些建筑千篇一律,都是钢筋水泥构造,让人一下子觉得走进了大都市。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和小资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正在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p>
原住民的离去
古城核心区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p>
穿过千家万户门前屋后的流水,是丽江古城的灵性所在。老人们回忆,当年水中鱼多,可以在家先将水烧开,再去捞鱼下锅。开发旅游前,水流不像现在,仅仅作为景观陪衬,而是维系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自觉分时段用水,早上的取饮用水,饭前饭后洗菜,晚上才洗衣服,而谁家都不会将碎碗丢进水里。</p>
资料显示,1996年以前,古城内有原住民3 万多人,而今仅有6000余人,留守者大多为老年人。</p>
在很多人看来,丽江古城酒吧街的很多酒吧,仅在外观上保持了一个空壳,内部构造早已面目全非,除了木头柱子,看不出任何纳西民居的风格。</p>
在保持古城原生态方面,当地政府曾经提出,让那些处级干部带头搬回古城居住。但这一倡议根本无法实施,原因是,一个处级干部的公开收入,一年顶多四五万元,而一个院子一年的租金至少在50万元。受利益差距驱使,干部们宁可不当处级领导,也要保住一年四五十万元的收入。</p>
随着九成以上的古城居民搬出古城,丽江独有的民风民俗,只能“活”在一些商业表演之中。</p>
偶尔留下来的部分居民则表示,住在古城里一点都不方便。首先是每天蜂拥而至的游客打乱了他们原来的生活节奏;其次是所有生活方面都变得复杂起来,上个厕所要走很远的路;三是古城禁车后,给他们的正常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每天无数游客来看他们怎样生活,不时有人拍照,“我们就像生活在监视之中一样,很不自在”。“就像大熊猫一样生活,感觉很不好”。</p>
更多的人认为,居住在古城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这里有着世界上最高价格的住房,为什么不可以拿这笔钱选择离开这个喧嚣之地,去过更舒适的一种生活呢?</p>
虽然政府出台了包括给予生活补助、免费修缮房屋等等政策鼓励原住民留在古城,但和出租房屋获得的丰厚回报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留在古城的原住民,就像玉龙雪山上的雪,一年比一年少。</p> 商铺取代了古朴<br />
宋元时期,丽江古城的居民都是纳西族。</p>
自旅游业开始兴旺起来后,丽江古城主要街道上的许多住户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或者将房屋出租,出租合同一订就是10到20年。</p>
从1994年正式确立旅游为先的城市发展策略到现在,20年来,丽江从一个年财政收入不到3000万的闭塞贫穷小镇,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旅游城市,原来的生活街区成了商贸旅游区。</p>
走在四方街,在拥挤的客流中,东巴文化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了诸如东巴香烟、东巴按摩、东巴发廊等打着东巴旗号的“伪东巴文化”;旅游商品则充斥着各种真伪莫辨的东巴文字。对于如今丽江随处可见的冒牌“东巴”现象,不少文化人斥之为根本不知东巴为何物,将纳西文化和东巴教混为一谈。</p> 规划的缺失<br />
学者和专家最担忧的是,古城的灵魂正在离开躯体。</p>
在丽江古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指导思想按“古城越古老越好,新城越现代越好”的思路走,从一开始就严重破坏了古城周边环境和总体格局,不但不协调,还失去了整体感。</p>
当初,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p>
当年,一条水泥大街已经推平了一些老房子,修到了四方街的附近。1986年7月,云南工学院建工系教授朱良文向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紧急呼吁”:新街像一把尖刀插入古城的心脏。</p>
和志强立即批示,要求丽江官方认真研究,务必做到保留古城。和志强的批示,让古城躲过一劫。</p>
更大的对文化及土地的开发来自房地产商。著名地产策划人王志刚登上丽江的文笔峰后,提笔点下“风、花、雪、月、湖、光、山、色”八个字之后,不久,一个高尔夫球场及连排别墅将文笔海围住。此前,位于玉龙雪山风景区内的“雪山高尔夫”,曾饱受社会各界诟病,被指施农药污染了环境。</p> 要钱还是要文化<br />
丽江古城的原住民不断搬出古城该咋办?古城的商业味是否太浓了?古城维护费到底该不该收?束河古镇街上的马粪与狗粪太多,该如何解决……这一大堆“棘手问题”,让当地政府倍感“压力山大”。</p>
古城管理局局长和仕勇指出,丽江古城历史上就是因商而起、因商而生、因商而兴,如果没有商业,就没有丽江古城。</p>
对备受争议的古城商业化问题,和仕勇说,来酒吧街的,有的赞美,有的贬低;但古城需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如果将古城做成一个纯而又纯的文化社区,许多人恐怕又不满意了。</p>
其实,无数人恋上丽江,无数人怀念丽江,如果仅仅是一道风景,仅仅是一座古城,仅仅是一种繁华盛世,又无法承载许多人的梦想。</p>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丽江被田野包围,冰雪的融水潜流其中,玉龙雪山在蓝天下崛起,绿油油的冬小麦在风中泛起道道麦浪,一直连绵至雪山脚下。童年宣科眼里的故乡,是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心中的“香格里拉”,还是俄国人顾彼得笔下的“被遗忘的王国”。</p>
藏族青年尼雅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在省城学习生活了多年,当昆明的老街和梧桐树消失殆尽时,他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在四方街附近开了个画廊,卖自己的油画,并在画廊后面的小屋以不菲的价格卖点烧烤。</p>
尼雅和他的朋友们对丽江迅速走向繁荣感到痛苦,将小屋的窗户用砖头堵死,每晚弹琴唱歌制造欢乐。</p>
对于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的争议,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纳西学者杨福泉认为,不能不顾古城的历史,片面指责丽江“过于商业化”。</p>
杨福泉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旧时代由于交通不便,外来人进入丽江后很可能就定居下来,但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很多人可能赚够了钱便离开,把问题留给原住民。</p>
“总不能让纳西人仍穿着毛皮,系着草绳吧?”玉水寨老板和长红说,他正致力于将旅游开发与东巴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把玉水寨打造成“东巴圣地”。</p>
丽江官方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15年间累计投入18多亿元资金用于保护古城。并提出了“新一代丽江人”的概念,希望藉此动员全民保护古城,“使丽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绽放出更加奇丽的色彩”。</p>
循着这样的思路,古城管理局不允许玉石、现代服装、桑拿按摩等行业进入,并规定每个铺面只能挂一个招牌。</p>
也有人认为,丽江古城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它是“活的”,而且四通八达,仅仅保护建筑相对容易,但同时要保护其中的民俗文化就难得多。</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