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以东约2公里处,有个塔巴村。在村里,传统制陶技艺是农牧民的传家之宝,世代传承、源远流长……
手工制作的青稞酒壶(图片来自网络)</p>
千年历史的塔巴陶瓷</strong>
塔巴村位于318国道两侧,相传1000多年前,在墨竹的民间陶瓷手工艺创始人益西多吉的带领下,工卡镇塔巴村和帕热村的一小部分家庭开始了简单的、粗糙的陶瓷手工制造。在旧社会,墨竹群众生产的陶瓷不但可以用来满足群众家的自用,还可以用来支付沉重的税赋。因此,陶瓷手工制造户不断扩大,生产的陶瓷产品在拉萨、山南、那曲、林芝等地深受欢迎。目前,两个村有90多户群众会此技艺,由于塔巴村人掌握的技术更为精湛,所以人们都称之为塔巴陶瓷。</p>
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发展保护塔巴陶瓷手工艺,2009年,墨竹工卡县投资60万元完成了陶瓷烧制厂房的建设,江苏省南京市援助采购了烧制设备。此外,工卡镇每年还会选派两名以上懂陶瓷烧制技术的人员赴内地进修,进一步学习陶瓷烧制技术,将内地的先进制陶技术与西藏本土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并逐步培养了一批精通陶瓷手工艺的人员,使塔巴陶瓷手工艺文化得到有效传承。</p>
从事制造陶瓷手工艺品的群众,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的农闲时间都在做陶瓷,每户一年可生产制作大小陶瓷产品2000多件。塔巴传统藏式陶瓷产品有近100种左右,其中有民族特色的菜盘、酒壶、酒碗、青稞酒坛子、茶壶、茶碗、茶桶等日用餐茶酒具;花盆、火盆、电炉盆、烟灰缸等日用器皿;酥油灯、酥油壶、香炉等宗教用品。另外还生产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装饰品等。</p>
陶瓮下面是刚烧好的陶品(图片来自网络)</p>
“土罐罐”变为“金钵钵”</strong>
在墨竹工卡县,塔巴陶瓷很受欢迎。每到重大节日,百姓们就会上街选购自己需要的陶瓷制品,一个制作精美的青稞酒壶几十元钱、一个瓷碗几元钱……物美价廉的塔巴陶瓷成了大家争相选购的商品。在藏区,由于受高寒气候的影响,陶瓷制品被广泛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塔巴陶瓷产品有很好的防腐保温功能,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所以备受藏区消费者的青睐。</p>
如今的塔巴陶瓷,虽然在烧制方法上由原土法烧制改为电炉烧制,但在很多关键技术上还是保留了原有的技艺,采用纯手工制作。刚来到陶瓷厂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通过简短的聊天后我们了解到,老人名叫格桑次仁,从14岁就开始学习塔巴陶瓷的制作工艺,当问到他现在厂子的情况时,他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厂子里有13个普通工人、2个技术工人,我们一个人一天能赚70块钱。虽然是手工制作,但用来装青稞酒的酒壶一个人一天就能做两套,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效益慢慢变好了,就是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门手艺。”</p>
制作陶瓷的主要材料有红土、白土、碎石片,用铅锌矿石上釉,用干草皮、牛粪等烧制,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就地取材。由于天气的关系,在夏天暖和的时候塔巴陶瓷才能大量生产,并且制作程序很复杂,再配合精选的颜料,使得塔巴陶瓷在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厂子里的陶瓷制品比日喀则地区的更受群众欢迎一些,做工也比较精细,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在家做,到藏历新年前就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算下来一年也能有两三万的收入呢。”格桑次仁老人高兴地说道。</p>
据了解,塔巴村制陶厂是墨竹工卡县“一县一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现如今,随着陶瓷厂的建立,更加方便了群众烧制陶瓷,不少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做好土坯,再将土坯拿到陶瓷厂用电炉集中烧制,经过技术改造的陶瓷更加细腻、光滑、莹润,使过去的“土罐罐”变身为“金钵钵”。</p>
传统藏式陶瓷产品有近100种左右</p>
如何更好地传承</strong>
2006年,塔巴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历史的厚赠,如何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是墨竹工卡县决策者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一聊到这里,格桑次仁老人显得有些担心:“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不像我们一样把陶瓷制作当成一门手艺,很多人都去拉萨或者内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我们厂目前年龄最小的都有30多岁了,我最怕没人学,不想这么多年的技术最后慢慢消失了。”</p>
其实老人的担心当地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据了解,该县将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陶瓷厂进行装修完善,力争将塔巴陶瓷这一民族品牌做大做强,并把各类产品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加以开发、传播,从而提高塔巴陶瓷的知名度,打响墨竹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