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神游侗乡之都——黎平,先走遍成百上千个侗、苗、瑶、水传统村落,最后再徜徉翘街,一定会被这截然不同的风景所震撼:鳞次栉比的风火墙,错落有致的深宅大院,起伏蜿蜒的大小街巷,俨然江南小镇,让你油然而生时空隧道的感觉。</p>
这片让人诧异的街区,便是小有名气的黎平翘街。2011年春天,全国400多条古街角逐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黎平翘街以600年的历史跻身十大名街,让那些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大跌眼镜”。</p>
翘街地理位置、形状和风格、历史沿革、文化特色,构成了让它脱颖而出的独特个性。</p>
首先,翘街的区位非常独特。它位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为“八百里侗乡”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历史上“两湖”、“两广”进入云贵的桥头堡,明、清以来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p>
翘街的形状也颇具个性。它中段下凹,两端缓缓翘起,得名“翘街”。因形似扁担,黎平民间又称“扁担街”。人说这是一条极不寻常的“扁担”,一头挑起侗苗人民的古老历史,一头挑起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p>
翘街独特的历史沿革,使它在不长不短的历史长河里经历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社会变迁。在唐、五代、宋三个朝代,翘街为羁縻诚州治所,元朝为五开洞长官司。明朝“拨兵下屯,拨民下寨”,在翘街周边遍设卫、所,激起了侗族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1385年,明廷废五开洞长官司,在翘街设军事机构五开卫。1386年,征虏将军周骥率兵筑造五开卫城,是为翘街开埠之始。</p>
公元1413年,明朝新建包括黎平在内的八大府,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基础。府治设在距翘街10公里的官团,因有里平江环绕,又寄予黎民“平伏”、“归顺”的希冀,黎平由此得名。1435年,府署迁入翘街附的近黄龙山,自此黎平府、五开卫分列翘街两侧。经明末清初战乱、吴三桂叛乱、太平天国及多次农民起义,街区频频毁于战乱。为保持政权在侗寨苗乡的存在,历代朝廷多次拨帑重建,使翘街延续至今。</p>
翘街历史最厚重的一页,当属1934年在这里召开的“黎平会议”。那一年中央红军历经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失利,辗转来到黎平。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翘街中部胡荣顺商铺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这次会议,让翘街成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p>
翘街融合土司文化、军屯、商贾和延续传承至今的侗、苗各族文化,使翘街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边城”人文景观。</p>
最醒目的文化景观当属以翘街为分布中心的“黎平话”,被称为中国语言发展演变的“活化石”。“黎平话”是中国南方唯一与普通话接近的地方方言,融合了湘楚、贵州方言及侗、苗语音元素,别具一格。这种“方言岛”特色,使黎平赢得了“小北京”雅号。</p>
会馆文化是翘街的又一道人文景观。明清两朝,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在翘街修建了具有聚会、接待、救济等功能的各地会馆,如两湖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四川会馆—“二郎庙”、贵州会馆—“黑神宫”等,让翘街一度会馆林立。</p>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商贩接踵而来,在翘街落户居住、开设商号。从保存下来的建筑群和堂匾、字号来看,翘街一直是南侗地区的商品交易中心。今天,街区的经营业态以字画古玩、旅游商品、民族工艺品、传统工艺制作销售为主,依然是黎平周边地区的旅游工艺品集散地。</p>
侗寨苗乡之间,突兀一座古老边城,让人称奇,令人流连。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不用置疑的实至名归。</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







